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宗庙、祠堂概说 ▎宗庙、祠堂的象征意义《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

钱杭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徽州某祠堂


宗庙、祠堂概说 ▎宗庙、祠堂的象征意义《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

 

编者按:可能大家没有想到,冥币(纸钱)作为中华文化的“先驱”,已经率先在西方站稳脚跟,阿里系及众多电子商务网站的可观销量可以作证。要知道,在大陆某些地方,还有严禁清明节等烧冥币(纸钱)的情况存在呢。

 

中国素有“祖祖辈辈一根藤”的教诲,家国天下的思想深植于国人内心,本土的道教、儒教都十方强调对祖先、前辈的祭祀、供养(含修行功德回向),舶来的佛教也有盂兰盆节(含烟供、火供等)等。在现代人眼里,对“我们的祖先、前辈现在仍‘存在’”或许存疑,但是,至少对已去世近亲缅怀的情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冥币(纸钱)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同样,难道西方人就没有“对已去世近亲缅怀的情感”?

 

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东西方文化、文明的交流中,中华文化应该会比以前占更多的比重。是为网络糙哥们嘶喊的“中国人你要自信”。

 

另外,原文引用的众多资料均一一有标明出处,想到各位看官或许不是专业研究,小编就作主没有摘录,特此说明。

 

 

宗庙、祠堂概说

 

宗庙的起源甚早。商代甲骨卜辞中大量的祭祀祷文,就是占卜之后由主持者在当时国王的宗庙中举行的仪式上宣读的。据《诗经·大雅·緜》所咏唱,周人的祖先太王一到周原,立刻就命令官民,建立宫室、宗庙、大社;周原出土的先周甲骨刻辞中也有“祠,自蒿于周”的记载,这是对周王从镐京往岐山周原的先王宗庙进行春祭活动的一条记录。这说明宗庙的历史与汉人宗族的历史一样悠久。祖先祭祀活动是宗族存在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标志,也是它的人文价值所在。因此,古人把宗庙看得非常神圣,所谓“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的说法,不仅象征着迁居、立朝的合法性,甚至还带有生存合法性证明的意义。

 

由于周代实行的是贵族政治,社会上各个等级拥有的宗庙数量,就受到非常严格的等级规定。如在《礼记·祭法》中有以下一套复杂的制度:

 

(1)天子七庙:考庙(父)、王考庙(祖父)、皇考庙(曾祖)、显考庙(高祖)、祖考庙(始祖),此五庙一月一祭;另有二祧庙(一昭一穆),高祖以上远祖入祧庙。祧庙不受月祭,只在冬至时接受一次祭祀,称为“尝”。

 

(2)诸侯五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此三庙受月祭;另有显考庙、祖考庙,受“尝”祭。

 

(3)大夫三庙:考庙、王考庙、皇考庙,都只受“尝”祭。显考和祖考不另设庙。

 

(4)上士二庙:考庙、王考庙,只受“尝”祭。皇考以上都不另设庙。

 

(5)中士一庙:考庙,王考无庙。

 

(6)庶人无庙。

 

如此等级分明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贵族政治的身份要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除了贵族以外,当时其他阶层中的宗族组织还没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对祖先的追溯,也远未达到王族、贵族的水准,因此,在先秦文献中,完善和典型的宗庙系统只与天子宗族,即所谓的王族相连。而在其他阶层中,由于宗庙数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宗庙的意义显然不够完备。但在文献中,无论存在多少等级差别,凡是为祭祀祖先而建造的建筑物,“宗庙”仍是最基本的通称。在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九一《宗庙考》中,所谓的宗庙就涵盖了全部,其中包括天子宗庙、后妃庙、私亲庙、功臣配享庙、诸侯宗庙、大夫士庶宗庙等等。

 

战国以后,随着政治等级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开始将“宗庙”专归于祭祀历代帝王,相当于国庙系统,而对帝王以下各阶层宗族祭祀本族祖先的场所,则出现了“祠堂”的称呼。如楚国屈原流放到汉北,“彷徨山泽,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

 

“祠”,或特指春祭。《说文》:“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 其时青黄不接,可祭物品缺乏,故以宣读文辞为主。或泛指祭祀。《公羊传·桓公八年》:“春曰祠”,东汉何休注:“祠犹食也,犹继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亲,继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祠堂”之意主要指后者。由于秦代“非笑圣人,荡灭典礼,务尊君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祠堂这一名称就进一步从帝王宗庙系统中分离出来(例如在著名的西汉宫廷“庙议”中,就没有“祠堂”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不过,那时的祠堂与后世不同。首先,它大多建立在墓地边上,而不是像后世那样,总把祠堂建于宗族居住地的中心。《汉书·霍光传》:“复土起冢为祠堂”;司马光也说:“汉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于墓所,在都邑则鲜。”其次,它也不一定都属宗族所有。许多官吏在职期间颇有政绩,当其调转升迁,当地人民为抒感怀纪念之意,集资为其建造“生祠”,此风兴起于汉代,对后代的影响也很大,为保佑一方平安的“地方神”祠堂(名目甚多),亦来源于此。如香港新界石湖墟的“周王二公书院”,就属于这一性质。


唐、宋年间,上层官僚、士大夫宗族所立“祠堂”大多改名为“家庙”。比如,唐代流传下来许多“家庙碑”、“先庙碑”之类,而很少见有称“祠堂碑”的。唐末社会大乱,各级家庙大多毁于战火。宋朝建立以 后,为防止重新出现豪强割据,朝廷曾严令禁止各类宗族设置家庙。庆历元年(1041),仁宗颁布“赦书,许文武官立家庙”,但人们仍心有余悸,“因循顾望”,不敢奉行。一直到十几年以后的仁宗皇祐年间,由朝廷正式下令,允许大臣建立家庙,才逐渐“复唐旧制”。从此,“官宦之家可设家庙,祭高祖以下五代”,就成为定制了。详情可参阅《宋史》卷一○九《礼志·吉礼·群臣家庙》的记载。

 

如果要指出宗庙与祠堂的区别,那显然是因为前者有“百世不迁之宗”,而后者由于宗法制度的演变,已不再有条件维持这种严格的系统与级别。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说:“今天下宗子之制不可复,大率有族而无宗。宗废故宜重族,族乱故宜重祠。有祠而子姓以为归,一家以为根本,仁孝之道,由之而生”,这个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过,我们不能将宗庙和祠堂这两个本质上基本一致的概念绝然对立起来,虽然它们确实有过不同的发展历史和适用范围。

 

一套堪称完善的汉人宗族祠堂系统,是明中期以后才开始出现的, 到清初得以固定下来。除了帝王仍袭用宗庙之称外,其他各阶层宗族的祭祖场所都称为祠堂,如赵翼所说:“今世士大夫家庙皆曰祠堂”;科大卫则称之为“家庙式的祠堂”。由于贵族特权的衰落,一般地主和庶民势力的增长,普通民众也逐渐获得了自建祠堂的权利,因而其分布面就非常广泛。

 

清代祠堂广泛兴建,“居家变祖祠”得到普遍的提倡,常常是“每一村落,聚族而居,不杂他姓其间。社则有屋,宗则有祠”。这是徽州一些单姓宗族聚居村内的情况。诸姓杂居村内亦复如此,除非某姓尚未成族,否则没有例外。就连位于川渝山区的江津县,也是“族必有祠,族必有长,以祠统家”。

 

在宗族的总祠之下,各房支都建有分祠、支祠,如曾国藩所说:“分建支祠,亦犹古小宗亲庙之遗意。”在世系的归属上,分祠很明显地要受控于总祠,但在实际功能上,除了举行全族性活动(修谱、散谱、修祠、宗族庆典等),分祠有义务作为宗族的一个部分参与其中外,分祠日常活动的组织,财产的筹集、使用、分配,对本房族人、族务的管理等等,都是独立进行。

 

与祠堂性质相同、但规模有异的祭祖场所,还有上面已经提到 的“家庙”。“家庙”的形成可远溯至先秦,惹得孔子大怒,宣布“是不忍孰不可忍”的“八佾舞于庭”,据说就发生在季氏的家庙之中。秦蕙 田《五礼通考》卷一○九《吉礼·祭始祖先祖》:“或建为宗祠,或合为家庙”,宗祠对外,所祭祖先的规则很严,“规定了继高祖以下的小宗如何在龛中祭奠他们各自的祖先,并借此更加明确各小宗通过祖先祭祀实现亲族统合的宗法理念”。家庙不对外开放,可根据建庙者愿望,突出一个“合”字,所祭对象上至始祖,下至祖考,组合比较随意。比如,在明朝夏言关于家庙的著名建议中,就提出“允许三品以上高级官僚的家系中存在大宗集团,允许四品以下官僚的家系中存在小宗集团”。常建华的分析应该可以成立:“虽然家庙与祠堂、宗祠同是祭祖所在,均与《家礼》有直接关系,但是二者仍有一些重要差别。建立家庙者多为高级官僚,等级观念严重,家庙名称背后蕴含着特有的社会文化意义。”

 

宗族宗庙、祠堂系统的主体已如上述。除此之外,有一种性质特殊且规模甚大的“合族祠”也值得一提。合族祠,也就是联宗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联宗的产物。笔者曾在《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一书中详细研究过广州的“苏氏武功书院”、广东的“庐江何氏书院”、东莞等地的“陈氏试馆”、东莞的“都庆堂邓氏大宗祠”、“广州大宗祠”、广州“吉山书院”、温州平阳的“陈氏纪念堂”等著名合族祠,指出了它们的基本性质,其实已不是宗族组织,而是宗族间的一种同姓地域组织。关于这一问题,读者可阅读日本学者牧野巽的《广东的合族祠与合族谱》之一、之二,以及笔者对此所作的详细评论。最近黄海妍著《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清代以来广州合族祠研究》,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讨论,极具参考价值。

 

祠堂的经济基础是祠田、祭田,有关研究成果很多,此不赘言。读者可集中阅读前引常建华《宗族志》第五章《族产》,前引井上徹《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第七章《清代的苏州社会与宗族》。

 

宗庙、祠堂的象征意义

 

大凡研究汉人宗族宗庙、祠堂(以下简称祠堂)问题的著作,都要肯定祠堂作为宗族“象征物”这一深层次意义,甚至还不无夸张地称之为“血脉的圣殿”。所谓“象征”,是“反映”、“影像”出“本质”、“底蕴”的意思,但宗族的本质和底蕴并非“血脉”所能准确概括,无血缘或血缘不明的“拟制关系”大量存在于祠堂之中。那么,祠堂究竟象征了什么?怎么象征?这两个问题在中国宗族祠堂史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惜研究者大多语焉不详。

 

祠堂的功能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按一定规则供设祖先神主(牌位)的场所;

 

(2)举行各类祖先祭祀活动的场所;

 

(3)宗族尊长向族众宣讲礼法戒律和道德规范的场所;

 

(4)宗族成员讨论族中事务的场所;

 

(5)处理宗族内部纠纷的场所。

 

这五个方面中的每一个,都是在说“祠堂是一个什么场所”,或者宗族成员在祠堂里干什么,并没有涉及祠堂的象征问题。

 

林耀华对义序宗族祠堂的学术思考出自于他的亲身体验,所以读来非常亲切:

 

宗族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全族人所供奉的祠堂。祠堂的建立,原是为祭祀,崇拜宗祖,感恩报本,然时过境迁,祠堂的功能,不复仅限于宗教方面,其他功能也渐渐附着产生。祠堂化作族人交际的场合,变为族老政治的舞台;公众意见由此产生,乡规族训由此养成,族人无不以祠内的教义信条奉为圭臬。简言之,祠堂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心,也就是整族整乡的“集合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祠堂本身只是一个建筑物,祠堂内可以进行各种性质不同的活动, 可以发挥各种不同的功能(这些活动和功能当然必须与宗族有关)。但是无论何种活动和功能,对于宗族设立祠堂的初衷或目的来说,都只是外在的和派生的,也就是说,它们并不直接反映宗庙祠堂的“本体”意义。祠堂在宗族成员心目中的地位,实际上远远高于在祠堂中完成的各种纷繁的具体功能。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祠堂所具有的特殊的象征意义,完全可以脱离那些具体功能而存在。而若无那些特殊的象征意义,祠堂中也许就不会再举行任何活动了。象征意义是所有功能表现的真正基础。

 

建立祠堂,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对于宗族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清人说:“祠堂之设,所以尽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开业传世之本也。”这里指出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设立祠堂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宗族成员的“报本反始之心”和“尊祖敬宗之意”,换言之,祠堂所象征的,就是这一个“心”和这一个“意”,两者是相通的。通过对祖先世系的追溯来探求自身肉体、精神和文化的“根”,这是“报本反始”;不仅在肃穆的仪式中“祭神如神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将祖先的遗训和祖先的恩德当作无声的至高命令,时刻感觉到祖先神灵的呼唤,诚心诚意地尊崇着祖先正体的延续者(宗子),这是“尊祖敬宗”。前者体现的是宗族的历史感和归属感;后者体现的是宗族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这四种心理追求构成了宗族整个意识形态的支柱。祠堂的建成,之所以能够成为宗族实现整合的标志,就是因为它以浓缩的、象征的形式,把原先不无虚幻的心理感受显现了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对于研究者来说,宗族的祠堂不是一个物质性的空壳,不是一种“建筑的模式”,也不是仅仅表现具体功能的场所。透过宗族祠堂的外墙,我们应感受到这一建筑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它培养了宗族成员的荣誉感和认同感,显示了宗族的价值源泉。

 

祠堂通过两类形式不同的“符号”来体现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一类是正面表达上述四种心理感受的符号,如见于各类祠堂中的楹联、匾额。由于这是在祠堂中进行的一种典型的正面宣传,因而就充分象征了宗族“报本反始之心”和“尊祖敬宗之意”。当然,这些楹联具有显而易见的理想性夸张成分,即便如此,仍应对之高度重视。因为这是汉人宗族成员关于祠堂象征意义的最直接的自我评价。这些评价基本上是脱离具体的功能表现的。

 

另一类则是反面体现祠堂象征意义的符号,就是把违反宗族规范的族人赶出祠堂,让不守规则者“出局”的“禁令”。剥夺某一族人的宗族成员资格,是宗族在国法所允许的“自治”范围内,对一个违反本族规则者所能进行的最不动声色、但又是最严厉的惩罚。如道光五年(1825)江苏润城《全城章氏宗谱》,对犯有下列过错而不思悔改的族人,不但当时就要“革出祠门,以示惩训”,而且还要在家谱上“书大恶某人,使之遗臭万年”。这些过错共十四条:

 

(1)倚仗护符而出入衙门;

 

(2)不尊卧碑而兴灭词讼;

 

(3)逞酗酒而凌辱父母;

 

(4)倚强力而殴辱弟兄;

 

(5)不务正业酷好赌博,先破家而复诱同宗子弟;

 

(6)游手好闲专事挑唆,图口腹而致一脉参商;

 

(7)纸上栽赃设阱而贻害同族;

 

(8)平地生波下火而暗伤宗人;

 

(9)不分尊卑而戏谑无度;

 

(10)不论叔伯而殴詈交加;

 

(11)娱情嬉游而使营生之失业;

 

(12)溺爱婢妾而致阃范之不清;

 

(13)捕风捉影借端而戕贼宗支;

 

(14)拨草寻蛇无故而诈害子侄。

 

不许违反规约者入祠的警告具有非常强烈的威慑作用。它不像一般的体罚只触及皮肉,也不像一般的罚款只涉及身外之物,打了、罚了之后,人还是“自己人”。“不许入祠”这一震撼人心的“符号”的特殊功能, 是触动了族人最敏感的神经,并且将宗族价值规范的源泉和基础,提到了生死攸关的高度:如果不被允许进入祠堂,一个人与宗族祖先之间的联系纽带就将断绝,从此也就会失去了族人之所以为族人的全部理由。其后果的严重性,甚至还会导致那些失去入祠资格的族人死后成为无所依归的“孤魂野鬼”。对于习惯将个体价值融入群体价值的中国汉人来说,被自己仍深刻认同、只不过因忘乎所以而一时有所悖逆的群体抛 弃、勒令“出局”,无疑是不堪设想的最悲惨的结局。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在研究了中国南方农村盛行的“孤魂祭祀”(比如农历七月中旬的盂兰盆会)后,指出了这类仪式的象征性含义:

 

孤魂者,或多或少是被宗族抛弃的,……宗族对这些孤魂,或是恐惧,或是负疚。罪犯和浪荡子之所以在孤魂之列,也是因为他们作为脱离了宗族秩序束缚的人,引起了族人的恐慌。由于宗族是一个单靠相同血缘的人们联结起来的封闭社会,因此不属于该血缘集团的人,就被作为“外人”排除出去。虽然有可能象同族合并和宗亲会那样扩大成拟制性血缘关系,但即使这样,“血缘范围之内”与“血缘范围之外”的区别仍然非常严格,宗族作为封闭社会这一点并 未改变。如果一个人越出宗族范围,得不到宗族的保护,其命运必定是悲惨的,他们大多要被 死亡吞噬。如果这些族外者增多,就会导致封闭社会的不安定,族外者的敌意也很可能导致宗 族的动荡。因此,宗族社会有理由对这些在外无祀的孤魂、幽鬼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孤魂 祭祀对于维持宗族社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安全措施。……安居在宗族内的人们,害怕流落于 野外的孤魂野鬼……他们感到孤魂的怨声是最可怕的。

 

反面的威胁,尤其是对一旦不能入祠而沦落为“孤魂野鬼”的恐惧,显然比正面的评价更深刻地揭示了祠堂的象征意义。同时它也说明,宗族成员对祠堂意义的反复强调,并不是出于某种功能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更不是欺骗。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关系到宗族存在的根本理由,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就是汉人与宗族之间那不解之缘的真正纽带。族谱当然也具有这种象征性,尤其是在修谱、散谱的过程中尤为突出地表现出来;但族谱毕竟不能像祠堂那样,可以直接地、老少咸宜地、极为通俗而不论文化高低地、形象化和日常化地,将宗族成员与祖先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最迅速地满足汉人对以上四种心理感受的需求。

 

有些批判以轻蔑调侃的口吻对宗族祠堂作了漫画式的描述,似乎这一切只是一场可笑的闹剧,而宗族首领都是一群自欺欺人的大骗子,族人都是蒙在鼓里的大傻瓜。有些人又反其道而行之,竭力渲染祠堂内的恐怖气氛,把祠堂看成一所私刑充斥、滥杀无辜的残酷的牢狱,而宗族首领近似刽子手,族人则是一群听凭宰割的可怜虫。这两种观点都是严重的误解。宗族祠堂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更不是戏台。它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场所,寄托了汉人宗族成员深沉执著的感情。我们当然可以去批评这些感情所包含的不合时宜的历史内容,但我们不要去嘲弄这些感情。汉人对自身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和责任感的自觉追求,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精髓,应该得到现代人的尊重,尤其应该得到汉人子孙们的尊重。请读下引两段文字,体验一下沉浸于其中的那略显悲怆的感慨:

 

祠宇为祖先栖神之地,已故者自当进位于祠,但该支后裔,当思创造何等艰辛,不独资材为难也。今附主于祠,俾先灵享无功之奉,亦何以相安?

 

临祭不许跛倚。每见近来好游荡者,于演戏赛会之场,终日争趋,不厌不倦;又或好祈福者,朝南海,走东岱,不惜劳苦,虔心虔意;乃一年三百六十日,只二日祭祀。今所行仪节一 概从简,即礼仪大备,亦不须半日时辰。凡我族人,反不若游荡祈福者聚精会神,而行立跪拜,漫不恭肃,殊失礼意!

 

这些话,就像是一个老人正在对祠堂的象征意义作一番心情沉重的回顾。其实,他真正感到痛心的,并不仅仅是一些族人没有遵守祠堂的有关规则,而是他们对宗族价值源泉的漠视。这当中的道理,也同样值得我们深思。

 

宗族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重建,说明汉人与宗族的联结是极其牢固的,说明上面所提到的那种“漠视”,毕竟没有能占领汉人的心灵。这肯定是一件幸事。

 

摘录自《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 作者:钱杭

 

附:作者简介

 

钱杭,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教授,从事中国社会史和中国宗族制度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1991)、《中国宗族制度新探》(1994)、《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1995)、《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2001)等。译著有《中国的宗族与戏剧》(1992)、《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1999)、《中国的宗族与国家礼制》(2008)等。主要论文有《中国古代世系学研 究》(2001)、《中国历史上的排行制与实名敬避问题》(2003)、《中国古代的世系与谱法——兼与日本相关制度的比较》(2006)、《宗族建构过程中的血缘与世系问题》(2009)等。


 

儒家文化: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起愿即是道 四大佛教名山《寺院映现的中国》


巫 原来是这个意思


中华文明:何来“三皇五帝”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无原则守信是愚,过分恭敬是失礼


慎终追远: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儒家文化:贤母品格


“贤贤易色”:别沉迷于外在的美好


“吾日三省吾身”: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


学而时习之:如何应对人生中的一切痛苦


礼 原来是这个意思


孔子真像“丧家之狗”


它真的能活一万年吗:龟 (附:龟奴、绿帽子的来历)


中国传统文化:玄机何来


汉字的趣味


最牛孔门弟子——颜回


(明清时期)孔府筵席


孔子是野合而生的吗?


儒家养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否存在


“沐浴”原来是严格的礼仪制度


梁漱溟自述 二则:①“希望跟着王阳明走”  ②“王阳明的彻悟”


心学精解:“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心学精解:“格物致知”


心学精解:凡事能“走心”,自然左右逢源


《论语故事》:夫子言志


《论语故事》:子入大庙


《论语故事》:宰予昼寝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竹窗随笔》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曾子可谓养志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的“亚圣”之谜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何为大丈夫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人之有道 教以人伦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古之君子,过则改之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天时、地利、人和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闻过则喜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祸福无不自求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我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率兽而食人


《孟子》智慧名言故事:王何必曰利



佛禅大智慧:欲得安身处(寒山)


话拂尘《退士闲篇》


拄杖、禅杖和锡杖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上)


中国古代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创立律宗的盲人高僧(下)


佛禅大智慧:有物先天地


中国古代高僧:一行——最早测量地球大小的密宗高僧


法藏——华严宗的创始人


惠能——背水砍柴的禅宗祖师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上)


古代高僧:义净——玄奘之后最著名的唐僧(下)


古代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


智顗——创立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师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下)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上)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 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下)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上)


古代高僧:安世高 ▍朱士行 ▍佛图澄


佛教在印度的遭遇


尤迦南达 观点:佛教在印度衰落的真正原因


佛教建筑概说


黄念祖老居士:“抉择见”——佛教究竟见地的抉择(上)


黄念祖老居士:“抉择见”——佛教究竟见地的抉择(下)


东汉二高僧:摄摩腾尊者  竺法兰尊者


唐太宗与佛教


盘点去过弥勒内院的几位高僧的故事


诗与禅:鸟鸣山更幽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光明体 教导汇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专注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灵心小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