查看原文
其他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赵一凡:象征权力

敬请关注——>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2022-09-11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内容提要: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语言中隐含了福柯所说的“话语权力”,符号系统则是一套象征性统治工具。凭借这一“象征权力”,西方文化获得了隐秘政治功能。本文从布迪厄的超越意识入手,分别介绍和阐述语言与象征权力、文化象征与社会系统、象征资本与经济决定等布迪厄借以建立其“象征权力”这个概念的重大文化与政治命题及其相互间的关联。


关键词:布迪厄 语言 象征权力 社会系统 象征资本 经济决定



略说


语言是什么?索绪尔说是“符号系统”,哈贝马斯称作“普遍交往”。可在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目中,语言中隐含了福柯所说的“话语权力”,符号系统则是一套象征性统治工具。凭借这一“象征权力”(Symbolic Power),西方文化获得了隐秘政治功能。


综述


布迪厄的超越意识1970年福柯入选法兰西学院,隆重讲演《话语的秩序》。此文宗旨,是要以一种新式冲突论,“就西方知识的历史命运,作出政治性解答”。然而冲突论的关键,并非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而是尼采喋喋不休的权力意志。何谓权力意志?它首先是一种力(macht)。如何让力量获胜呢?尼采说:“赋予它一种内在意志,我称为权力意志。”


对于福柯,尼采是个“权力哲学家”。他不但描述权力争斗、张扬强悍意志,而且率先将权力关系“指定为哲学话语的核心”。福柯拓展尼采的权力观,使之广泛牵扯到:一,西方人孜孜求知的浮士德精神;二,西方人对于他人和世界的征服力;三,西方现代机构及其先进统治技术。


尼采权力说,暗藏了他对西洋真理的一大尖刻讽喻:古希腊人原本善良天真,他们相信话语的力量,在于谁说话、怎样说。那时节,长老在庄严仪式中发号施令,巫师神秘兮兮念动咒语。大群听众诚惶诚恐、心悦诚服。阴险小人柏拉图,竟从中窥见了真理秘方:原来权力来自神秘言说!于是他发明辩证法,组建专家群,独揽天下真理。在尼采看来,柏拉图的成功,在于他将陈述仪式化、制度化,使之变得可说,可写,可以重复使用并且强加于人。


福柯补充尼采:柏拉图之后,知识日趋强悍:它排斥日常言谈,强迫人们陈述。这说明“知识意志每天都在增强,加深,而且日益变得不可理解”。在福柯笔下,权力与知识不但并置,而且同构:“权力制造知识,它们密不可分。若不建立一个知识场,就不可能出现与之相应的权力关系。若不预设权力关系,也不会产生任何知识。”


《话语的秩序》强调:话语生产总是依照一定程序,受到控制、挑选和分配。由于权力的操纵,话语名为表意系统,实为强加于人的“暴力”。具体说,它体现为三种控制形式:一,言语禁忌:这好比中国的非礼勿言;二,理性原则:它排斥荒谬,讲究逻辑,杜绝一切杂乱柔弱的感性经验;三,真理意志,或一种上帝般的全知全能。


1984年福柯病逝前后,欧美学界爆发一场“后现代大战”。参加论战的法国人福柯、德里达、利奥塔,竞相谴责现代性的弊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与之相对,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却坚持启蒙立场,鼓吹一种针对资本主义的修补方案。双方攻防要害,落实到语言学层面,即如何看待福柯所说的“话语权力”。


1985年哈贝马斯发表《现代性哲学话语》,批驳福柯的“反现代立场”。在他看来,由于迷恋尼采,福柯错把“保护自由的法律手段”看成了威胁自由的隐秘机制。他质问福柯:“社会化为何一面养成个人性格,一面代表主体的屈服?资产阶级宪政国家,为何反倒不如那些个极权政府?”


同年,德国教授霍奈特发表《权力的批判》,作者发现:法兰克福学派首领阿多诺生前一直局限于启蒙理性的总体化。以他为代表的西马理论,因此走向了衰败。阿多诺去世后,福柯与哈贝马斯重审旧案,可这两人由于立场不同,竟得出了相反结论:福柯认定“斗争行为范式”,哈贝马斯却主张“普遍理解范式”。霍奈特感慨:二者各执一端,都无力沟通理论与实践。读完霍氏评语,欧美学者都把充满希冀的眼神,投向了法兰西学院院士彼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布迪厄1930年生于法国南方小镇,父亲是乡村邮递员。1951年他考入巴黎高师,与德里达同届,比福柯低四班。美国专家施瓦茨评点说:由于来自法国最偏远的西南山区,布迪厄在高师学生中属于少数贫寒子弟,即“没有任何文化与社会优势可言”。


战后高师堪称左翼大本营。阿尔都塞长年主持马列研讨班,对学生影响巨大。布迪厄回忆说:“我很早就阅读萨特、胡塞尔。但我对青年马克思更感兴趣。《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令我心醉神迷。”1955年布迪厄毕业,去外省教中学。时逢阿尔及利亚爆发战争,他便应征入伍,去殖民地寻求机遇。1963年,布迪厄回巴黎谋生,并出任高研院的第六部主任。1968年新左派学生运动中,他带领一批青年学者创办社会学中心。1975年又打造《社会科学行为研究》。1981年,继福柯之后,布迪厄作为新一代左派学术领袖,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至90年代中期,布迪厄的学术影响遍及欧美。什么原因?有专家说:布氏锐意创新,改进方法,令法国社会学摆脱了学科局限,进而激活了教育、政治、文化研究。具体说,自1977年起,布氏费时二十年,打造一门“实践理论”,其目的是要超越“两种对立的知识范式”。


这两种对立范式的代表,分别是萨特与列维-斯特劳斯。美国专家施瓦茨说:萨特强调自由选择、主体创造;列氏则深信:系统能在意识之外,塑造并支配主体。这两种范式水火不容,将现代知识一分为二。布迪厄的野心,恰恰是超越二元对立、兼容两种范式。他回忆说:

为了抵消索绪尔的影响,我重读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马翁《德意志意识形态》奠定了社会语言学的语用学基础,阿尔都塞对此进行了出色的修辞学分析。而我的理论创新,主要来自我对总体野心的排斥。从表面看,我同法兰克福学派亲密往来。可他们那种贵族式的总体批判,时常让我感到恼怒。


在《论象征权力》中,他又以含蓄方式,扬言要超越他所敬重的阿尔都塞老师。我们知道,20世纪上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遭受庸俗化的危害,战后“阶级还原论”更是把革命衰退原因,简单归咎于工人生活的改善。卢卡齐著名的“阶级意识”说,从此陷入理论困境。为此,阿尔都塞毅然打破经济决定论,大力凸现意萨斯机制,将矛头指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大主宰。


阿尔都塞过分强调系统支配、文化自律,这便激起布迪厄新一轮的破局冲动:他力图超越物质与精神二分法,深入说明经济生产、文化生产的内在微循环。1977年布氏发表《实践理论大纲》,推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逻辑,使之囊括“所有商品”。他的理由是:第一,无论物质产品、象征产品,都“把自己再现为稀缺商品、或值得追求之物”。第二,西马理论家,除了本雅明,大多习惯把“利益”局限于经济领域,因此低估了社会系统中的象征权力。所以左派学者亟需扩展马克思的“利益”概念,令其包容各种文化象征行为。


1989年布迪厄赴美国讲演时宣称:现代知识分裂为两种范式。以萨特为首的主观论者,一向高估人的信念和欲望。而在列维-斯特劳斯看来,唯有社会系统、语言模式,才是调节人类行为的关键机制。结论:上述两派都不能理解社会。惟有公平对待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方可打造一门反思性社会学。


为此,布迪厄一连采用三个新概念:习性、象征权力、文化生产场。提醒大家:这三个概念合在一起,便可置换传统范式,克服三个连环悖论:主体中心、经济决定、系统支配。


语言与象征权力


1991年,布迪厄《语言与象征权力》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英译本。作者在导论中设问:“语言是什么?”索绪尔说是符号系统,哈贝马斯称为普遍交往。可在布氏目中,语言竟是一门政治经济学!它涉及生产关系,关乎社会行为。布氏又说:要想走出语言迷宫,我们只有转向权力场、文化生产场,从中探讨语言潜在的权力因素、象征价值。


再看首篇论文《合法语言之生产与再生产》。此文引述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语言构成某种财富,人人均可参与这一普遍游戏。”由此可见,西方语言学自孔德以降,一直迷信“语言财富论”,即把语言看成是集体财富:它不分贵贱,童叟无欺。侃侃说古至此,布迪厄突兀棒喝道:西方语言学实为一匹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其用心险恶,骗人无数,至今仍然大行其道!


假如说孔德打造了第一匹特洛伊木马,索绪尔、乔姆斯基、哈贝马斯诸公,便是当下西方最成功的木马复制者。这三人都把语言视为天赐瑰宝、抽象系统、普遍伦理,以至于“完全无视其社会构成法则”。他们的共同错误是:首先,为把握语言的内在法则、生成语法,他们竞相删除历史、弃绝行为,终令语言“独立于使用者、使用方式之外”。其次,索绪尔把法语默认为规范语言,岂不知它自古法语辗转而来,经历了多少血腥征服、民间抗争!结论:话语意义既不在于索绪尔的音素、义素,也不在于乔姆斯基的语法、句法。相反,它存在于社会实践中,与权力密不可分。以法语为例:早年的法语统一,服从于君主国的营造需要,即利用标准法语,打压方言土语。大革命后,语言净化成为历届政府的一贯政策。由于大批官吏、神父的持续查禁,也由于无数语法学家、中学教师的不断教化,法兰西共和国方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上,逐步统一于Larousse字典。


书中第三篇论文《授权语言》,直接挑战英美流行的言语行为(speech-acts)论。根据牛津大学语言学教授奥斯丁与希尔的观点,日常生活中人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完成某种行为。这些行为可分为:一,“言中行为”,它表达意愿,叙述某个事件;二,“言外行为”,它下达命令,表示承诺;三,“言后行为”,它在听话人身上引起感动、回忆或反思。


哈贝马斯从中发现:“言外行为”的说话者,非但不追求平等交往,反而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即“借助命令,追求以言行事的目的”。受此刺激,哈贝马斯告别政治,追求一种“全面体现人类交往关系”的交往理性。同样受奥斯丁影响,福柯深入探讨真理叙事,进而发现了语言中的“暴力系统”。


事隔多年后,布迪厄来到十字路口,重新考察二人分歧。他承认,任何民族语言都需要规范统一。惟此,它才能保障一个现代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产并行不悖。原因是:语言的系统规范,建立了同一语言在不同社会系统内的差异使用方式。请留意:此乃索绪尔语言系统(langue)赖以确立的基础:即任意性差异(arbitrary difference)。但索绪尔忽略一项要旨,即不同语言集团的差异实践,都必须服从“统一合法性”。合法性何来?很简单,它来自法国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权力授予。


奥斯丁讨论过一个案例:假设我在码头看见一条船,我走上前去,将挂在船头的酒瓶敲碎,并且宣告:“我命名此船为斯大林号。”这里出现一个麻烦:“我并非那个被挑选来命名这条船的人。”布迪厄由此入手,尖锐揭示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与授权语言(authorized language)的差异如下:

字词有无一种力量?一旦接受索绪尔,我们就只能在字里行间中寻找“字词力量”,结果是枉费心机。字词中没有“言外力量”。这是因为:力量是被授予、被代表的。事实上,人类言谈只能在偶然情况下(如在教学中人为地制造语境),可以归结为纯粹交往。字词力量与此无关:它只来自说话人及其言辞的授予权。奥斯丁、哈贝马斯自以为发现了言语行为的本质。然而我要指出:这恰是他们完美分析中的错误根源。语言力量自古来源于社会关系。精确说,它来自人们置身其中的权力场、以及他们在场中占据的机构位置。


第二编《社会机构与象征权力》,痛斥“哈贝马斯一路新康德主义者”忽略了命名行为。何谓命名?它就是奥斯丁敲酒瓶那一幕。原来老哈只关注“斯大林号”这个符号,却无视它如何经由一个说话人进入机构背景,并在庄严仪式下加以完成。关键在于:

命名行为帮助说话人确立了现代社会的复杂结构:他们无一例外,都渴望在其创建世界的语言应用中添加自己的力量,不管这种力量是诽谤、谣言,还是褒奖证书、学术批评:它们日夜不停,交织进行,构成一种庄重而琐碎的集体行为:命名。

布氏又说:“表演仪式的秘密在于机构。此乃一种再现炼金术。其中的统治阶级代表,以集团发言人身份,说出神奇口号,这令他以一人形象代表全体。反之,他从中获得集团授予的言说与行动力量。”例如路易十四说:I'Etat, c'est moi(朕即国家)。反过来讲,“这国家也是我的再现”。假设奥斯丁在大街上骂别人是白痴,那也是命名吗?不是。根据布迪厄,命名特征如下:


第一,无论褒贬,命名都在权威指导下进行,并受到共识的支配。譬如一个学生获得博士学位,这代表学术机构的官方认可。第二,命名把语言层面的象征权威转换为社会认可的力量,同时强加一种不可违抗的社会共识。第三,命名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争斗,其目的是以象征符号巩固合法性。即便是学者和科学家,也难免利用象征资本,竞相卷入争斗,可他们对此浑然不知。


文化象征与社会系统


福柯生前针对“话语权力”的研究,多有重大突破,要点如下:


首先,福柯发明知识考古学,并非要印证一系列“伟大我思”说过的至理名言,而是要查清:围绕真理陈述,人们说过哪些话、为何这么说、为何说着说着又变了、到底怎么说才算真理?结果他发现:西方一应知识系统,尽是些杂乱陈述:它们围绕各种对象喋喋不休。然而在话语规则的秘密调控下,它们经由不断区分、剔除与混淆,一一积淀成专业知识。福柯因此宣称:专业知识不神秘,也不具备真理优先权,因为它们掺杂主观意志,离不开权力运作。


其次,奥斯丁和希尔区分日常言语(everyday speech)、严肃言语(serious speech)。前者宽松不拘,人人可说;后者则涉及真理论说、知识限定。举例说明:假设一老农在地里说:“天要下雨。”此话平庸,为日常言语。其特征是:说者脱口而出,听者若无其事。顷刻间,收音机里又传来声音:“本市气象台预报,今晚有大雷雨,各县区要立即行动,做好防灾准备。”此即严肃言语。与地里老农的话相比,二者差别是:一,前者随口而出,后者郑重其事;二,前者对听众无约束,后者却代表权威制度,听者必须有所反应;三,前者老少咸宜,后者训练有素:一如黛玉和宝钗侃侃论诗,丫环老妈子鸦雀无声。福柯由此考察真理陈述(Enoncé)。他首先确认:陈述之属性,即知识属性。一个人学会陈述,就能像有知识的人那样说话、思考、发挥权威。正因为如此,世人无不敬畏它、争夺它。福柯又发现:陈述是一种公共资产,它“外在于我思”。就是说,人类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它积淀在文化传统中。人人都想陈述,这就产生了我说、你说、他说。但“我说”微不足道,因为它来自“父母说”、“老师说”,并受到“圣人说”、“法律说”的制约。


再次,福柯最后提示:生活中人们无话不说,可这些话一无约束性,二不产生效应,所以无关紧要。但在相关制度中、在特定专业环境下,日常生活中的随意之说,却能变成真理陈述,或升级为一套森严规则。一句话,有关真理的陈述,通常是在特定范围内运作:“它跻身于网络,局限于使用范围。”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评点说:福柯重视话语系统中的陈述,并将一切陈述,统统归咎于社会制度及其言语环境。举例说明:某大学女老师在系里一言九鼎。到了生孩子时,她却要住进妇产医院,事事听主治医生的。后者对病人生死在握,然而一旦治死了人,这位大夫就要面临调查起诉,被纳入另一专业制度,即法庭。在那里,医生只能听法官的。


福柯透过一双黑白转换的猫眼,去折射语言与制度之间、那些常人看不见的秘密,进而教会我们去判明:陈述是如何在暗中组合成知识、并赋予它话语权力的。可惜他早早离世,未及说明“话语权力”在社会系统中的象征功能。布迪厄的勃勃雄心,则是要打通“文化象征与社会系统”二元对立,揭示其间的结构对应(structural correspondence)关系。何谓结构对应?简单说,它就是社会权力(外在结构)赖以合法化实施的个人习性(内在结构)。


关于这一隐秘对应,我曾在《西方文论讲稿》上卷第五讲中评点说:

自启蒙运动起,西方哲学家就不断编织、完善理性体系。这体系,虽说遭受马克思革命批判、尼采蛮力冲撞、老海兜底刨挖,仍不断扩展为一张覆盖全球的强权知识网。福柯等人的抱负,即要借助语言结构之法,重新揭示这一西方文明赖以统治的隐秘系统:无论它是黑格尔的狡黠理性,还是西马的霸权意萨司。


阿尔都塞、福柯这两位前辈相继倒下,就轮到布迪厄呐喊向前了。面对久攻不下的隐秘系统,他调整进攻方向,更换主战兵器。具体说,他是以法国社会学大师狄尔凯姆为向导,重新阐释社会权力、文化象征的对应关系。狄氏《原始分类》发现:人类自古形成分类习惯,以便区分男女、长幼、尊卑、敌我。例如图腾象征,就暗示社会组织与心智结构之间,存在某种对应。


布迪厄确认:狄尔凯姆的原始分类,同样存在于现代社会,只不过这种对应是以一种复杂象征形式,体现于系统分化、等级制度中。对应后果是:一,现代人的个人习性、阶级意识,对应于他置身其中的社会系统。二,各系统内部的等级秩序,又将他相应规定为支配者、被支配者。三,除了对应,文化象征体系还具有一种隐秘生产力量:它复制系统,重建等级,维持社会运转。


上述循环过程,即从符号差异、象征再现直到文化传承、社会再生产,凸现一种象征暴力。我们已知,暴力说出自尼采名言:“历史即一连串强词夺理。”福柯按:历史作为游戏,自身无意义。可它隐含强制规则,其目的是“让人服从新意志,投入新游戏”。布迪厄接茬说:由语言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乃是一种统治合法性之再现(representations of legitimacy)。理由是:第一,人类制度无论新旧,都需要合法象征,例如原始社会里的图腾祭祀、发达社会中的高等法院等。第二,资本主义尤其擅长操纵符号系统与象征形式,以便遮蔽阶级关系,隐匿压迫剥削。马克思称之为“虚假意识形态”,布迪厄则把它视为“具有合法化功能的象征暴力”,或一种“高度发达的资本种类”。从象征暴力到合法权力,这中间的“蒙骗性再现过程”如下:


一,象征符号并非镜子般地反映现实,而是通过折射变形,再现为合法权力。何谓合法权力?说白了,就是将象征符号“委婉转换”成社会等级、法律制度、管理规定,使它们变得像自然秩序那样天经地义,或者像启蒙理性那样,处处散发着自由平等博爱的光辉。


二,经过伪装的权力,变成了象征权力。后者的实施,“只有通过那些不知道自己从属于它、并主动实施象征权力的人的合谋。”


三,象征权力作为“创造世界、整合社会的力量”,同时获得统治者、被统治者的赞同认可。“任何一种实施象征暴力的权力,都会掩盖其权力关系,进而把意义合法地强加于人,即把象征权力附加于权力关系。”


象征资本 vs 经济决定


1986年布迪厄发表《资本的形式》,开始区分四种资本,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他又表示,“经济资本处于所有其他资本的最根本处”,其他资本都是“经济资本的转换与伪装形式”。有人担心,布迪厄大幅修正马克思,是否会导致“资本”概念贬值?


其实布氏创新,是希望超越阿尔都塞。阿氏发明多元决定论,是要打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二分法。为此,他将上下二元重新切割为三: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领域在其自治范围内以不同节奏运转,并在总体上彼此决定。经济作为基础,只起到最终决定作用。可在布迪厄看来,阿老师打破上下之分,努力沟通政治与经济,可他仍未进入那个由象征符号编织的文化系统。


布迪厄挑剔说:“马克思主义传统是如此重视象征系统的政治功能,以至于伤害到其中的逻辑结构、密教功能。”美国教授施瓦茨评点说:布迪厄同阿尔都塞展开“批评性对话”,从中发展出一门关于象征权力(le pouvoir symbolique)的政治经济学,其要旨在于象征资本、象征暴力:它们彼此交叉,不但打破索绪尔结构,也超越了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资本论》第一卷,称商品“充满了神学的怪诞”。马克思的意思是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令商品“在人面前采取一种虚幻形式”。马翁就此写下一则令本雅明猛醒的警句:“劳动产品一旦表现为商品,就带上拜物教性质。拜物教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不可分。”


布迪厄口中的“逻辑结构”,是指索绪尔的语言结构法则。他所谓的密教功能(Gnoseological Fuction),则涉及商品拜物教。二者叠加,构成布迪厄的破解对象,即“资本与符号”如何编造出资本幻象。为了拆穿这一超级骗术,他大胆设问:文化系统是否存在象征利益?可否推广马翁价值论,使之进入“非物质生产”系统?这方面阿老师语焉不详,倒是韦伯提供了示范。


韦伯称:“宗教行为基本指向今世,其目的最终也是经济的。”受其启发,布迪厄在《宗教场的起源》中确认:“宗教信仰与行为系统,均由专家群体(主教、僧侣、神学家)构建而成。他们为了争夺宗教商品及其服务,不断争夺控制权。”韦伯之高明,在于他一面“释放唯物主义分析潜力,一面保留下宗教现象的符号特征”。赞赏之余,布迪厄欲将韦伯嫁接于马克思,理由是:“人类所有行为,本质上都追逐自我利益,包括象征利益。”


参照韦伯的“宗教劳动”,他发明一套新概念,诸如象征劳动、象征产品、象征暴力、象征资本。请留意:它们都以“象征”为前缀,力图打通文化与政治、经济的隐秘关联。由于是组合概念,它们至少涉及三重交叉关系:一,物质利益与象征利益;二,权力与资本;三,符号与权力。分别解说如下:


交叉一:物质利益与象征利益    在布迪厄看来,人类自古依赖劳动生产,并通过交换物质产品保障生活、延续文明,这证实我们是经济人。与此同时,人类不断地说话、思考,欣赏象征产品(书籍、报刊、戏剧、绘画、电视),以便与人交往,融入社会。这说明我们是象征人。


根据韦伯:人类除了功利行为,还有价值行为、情感行为。后者启发布迪厄如下:第一,物质利益与象征利益,都是人类生存必需。第二,经济系统并非社会组织的唯一形式,它与象征互动,同文化勾连,并受到各种权力的支撑。象征利益是否很抽象?布迪厄说,它们是具体利益的交织,也是特定条件下的权力变形。准确说,它们是一些“只能通过经验分析才能理解的历史构成”。


如何分析象征利益?布迪厄说,须将《资本论》的经济术语,诸如投资、流通、增值、再生产,一一用于文化研究。譬如原始人的礼品交换,引起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兴趣。布迪厄却道:两部落互换礼品,并不看重金钱价值。相反,他们通过交换,肯定部落间的诚信与友谊,此即象征利益。


交叉二:权力与资本    《资本论》称劳动时间是衡量资本的等价物,据此,布迪厄指“资本代表了控制劳动产品及其利润的权力”。只不过,他念念不忘资本的象征形式,或作为资本的权力。这里我们再次面对福柯,福柯把权力看作一种主宰欲望。布迪厄受福柯影响,却不想当跟屁虫。《实践的逻辑》称:作为“社会物理能量”,资本具有扩张吞并的天性。作为马翁的“虚幻形式”,它又变化多端,充满欺骗性,因而有必要拓展“资本”概念,使之勾连现代社会所有权力形式:不管它们是物质财富、社会关系还是语言符号、文化象征。


布迪厄在讨论资本时,不像马翁那样注重剩余价值、经济剥削。他更关注资本主义合法性,或权力关系中的象征因素。根据福柯,发达社会已从肉刑体罚转向心灵规训。根据阿尔都塞,意萨斯的缜密柔软,遮掩利萨斯的强力镇压。布迪厄确认:象征权力维护统治阶级,造成社会不平等。索绪尔语言系统与现代社会对应:它既代表经济权力,也具备政治功能。


众所周知,结构主义关注符号,却忽略其社会来源。西马重视文化的政治功能,却无视“其中逻辑结构”。如何纠正双方偏颇?首先针对结构派,布迪厄强调符号的具体功能是:认知、交往、社会区分。他承认,语言是集体共识,或一套“众人分享的基本知觉框架”。其次,他针对西马软肋,从头考察符号差异,直至由此形成的劳动分工、社会等级。


交叉三:符号与权力    根据索绪尔,语言乃一差异系统,它按照“异同”原则分类,即根据数学正负概念,对目标进行接纳或排除。在布迪厄看来,人脑如电脑,它区分芜杂符号,并经由对立生成意义。根据狄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布迪厄断定:个人认知结构乃一“内在化的社会结构”。日常生活中,诸如上下、贵贱、雅俗等老生常谈“之所以被我们想当然地接受,那是因为它们背后耸立着整个社会秩序”。


上述二元对立,看似符号差异,根源却在社会。而它们作为分类工具,指向某种更基本的对立:统治与被统治。据此,布迪厄指符号系统一身二用:第一,作为“具有结构功能的结构”,它赋予社会以秩序和理解,并发挥整合功能;第二,作为“被结构的结构”,它通过认知过程,被个人内在化。上述二者的互动在于:第一,社会结构被投射于个人心理;第二,我赖以区别于他人的概念,恰好吻合那些划分阶级与等级的范畴;第三,不知不觉中,个人和群体又反过来,再生产了社会秩序。


结语


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称:伴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合法化需求:即以象征权力改善管理,收拢民心,并利用它扩展权力,增加财富。二者相加,代表一种“合法积累的资本与权力关系”。从中,统治阶级不但获得信任资本(capital of trust),而且将它强加于人,令其成为被统治阶级的社会信仰。


从表面看,象征资本与剥削无关,因为它是一种被否认或变形的资本:它能把利益关系“伪装成为超功利追求”。例如在中世纪,神父利用繁文缛节,宣扬福音,劝人向善。其私下目的,却是维护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又如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老板竞相创办慈善医院、艺术基金,还向大学捐赠图书馆。这其中好处,除了规避税收,还可将金钱转化为子孙的教育投资。


布迪厄确认:象征资本是转化的经济资本。“转化”掩盖一个秘密,即象征植根于资本的物质形态,该形态又构成象征(宗教仪式、慈善捐助)的有效性来源。而当行为与经济脱钩、并被误认是超功利行为时,它就获得了合法性。故此,“象征资本是一种权力形式:它不被看作是权力,而被当成一种有关承认、服从、忠诚的合法性要求”。至此,布迪厄已将文化了纳入“利益与资本”研究,又将它置于权力显微镜下,这就有了四种资本:经济资本(货币与财产)、象征资本(头衔与名望)、文化资本(文凭与知识)、社会资本(亲属与人缘)。


布迪厄承认:原始社会中的家族遗产,主要是物质的,例如土地、房舍、牲口与农具。同时也有无形资产,诸如血缘亲情、家族名誉。这些“经由几代人积累起来的权力与责任”,构成最早的社会资本、象征资本。“当家族发生意外时,便可求助这种附加力量。”到了现代社会,人们为了寻找工作,只能在市场上待价而沽。每个人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他的教育文凭、人际关系。前者构成文化资本,后者则是社会资本。


在布迪厄目中,经济资本塑造文化系统。其历史功绩在于:它投资文化生产,发展文化市场。资本主义梦想将一切都变成商品,可它单凭金钱,却很难买下文化。同理,经济资本也不能独力统治社会。唯有利用象征权力,将其统治合法化。眼下文化资本大行其道,布迪厄却说它是“被支配的资本形式”。这是为何?


先看经济资本。它以货币为标识,方便计算管理,也容易转换成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再看文化资本:它不是稳定货币,因而无法量化。例如文凭内含的制度化价值,便与股票不同。而文凭与知识能力的获得,只能经由家庭教育,缓慢传给后代,其间投资风险,要比经济资本更大。最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都依赖网络关系,与其他资本交织。作为特殊资本形式,它们不像金钱那样独立,只能按不同比例进行兑换或折算。


美国专家施瓦茨说:布迪厄在超出经济的宽大领域中,发现了众多形式的资本与权力资源。而他关注的要点,在于人们利用何种策略进行投资、分配、转换与积累。若要区分这些混杂、流动的资本与权力,我们别无他法,只有深入到它们各自运作的场域中去。

参考文献省略,全文请参阅《外国文学》2010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赵一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专长是欧美文学与文化理论,现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西方文论关键词】往期相关推送:

  1. 西方文论关键词|方红:物质女权主义

  2. 西方文论关键词| 廖七一:多元系统

  3. 西方文论关键词| 傅浩:自由诗

  4. 西方文论关键词| 赵一凡:现代性

  5. 西方文论关键词| 周敏:媒介生态学

  6. 西方文论关键词| 申丹:叙事学

  7.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申丹:叙述

  8. 西方文论关键词| 金莉:生态女权主义

  9. 西方文论关键词| 张剑:他者

  10. 西方文论关键词| 童明:解构(下篇)

  11.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童明:解构(上篇)

  12. 西方文论关键词| 刘军:互文性(上)

  13. 西方文论关键词| 刘军:互文性(下)

  14. 西方文论关键词| 何畅:后殖民生态批评

  15. 西方文论关键词|陈世丹:后人文主义

  16. 西方文论关键词| 王晓路:种族/族性

  17. 西方文论关键词| 王晓路:文化批评

  18. 西方文论关键词|王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

  19.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王宁:世界主义

  20. 西方文论关键词 | 殷企平:共同体

  21. 西方文论关键词| 张剑:田园诗

  22. 西方文论关键词| 殷企平:文化

  23. 西方文论关键词|刘英:文化地理

  24.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国新:文化研究

  25. 西方文论关键词|陈浩然:地方

  26. 西方文论关键词|何畅:环境启示录小说

  27. 西方文论关键词 | 刁克利:作者

  28. 西方文论关键词|何书卿:超文本

  29.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车琳:自我虚构

  30.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王轻鸿:虚构

  31. 西方文论关键词 | 梁工:作为文学的《圣经》

  32.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胡友峰:审美共通感

  33. 西方文论关键词|王丽亚:女性主义叙事学

  34.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申丹:隐性进程

  35. 西方文论关键词 | 金莉:奴隶叙事

  36. 西方文论关键词 | 邱清:印第安文学民族主义

  37. 西方文论关键词 | 周汶:漩涡主义

  38. 西方文论关键词|尚景建:假名

  39. 冯伟|西方文论关键词:邪恶

  40. 韩启群|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

  41. 西方文论关键词|孙磊:狂欢化

  42. 西方文论关键词|董雯婷:罗曼司

  43. 西方文论关键词| 刘岩:第二性

  44. 西方文论关键词| 陈宏薇:改写理论

  45. 西方文论关键词|刘江:叙述评论

  46. 西方文论关键词| 周才庶:文化生产

  47. 西方文论关键词 | 张欣:有机整体

  48. 西方文论关键词|何磊:忧郁

  49. 西方文论关键词|王希悦:亚欧主义

  50. 西方文论关键词|耿力平:情感文学

  51. 西方文论关键词|金松林:中性

  52.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赵淳:视差

  53. 西方文论关键词 | 于琦:行动

  54.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程锡麟:黑人美学

  55. 西方文论关键词 | 于雷:摹仿

  56.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胡怡君:文学达尔文主义

  57.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萧莎:如画

  58. 西方文论关键词 | 周韵:先锋派

  59. 西方文论关键词 | 王轻鸿:文学终结论

  60. 西方文论关键词|金松林:中性

  61. 西方文论关键词|张颖:命名时段

  62. 西方文论关键词 | 梁工:神话

  63. 西方文论关键词 | 都岚岚:性别操演理论

  64. 西方文论关键词 | 杨晓霖:自传式批评

  65. 西方文论关键词|崇高

  66. 西方文论关键词 | 汪安民:福柯

  67. 西方文论关键词 | 赵元:十四行诗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关注我们,掌握第一手学术动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