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形上学方法:禅宗的道果:四级禅与禅宗三关

孟晓路 十念生 2019-04-14

15.2禅宗的道果:四级禅与禅宗三关

下面讲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四级禅与禅宗三关,也可以说是禅宗的宗旨。因为学人对禅宗契会有浅深,深者能契深的境界,浅者能契浅的境界。冯大阿阇黎早期是把禅宗之禅分成了四级,后来主要还是讲后三级,也就是三关。所以我们在这里顺便把第一级介绍一下,到了下面主要按照三关的次序来讲。四级禅是冯大阿阇黎在给王弘愿祖师办的《密教讲习录》投的一篇稿子叫做《禅观随笔》中谈的。在这篇文章中就建立了四级禅的说法。四级禅分别为昭灵、明心、无生、见性。昭灵是五俱意识的现量,把分别意识初步地泯掉,显现无杂的五俱意识。我们平常的凡夫意识是分别意识、五俱意识混杂在一起的。这个昭灵禅就是初步把分别意识泯掉,显现五俱意识和纯粹感觉。明心禅相当于禅宗的初关,又叫做第三句禅;冯大阿阇黎在《佛教真面目》中楷定为“凡心顿开,灵光忽耀”。无生禅相当于禅宗的重关,又叫做第二句禅;用冯大阿阇黎的话就是“打成一片,迥脱根尘”。见性禅相当于禅宗的牢关,又叫第一句禅;冯大阿阇黎描述为“性相交融,运用自在”。初关就是破尘身上的分别二执,重关是破根身上的俱生我执,牢关是要破法身上的俱生法执。这些都是从见道而言,所以破执对应的是见道,如果要想真实证道,还得破执进而断执方可。即破执对应的是见道,断执对应的才是证道。破执只是伏执,现行暂泯,执种犹在,需要加功作意,执著才能不起;断执就是执种已绝,不假功用,妄执永远不起。所以说破了初关,见到了初地菩萨的境界,但还不就是初地菩萨。必须把分别二执彻底断了,才算证到初地的果位,这才叫证道。没断执前只称见道。


达摩大师有四个弟子,他在临回印度之前就请他们自述所证所得,达摩大师就判定他们“得吾皮”,“得吾肉”,“得吾骨”,“得吾髓”。我认为这四位弟子正好与四级禅相对应。“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愈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見《指月录》卷四初祖菩提达磨大师)这四位所得,达摩大师认为他们依次是皮、肉、骨、髓,显然是四级,而且我发现可能确实是跟冯大阿阇黎的四级禅的说法相对应的,也许冯大阿阇黎四级禅说的成立就受了达摩大师皮肉骨髓之说的启发。考道复的所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这是对文字自在运用的境界,文字是分别意识的对象,所谓“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说明他已经能初步对分别意识达到自在了,初步能自在泯掉分别意识了。假如你不能自在泯掉分别意识的话,就还处在想蕴的境界下,你的分别意识就在不断地乱想,你就不能够做到不执文字。他既然能够对分别意识所对应的法尘文字能够不执不离了,说明他已经能够初步对分别意识能有办法了,说明他能够初步地自在地泯掉分别意识,昭昭灵灵的这种五俱意识的境界,得以显现出来了。尼总持的自述“如我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我感觉她可能是在描述她的“凡心顿开,灵光忽耀”的那一次经历,她曾有过那么一次经历,而且这种经历的确是不会再有第二回的。所以她说一见更不再见。以后所见就是根身月轮的定境了,就不是灵光忽耀这种猛烈的爆炸了。那是非常猛烈的,尼总持很可能是在描述她破初关的经历。道愈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这正是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即重关明体的境界,明得如实空之体了,但还没能起大用,也就是冯大阿阇黎所说泛从无住用功能得自在受用的境界。慧可不言而礼拜,正是维摩居士默然真入不二法门的做略,不二法门者,体用不二,性相不二等等,从而于诸二而得自在也。正第一句禅之宗旨。达摩当时就将正法眼藏付嘱慧可,因为慧可得到了牢关的精髓。


我想对第一级(昭灵)禅举个例子,百丈跟着马祖许多年了,有一天陪着马祖在田野里走,“一日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把师鼻扭,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指月录》卷八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这就是有关昭灵层次的公案。我们知道,在五俱意识的境界当中是不起分别意识的,所以见到茶杯不起“茶杯”这个名相的念头,不觉得它是个茶杯,只是见到一片颜色,甚至连形状之念也不起。所以见到野鸭飞过时,在五俱意识的境界当中不会认为它是野鸭子,只是见到一片像电影片那样过去的颜色,所以马祖问百丈说见什么,他说是野鸭子,这就错了,说明连昭灵禅都还没有证到,祖曰:“甚处去也?”曰:“飞过去也。”又着在飞上,那就更不对了,本来飞的假象是分别意识连起来的,在五俱意识当中是没有动相的,是一片一片断开的,没有这种一物在飞的感觉。所以冯大阿阇黎说他见野鸭子犹着表色,所谓表色就是指飞这种运动的感觉,说明没有契入昭灵境界。下面扭他鼻子时,他还着于痛,说明还是没契昭灵。但马祖说“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这是说明他对昭灵的境界有所认识了,他晓得见到飞过去是不对的,不应该再停留在凡夫表色的境界上了,已经知道要泯掉这种飞的感觉。后来百丈才开悟,这个时候还没有开悟,只是有省,开始对五俱意识有点认识了。后来在拂子的公案中,马祖大喝一声,那时他才心光乍明,破了禅宗初关。


夕阳注:返尘归根是禅宗之基,其要在扫荡分别意识。除分别意识之法可以在见分之意根上着手,也可以在相分之五根上着手。意根向外,因相不同而有五俱意识与分别意识之差别。发展五俱意识,遂使分别意识无所得用,能常感灵灵朗朗之现境,此禅宗之迷途也。归根之正法有二,心光乍明,第七识皆不被八识见分所迷,意根内返,分别意识遂息。此月轮观之所由立。若着眼于相分,准《一乘法要》通过外之妙观察智加持,得现力线,浮尘根归于八识相分,分别意识和五俱意识失其相分,亦止。



明代憨山大师在参肇法师《物不迁论》时对“旋岚偃岳”的宗旨不明白,论中那段话是:“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他就不明白为什么说这种能将山吹倒的大风却没动,江河明明在那奔腾地流注,僧肇法师却说并未流动,他不明白。对这个道理已经怀疑很久了,现在看到仍觉惘然。当他阅到:梵志出家修行,到头发白了才回家,周围的邻居见了说;原来昔日的那个人还在呀梵志却说:我和过去的那个人相似,但已不是过去的那个人了。原文是“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阅至此,恍然了悟诸法不迁的道理。于是感叹道:“这是值得深信的道理啊!”一切万物在本体上说本来没有生灭去来,而是永远常住的。他下了禅床去礼佛,虽然一起一伏地拜着,却没有起伏相可得。他掀开珠帘,走到台阶上站住,忽然一阵凉风吹拂着庭院中的树叶,金秋时节飞叶满空,在大师心中也了无动相可得。大师这时想:这正是“旋岚偃岳而常静”的境界啊。后来小便时,不见有流动相,他想,这犹如江河竞注而不流啊。于是对于生来死去的疑团从此冰消瓦解。他作了一首偈子:“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总之他见到:自己礼佛时没有拜的动相,看到飞叶翔空也无飞相,小便时没有流相,这就是第一级昭灵禅的境界。还有佛陀跋陀罗禅师试道生大师的一则公案,佛陀跋陀罗禅师来见道生,想试试他的内证境界到底怎么样,就故意把如意丢在地上。问他见什么,道生大师也是老实地回答说,见到如意掉在地上了(原文是:见如意堕地)。跟百丈的回答如出一辙。佛陀大师即知他尚无修证,尚停留在凡夫惑于表色的境界,连昭灵禅也没有契,所以转身就走了。



这是昭灵禅,为什么后来冯大阿阇黎就讲只禅宗三关了呢?因为昭灵在禅宗还不能算入门,只是禅宗的一个附带阶段。只有破了初关才算踏上了一乘阶梯,正式入禅宗之门。昭灵只是五俱意识境界,还没有见到第八识的见相二分,也就是说内心还没明,只是停留在脑部用功的阶段,还没有能在心部用功,不能在心部用功就是没踏入一乘的阶梯。所以冯大阿阇黎后来就主要讲禅宗三关,对昭灵就不大提了。总之昭灵还没入门,还是门外汉,只有破了初关才算入门。总之神秀禅师也应该算是踏入一乘的初门了,当然按照五祖的说法只在门外未在门内,那是从更高的重关的角度来说的。说六祖是登堂犹未入室,即破了重关还没到达牢关。总之这三关的关系,到初关以后才算踏上一乘阶梯了。所谓一乘,冯大阿阇黎认为一乘和三乘的分界线就在于是否从根身起修,在于见没见到根身。如果你见到根身了,在修根身,那就是一乘;如果没有,那还是三乘。所以说破了初关能见到根身月轮,那就是踏入一乘之门的标志。


初关就是返尘归根,又叫做凡心顿开,灵光忽耀,这是破初关当时的景象。所谓返尘归根是从教理的名词上来说的,就是把我们的向外流出的混入了尘相的自身根力收回来,从外部尘境里边把自根收入内心,这就叫返尘归根。从七大缘起图上来说就是从第五级修到第四级。第五级是我们的根流到外界去了,你的根也往外流,我的根也往外流,大家的根结合成潜势的复合,作为尘相生起的基础。现在我们把自己的根收回来,收回到心中的明点。这也就凡心顿开,灵光忽耀。把根收回到心点,所以心就亮了,本来根就是光明,这些根都集中到一点了,你说这亮度得多大啊,是如黑夜中忽然电光闪耀般的刹那非常亮的境界。这也就是四级禅的第二级明心一语之所指。


下边的重关就是打成一片迥脱根尘,就是进一步地把流入根里边的第八识的见分收回到自心当中来。刚才是把根从尘当中收回来,现在是把第八识的见分从根这种第八识相分中收回来,所以叫迥脱根尘。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禅宗常用的术语。这时候就打成一片,所谓打成一片就是说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收入鉴照之中了。这就是初见法身的境界,所谓打成一片的一片就指的是法身,法身就是真如,如如一片。所以打成一片迥脱根尘就是初见法身的境界。这时的法身叫作有漏法身,还有俱生法执在上面。到了牢关破了以后,把俱生法执破掉,那就是无漏法身了。所以第一句禅的宗旨就是破法身上的俱生法执,得到一个无漏法身,与无漏法身相应。所谓无漏法身从内在气脉明点的运作上来说就是把第八识的见分收入明点,见相二分密合无间,显现真实第八识自证分;这就是清净的无漏法身了,因为不再漏向点外了,所以叫无漏。这样我们就看出我们上面所讲的禅宗的四条路线的修证历程最后都归结为四级或三关。总体来说就是一个把外境收归于内心明点的这样一个过程,跟人死过程完全一致,把外境收归于自心的明点,显现自性,第八识的自证分叫自性,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下结论,禅宗的路线就是这样一条三昧曼荼罗当中证道的路线。把外境收归内心的明点,显现自性。三昧曼涉及的是外境的问题,法曼涉及的是语言,三昧曼涉及的是外境、物质、境的问题,涉及相的问题。一个是名,一个是相,法曼涉及的是名,三昧曼涉及的是相,把外相收归于内心,这就是三昧曼路线的主旨,就是这个宗旨,就是把外境收归于内心的明点。你或者是因上根顿契第一句禅,一下就收回来了。或者是分作三步或是两步都行,反正你不管分几步走,最后总之是要把外境、相收归第八识的自证分,收归自性的明点就行了,这就是禅宗的宗旨。所谓“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就这么指,这么明。所以它是属于正当的三昧曼,解决把外境收归自性的问题。因为三昧曼就是由自性开展出来的物质,我们走回去时就是把物质收归于自性。





西学之中学渊源


形上学方法:儒家能破法执

形上学方法:儒学的精髓:仁者与物同体

行上学方法:儒家路线修行方法

行上学方法:儒道关系

形上学方法:禅儒关系

形上学方法:忘心忘境

行上学方法:参话头



形上学方法:四禅

形上学方法:四无色定

形上学方法:调食及睡眠

形上学方法:持戒、忏悔

形上学方法:闻思正法

形上学方法: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原理

形上学方法:道家线路之方法

形上学方法:证体方法:离言现证与意识思辨

形上学方法:旧约、新约

形上学方法:天主教、新教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西方宗教人神对立

孟晓路丨佛法怎么认识因果和五蕴

俱生法执未破之前因果有某种普遍性和必然性

孟晓路丨整个西方哲学就是以盲引盲,背道而驰


形上学方法1绪论:传统学术的生机走出西方学术规范复兴固有规范

形上学方法2:形而上学方法总论

形上学方法3:哲学

形上学方法4:西方宗教

形上学方法5:从语言角度看东西形上学之差异

形上学方法6:道家

形上学方法7:修行的资粮和前行

形上学方法8:印度文化中的修道方法

形上学方法9:小乘出世道路线

形上学方法10:权教与实教之区别

形上学方法11:实大乘法相宗

形上学方法12:实大乘空宗

形上学方法13:儒家

形上学方法14: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

形上学方法15:禅宗


论  周  官

大学提纲并注

如何治经解经复兴经学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

中学统摄天下学术略论讲记(全集)

《中国世界观看世界及中华文明复兴》

走出西方伪普世价值——夷夏说略述

原始社会后继形态是奴隶制社会吗

中国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性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