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上学方法:三乘定与一乘定之区别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16.2三乘定慧与一乘定慧之区别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即三乘定慧与一乘定慧的区别:分成两个小问题来讲。


16.2.1三乘定与一乘定之区别

第一个是三乘之定与一乘之定的区别,刚才《无畏三藏禅要》里说得很明白,“次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无别法,直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名大圆镜智。”这就是一乘定,所谓三摩地就是正定,一乘定乃住于众生自性清净心,也就是住于正智,或者叫做自证分,所以还是刚才讲的根身、月轮,走根身、月轮路线就是一乘定,不走这个路线,没有发现根身月轮的属于三乘定。即走自证分、正智路线属于一乘定,没发现自证分、后得智的属于三乘的定。所以一乘定又叫做首楞严定,就是自性大定。定于自性,安住于自性,就是一乘定。三乘不能发现自证分,不能发现根身、月轮,所以区别就很明显。


我下面结合人死时气脉的收摄过程来讲一下这个问题。我们上学期从这个角度大体讲了一下,可能讲得还不是特别清楚,即人死的气脉收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标尺,依此可以很详细地去了解三乘定和一乘定的进修原理。一乘禅定的进修过程与此完全一致,而四禅八定的历程,三乘禅定用四禅八定作代表就可以了,三乘禅定不出四禅八定的范围,虽然与人死时的气脉明点运作过程不同,但是却有着较精确的对应关系。


先大体讲一下三乘定和一乘定之间的区别。这两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四禅八定是只脱不收,而一乘禅定是边脱边收。四禅八定是一个纯脱离的过程,脱离后的色法还停留在原地不动。一乘定是一个脱离兼收摄的过程,直至收归到自性明点。这还要从七大缘起的世界观来讲,所谓的世界依正二报,都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都是我们众生从自性明点所开发出来的光明所叠加而成。一乘禅定的进修过程就是把我们扩展到三千大千世界当中的光明重新收回自性明点的过程。而四禅八定并不收摄,只是从共业中脱离而已,脱离后的自业色法还停留于三千大千世界的原处。先从欲界的境脱成色界的根,再从色界的根脱成无色界的前五识见分,从境脱到根从根脱到见分,都还是停留在原地,所以只是一个脱离的过程。所以说四禅中的所见还是有很大空间,并不能发现中间的明点、根身等。根本就不能发现,他的身境全有,只不过它的身从欲界身脱成了色界身,他外边的环境从欲界色法脱成了色界色法。到了无色界还是一样,空无边处定还是有一个无边虚空的境界,无色界之身由见分构成,色法层次与梦身以及中有身相同。所以无色界的众生也是有身的,也有宫殿,舍利弗去世时,无色界的那些天人泪如雨下,经中又说(无色界)菩萨的鼻根能闻无色界之香,看到无色界的莲花大如车轮等等。故无色界也是有境和身的,只不过那个色法已经变成无色界的色法了,进一步把自业从色界的共业当中脱出来,成了完全的自业了,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还是如此,只不过是更加精微了而已。而且无色界的空间最为广阔。只脱不收,只是从共业当中脱离,保持在原地不动,所以这属于羯磨曼的进修。羯磨曼就是解决动静问题,当脱离了以后,其脱离前的色法就不开演了,也就是不动了。比如你跟欲界脱离了,欲界对你来说就泯掉了,欲界色法就由动归为静了;你进一步跟色界脱离了,那么色界的色法也就不开演了,也就由动归为净了。所以到了非想非非想天,所有的欲色以及无色界下三处的色法都不开演了,可以说达到相对之静了。故有些外道以为此处即是涅槃,也是有他的道理,这个地方已经非常安静了。这是一步步地由动归为相对之静的过程,这是羯磨曼的进修路线:只脱不收,由动归静,因为只是为了解决动静的问题,只要在原地停下来就可以了。


而一乘进修路线是三昧耶曼荼罗的路线,是要收摄的,三昧曼路线就是要收摄一切外境归于自性明点的路线。所以其核心的精神就是收摄:“汇万物而归于己者,其唯聖人乎?”“万物皆备于我”,外境全收归自心,明显是一个收摄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一乘定境当中的所见就与三乘定境不同了,四禅八定中还是身境宛然,不能发现自性明点,也不能发现根身、月轮等,而在一乘定境里,我们的外境就没有了,收归自心了,也就能发现根身、月轮、明点了。所以到了一乘的内证境界中,就是以根身、据点、月轮这些东西为主了。比如说有漏根身,唐法师对于有漏根身的描述就是“此时不见身心,而变为一道五色虹身”。这时就是只见一道五色光柱,就不像在三乘定境中有禅定身以及身外的外境了;两种定境大大不同。甚至发现一个明点:“但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把所有的外境敛归方寸之点,外境就成了一片黑暗了:“光色内敛,外境现为黑暗。”所以在一乘的定境中发现的是根身、月轮、明点这些东西,就没有身境了。这是他们的总体区别。


人死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我们就按阶段,把它跟四禅八定和明心见性的过程作一个对比。第一阶段是五根分解,五根分解对应于四禅八定路线的欲界定。五根分解结束对应未到地定。五根分解结束后五根不起作用了,什么也看不到了,什么也听不见了,身境都消失了,就象刚刚入睡时的状态。未到地定也是这样一个境界,一片虚空,不见头目手足床座,即身境顿失的一个境界。下面就是四大分解,四大解体是进一步地收摄,五根分解是先把流到环境当中的五根收入五根的本位,比如把流入到环境中的身根收到皮肤上,然后进一步地往里收,这就是四大解体的过程,这对应于初禅。把这些体表上的气都收入左右二脉之中,全部收入到左右二脉了以后,四大的解体就结束了。我们刚才说了人死过程和一乘禅定是收摄的,而四禅八定只脱不收。故初禅就是左右二脉之外的气脉(旁脉)脱离的过程。第三步是左右二脉上半部分的气融入中脉,同时白色明点下降,进入心结上端。这对应的是二禅中左右二脉上半部分气的脱离。下面的过程是左右二脉下半部分的气进入中脉,同时红明点上升,进入心结下端,这对应于三禅中左右二脉下半部分气的脱离。当此过程结束之后,就进入四禅,所以四禅就是上下两个脱离过程的结束。正是由于这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所以四禅又叫做不动地。初禅、二禅、三禅都是动的境界,内在发生的是自根色法与欲界色法的脱离。所以说初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凡是有喜有乐的肯定是一个动的过程。到四禅才舍念清净,才相对不动了。所以四禅是一个很稳定的状态故称不动地,内在的实际是脱离过程结束了,可以安住了。即与欲界的五尘色法都脱离干净了,完全安住于色界五根的境界。下边的过程对应于无色界定,对于人死的过程是,中脉的气从上部和下部都进入心中明点的壳里去了,对应于无色界定,则是身中包括中脉的气五见分从五根中脱离出来。收摄刚进入时对应虚空处定,直到进入完毕则对应非想非非想定。与四禅八定的对应就到此结束了。直到最后气又进入了明点,明点又化空;化空就对应于三乘禅定路线当中的涅槃境界。因为三乘路线中不发现自性,化空以后是证自证分,收入自性明点时是自证分,故唯独这个自性明点的阶段在三乘路线中没有对应。


我们再回过头来,把它跟一乘的三关对应一下,五根分解四大解体都是在往里收,一直收到左右二脉上半部的气进入中脉,下半部的气也进入中脉,这就是破初关。所以马祖答庞居士问西来意:等你一口吸进西江水,再向汝道。这就表示初关的返尘归根境界。把整个山河大地吸入内心,从头顶经口一直灌入腹部,又叫桶底脱落。这时根身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气入中脉对应于破初关。什么时候对应于破重关呢?当中脉内的气完全收入壳内,对应的就是破重关。冯大阿阇黎云,迥脱根尘,即透重关。中脉内的气是法界第四级净色根,壳内的五色光明是法界第三级净光,迥脱根尘正是脱离四五两级,实证第三级也。故当中脉内的气收入壳内结束的时候,对应一乘破重关。当壳内的光明收入自性明点以及明点化空,即是破牢关。冯大阿阇黎云,性相不二,运用自在,即过后关;正谓发现安住于自性从而升起妙用也。莲花生大师所说的死位光明也是显教极位禅宗极则的境界。自性明点是第八自证分,自性明点化空所导致的无中无边的清净光明,即证自证分的境界,因为证自证分和自证分可以互证,故发现了一个,也就证到了另一个。故光收入自性明点和明点化空都对应破牢关,即显教极则和禅宗极位。两者的区别:一个是有中心的,一个是没有中心的,都是一个无边清净光明的境界。这种光明是带着觉性的,跟觉性融为一体的,所以觉性、光明和空是一体的两面。光明肯定就是觉性了,所以这叫做灵光,又叫灵觉,所谓“灵光独耀”。明觉跟空是一体的两面,所以说一切东西可以说都是以空为体,也可以说是以觉性为体;是觉性或者说空性变现出来的。空性是从觉性当中没有妄念和妄境而言,从遮的这一面来讲的;而觉性就是直接从本身说,是表诠。总之空不是什么都没有。

我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就是人死的过程确实是跟一乘进修有很好的对应。我们看刚才讲的收摄过程,到死位光明就达到显教极位了。人死过程到达死位光明,这就是死位中有,下一位的中有叫法性中有。也就是说要从这种无边的清净光明当中开发出那些本有的佛身,金胎两部的曼荼罗都要从这些光明中开显出来,这是法性中有。所以先是死位中有,再是法性中有,先是清净光明,再从清净光明当中开发出有相的受用佛身,这是人死过程中出现的序列。一乘进修的历程也是这样,先修月轮观求证阿字本不生际,即《无畏三藏禅要》中所说身不可得心不可得唯觉寂静光明的境界,然后再从自心的圆明之上提起佛种,开发出有相的报化佛身。密宗进修历程的关键,即先证月轮观,再从月轮之上开显本尊身。


用金胎两部的关系来说明,就是先修胎藏界的大日仪轨,以顿入金刚初心,顿证月轮观这种无相的三昧,然后再进修金刚界十六大菩萨位,证本有的毗卢遮那如来受用身,以及所有佛菩萨的报身。故人死所见的历程,跟一乘进修的历程又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人死的过程全是显现那些本有的事物,而我们一乘的进修也是开显那些本有的事物。所以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他们走的历程全是开显本有。也就是说,一乘就不是权教,权教是人为地在虚妄相中设定的一些方法,跟人死的历程就不一样,人死的历程是渐次复归本有的历程,所以只有一乘的进修与此历程完全相合。所以我们研究中阴密法,对一乘教法会发起很大的信心,就在于此。人死的历程证明一乘所修证的真如和一切本尊都是本来就有的,你不修它也有,每个人每一生在死时都会自然地精确重复经历这些境界,那不是编造的又不是打造出来的,是自动显现本来就有的东西,故此会给人以强大的信心。我们说一乘定就是安住于本性,又叫做三摩地。此三摩地可分成根本三摩地和后得三摩地。根本三摩地是安住于自性清净心,后得三摩地就是安住于各种各样的本尊三昧。所以这都是自性大定,都是安住于本有的东西。这些金胎两部有相的佛身也好,还是无相的清净光明也好,都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有的东西。


我们一乘就是安住于本性,本性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空性,一类是四曼中的妙有,就是那些本尊、有相的佛身,以及他们的动作、说法。所以一种是根本三摩地,一种是后得三摩地,前者法界体性智所证的大空本体,后者是后得智所显现的本尊身以及本尊的羯磨事业说法等,这都属于后得智的范围。宗旨就是要安住于这些本有法性、本有的曼荼罗。这是跟三乘的根本不同。三乘禅定都是造作出来的有为法,都是在虚妄相里面做活计,在妄心和妄境里虚捏怪,而不是安住本有。一乘定是自性大定。而单论自性大定,显教和密教也不同,显教经常是从根本三摩地来说的,显教的佛性就是指空性,而密教的佛性指的是一切种性,那就是从空性里边开出了差别的本有四种曼荼罗、无量的佛身以及佛身的说法事业,这都是本有的。所以我们所说的自性大定要比单单在显教意义上的更加圆满,更加广阔。总之三乘禅定就是四禅八定,一乘禅定就是安住于根身、月轮,以及根身月轮中开发出来的本有的有相法性。所以说关键还是根身、月轮,如果没有根身、月轮,凡夫有时候也能见佛见菩萨,但那属于六尘幻法,并非真实,只有从根身、月轮当中开发出来的本尊身才是真实的。



西学之中学渊源


形上学方法:儒家能破法执

形上学方法:儒学的精髓:仁者与物同体

行上学方法:儒家路线修行方法

行上学方法:儒道关系

形上学方法:禅儒关系

形上学方法:忘心忘境

行上学方法:参话头

形上学方法:月轮观

形上学方法:禅宗的道果:四级禅与禅宗三关

行上学方法:月轮与力线的实质


形上学方法:四禅

形上学方法:四无色定

形上学方法:调食及睡眠

形上学方法:持戒、忏悔

形上学方法:闻思正法

形上学方法: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原理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方法

形上学方法:证体方法:离言现证与意识思辨

形上学方法:旧约、新约

形上学方法:天主教、新教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西方宗教人神对立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整个西方哲学就是以盲引盲,背道而驰


形上学方法1绪论:传统学术的生机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

形上学方法2:形而上学方法总论

形上学方法3:哲学

形上学方法4:西方宗教

形上学方法5:从语言角度看东西形上学之差异

形上学方法6:道家

形上学方法7: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8:印度文化中的修道方法

形上学方法9:小乘出世道路线

形上学方法10:权教与实教之区别

形上学方法11:实大乘法相宗

形上学方法12:实大乘空宗

形上学方法13:儒家

形上学方法14: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

形上学方法15:禅宗


论  周  官

大学提纲并注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讲记(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