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阅读

其他

艺术必须要美吗?

人们常会争论一个问题,艺术是不是一定要美?似乎有太多的艺术品初看起来并不符合我们对美的预期。与之相关,也有人声称,凡是美的就是艺术,或只有美才是艺术。艺术与美的这种矛盾,影响了我们对作品的欣赏,以及对艺术本身的审美和教育功能的理解。英国著名艺术学家赫伯特·里德的名作《艺术的真谛》就致力于回答这个难题。《艺术的真谛》(英)赫伯特·里德
2022年12月22日
其他

一处有灵魂的风景

康熙十年七月十六即西历1671年8月20日,这一天张岱的心情很不平静,他用颤动的双手将这份不平静写进了新书《西湖梦寻》的自序里。如果将时光倒流三十年,此刻,人在西湖的张岱或许正在花红柳绿的苏堤漫步,或许正在景色清雅的西溪探幽,或许正在岣嵝山房苦读,或许正在龙井闲坐品茗……这样的场景曾经是他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但如今已成为遥不可及的人生奢望,只有在梦中,他才可以重温旧日的这些美好时光,慰藉自己那颗已经凉透的心灵。康熙十年这个年份是打开《西湖梦寻》的一把钥匙。这一年张岱七十六岁,早已过了古来稀的年纪。那个被他念念不忘的大明王朝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黑洞中二十八年,新的王朝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了,不管他如何抗拒。天地玄黄,时光荏苒,一切都已命中注定,不可改变。《西湖梦寻》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作家年谱,有着生命温度的文学史

编者按作家年谱是当代文学另一种形式的编年史,为当代文学史料体系的建设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基础。本期《光明悦读》推荐的《柳青年谱》《路遥年谱》《陈忠实年谱》,是对柳青、路遥、陈忠实人生和创作真相的揭示。从三部作家年谱中,让我们感受到,他们都热切关注现实,追求从生活实感出发,刻画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形象。从写作手法到内在精神,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了文学创作的实处。从三部作家年谱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们以“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这种文学精神的内在延续。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张艳茜近年来,当代作家年谱编撰工作的日趋兴起,为当代文学史料体系的建设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作家作品乃至文学史的深入研究。其中,邢小利、邢之美著《柳青年谱》和《陈忠实年谱》,以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史实、严谨的考辨真伪的学术精神,提供了准确、清晰,便于稽查,具有资料性工具书功能的作家创作史读本。既是相对理性、客观、有着生命温度的个人文学史,也是当代文学另一种形式的编年史。文学史料体系建设的贡献文学史研究的深入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新的史料发现。无论是1916年出生的柳青,还是1942年出生的陈忠实,其实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经历,都是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但真正要考察清楚和呈现出切近真实的两位作家的人生面貌却并非易事。年谱作者之一的邢小利,关注、研究柳青和陈忠实多年,为两位堪称伟大的作家编著年谱,是邢小利蕴蓄内心已久的愿望。尽管前期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积累,还有很大程度的资料掌握,但是邢小利并没有走捷径,他通过反复翻阅大量的原始资料,走访两位作家的亲朋旧友,还想方设法查阅了作家个人档案。《柳青年谱》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读一部旅行文学,来一次文学旅行

【读书者说】一切始于好奇心。自灵长类中的某一支在大约12万年前走出非洲,窥见了世界的广阔后,人类在空间移动和探索的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动机千变万化,方式五花八门,交通工具与时俱进。或因惧怕死亡,徒步穿越大地去寻求永生之道;或为摆脱奴役,整个族群走上流散之途;或怀着发财梦想,扬帆出海,去远方异域拓殖移民;或出于宗教虔诚,一步一拜朝圣转山;或为了挑战自我,跋山涉水;或纯粹为了休闲观光,探幽寻胜;要不索性自拟攻略,呼朋唤友,畅游世界。道路不断延伸,地平线不断扩展,直至边陲沙漠、海角天边……与此同时,与旅行和旅游有关的历史文献和文学文本也慢慢留存、积淀下来,成为人类拥有的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不过,它们的体裁、风格和美学品质参差不齐。有些只是随意、散漫的日记,文字质朴,读来真实可信;有些虽已敷衍成篇,但难辨真伪,令考据学家也束手无策;有些出自专业作家之手,观察细致,文笔讲究,可作为独立欣赏的对象;还有一些文本始终游移在实录和虚构之间,成为饶有意味的文学——文化现象。张德明教授的新著《旅行文学十讲》可谓恰逢其时。这是国内第一部面向大众的旅行文学导论著作。著作立足全球化语境和本土意识,充分汲取比较文学研究、跨学科研究资源,从历史演进、文体特征与写作策略三方面,对旅行文学这个新崛起的文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是旅行文学研究的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旅行文学十讲》张德明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戏剧是存在的恩惠

编者按:戏剧是承载人类的思想、良知和高尚情感的精神器皿。戏剧的“美”把我们从现实生活的重负中拯救出来,进入一个意义世界和审美世界。北京大学顾春芳教授的《戏剧学导论》一书,对中国的戏剧传统、戏剧观念和戏剧流派做了全面的介绍和阐释,是一部试图建立戏剧学系统理论的有分量的力作。本期《光明悦读》诚邀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朗撰写书评,他从这部著作的学术原创性谈起,他认为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用中国美学和艺术精神来观照和阐释戏剧艺术,从理论中寻找戏剧艺术和中国美学的内在联系,使得这本书具有中国眼光,中国立场,中国精神。《戏剧学导论》(修订版)顾春芳
2022年1月6日
其他

在文物中找寻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

《华夏之路——文物里的中国通史》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1年12月24日
其他

向北方,为了一件大事

【读书者说】
2021年7月23日
其他

平生知己是吾师

瓜饭楼是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书房的斋号。瓜饭楼早年在北京张自忠路一号人大宿舍红一楼,继而搬到红庙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宿舍楼,后来挪到通州张家湾。这三个地方的瓜饭楼我都去过。记得瓜饭楼从张自忠路往红庙搬时,我曾帮着搬运书籍。当时的印象是,冯先生的书真多。一王蘧常先生是冯其庸先生的老师,以章草书法名世,是现当代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被日本同行称赞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我学习章草,就是从临习王蘧常的章草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近40年。我虽无缘拜见王蘧常先生,却有缘在瓜饭楼多次聆听冯其庸先生谈其老师章草书法的特点,更有幸在瓜饭楼观赏王蘧常先生的章草墨迹。王蘧常先生的绝笔杰作《十八帖》墨迹就是在瓜饭楼拜读的,是冯先生特地打电话来,让我去观赏的。观赏时冯先生细细叙说“十八帖”的由来和特点,叙说时声情并茂的神态至今仍历历在目。王蘧常、冯其庸都是当代的文化名人。老师王蘧常长学生冯其庸24岁。师生二人1946年结缘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其后来往密切,一直到1989年王蘧常先生谢世。新中国成立后,师生二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王蘧常任教于复旦大学,冯其庸工作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因南北相隔,故鱼雁传书,书信往来是师生二人交流谈心的重要方式。重感情而又细心的冯其庸先生将老师从上海寄来的书信一一保存在瓜饭楼中。王蘧常先生谢世后,冯老多次谈到这批书信。晚年的冯其庸,更加怀念恩师,于九十高龄,抱病整理老师手泽,亲作疏解,编录了饱含师生感情的《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冯其庸与王蘧常先生共同欣赏《十八帖》光阴匆匆,如今到了2021年。冯其庸先生已谢世四年,其师王蘧常先生谢世已三十二年。近日,冯其庸先生的夫人夏老师托朋友转来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此书收录王蘧常写给冯其庸的手札及对联等墨迹八十一件,写作的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逐页阅读王蘧常先生的墨宝和冯其庸先生的藏录文字,大有如见故人之感。感觉到真正有价值的墨迹,不仅不随时间消失,其价值会反而与日俱增,更加显示出其意义所在。此书无论从文献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都极具价值和意义。一封封手札,既是师生情谊的见证,又是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纪录,更是很难再现的书法艺术珍品。二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师生情谊。最强烈的感受是,字字看来都是情,字字看来都是谊。师生之间几十年间的相互牵挂,相互思念,相互慰藉,相互关爱,相互赏识和相互促进,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多年来,学生冯其庸牵挂着多病的老师,时常写信问候,得知老师晚年生活一时拮据,则设法帮助。自己学术上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就及时向老师汇报。而老师王蘧常更是思念、牵挂、关心着这位早年的学生。王蘧常先生平时最喜读学生来信。如在其《得惠书帖》中所言:“得惠书,为之喜不欲寐。”在《接惠书两种帖》中言:“接惠书病榻展读,几忘疾之在体。”。对学生的牵挂之心,如在《唐山地震帖》中所言:“顷闻唐山地震波及京都,亦甚剧,弟亦受惊否?至为驰念。”字里行间,言真意切。询问地震灾情,关心学生安全。当看到学生的新作新著,则大加赞赏。如在《大作帖》言“大作寄来一过,好!好!”《手示帖》言“大著开我心窍。”赏识之语,发自内心。通过书信之交流,师生二人情谊越来越深,达到了彼此知心、互为知己的程度。正如冯其庸在怀念王蘧常的诗中所说:“平生知己是吾师”。《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正是师生二人彼此知心、互为知己的见证。王蘧常先生九十像三从时间上看,《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中的手札及对联等墨迹,分别写于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是师生二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灵轨迹的显示,因而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如王蘧常写于“文革”结束后的《独立乱流帖》就很值得研究。在“文革”这特殊时期,师生一度失去联系。一向看重气节风骨的王蘧常非常牵挂冯其庸,设法了解状况。当从另一学生周振甫信中了解到冯其庸在“文革”中能“独立乱流中”,心中特别高兴,马上写了这一《独立乱流帖》,对在特殊时期的冯其庸给予了充分肯定。《独立乱流帖》不仅对研究王蘧常和冯其庸有价值,而且是研究特定时期知识分子言行思想的重要史料。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的价值和意义更为显著。它既是研究王蘧常书法艺术生成及其特点的重要资料,又是研究日常书写和手札书法的重要依托。从王蘧常66岁所写的《得惠书帖》《接惠书两种帖》,到79岁所写的《快甚帖》《手书悉帖》,再到90岁所写的《十八帖》,越写越精,越写越苍老雄浑。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发展变化,可作为研究王蘧常书法分期的重要依据。《快甚帖》的内容还言及其创作状态:“散步忽腿软仆于路旁......回家两小时后尚作绝句一首,乃写五斗方。”79岁的病中老人,如此作书,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感动。塞翁帖作为20世纪的杰出书家,王蘧常一生坚持日常书写,书法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毛笔写信、写日记、写文章、写书法,融书法的实用与审美为一体。也正是坚持日常书写,使其留下大量的文稿、诗稿,日记和手札。单就手札而言,王蘧常对这一书法表现形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继承了自王羲之《十七帖》以来的历代手札传统,吸取其精华,又在其学生冯其庸的建议下,加以发展变化,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十八帖》。从书法史的角度看,王蘧常的手札《十八帖》,不仅是他本人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二十世纪的重要代表作,更是后来者学习的经典之作。由此来看《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就会更加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冯其庸
2021年6月19日
其他

再现宋代政治忧患的鸿篇巨著

"剑桥中国史"的读法编者按
2021年4月21日
其他

一幅纵横交错的立体式清史长卷

打开"剑桥中国史"的读法编者按
2021年4月20日
其他

一座城的生灵烟火

童年时在故乡,因为狗没有看好家,我踹过狗肚子;鸡不爱下蛋了,我用柳条捅过鸡屁股;猪对我采的野菜挑三拣四,我会掐断它一顿主食儿,饿得它嗷嗷直叫。这些行为若是被姥姥发现了,会遭到她的责备,她惯常说的是,瞧瞧人家的眼睛多清亮哇,怪可怜人的,可不许欺负不会说话的哇。“人家”二字,说明了姥姥把小动物看做了人类一族。也的确啊,狗再犯浑,从不咬主人,哪怕它挨了主人的揍,呜呜哀叫的时候,满眼还是忠诚;牛马犯懒,车把式抽它鞭子时,也没见它们回击,虽说它们的蹄子,比拳击运动员的拳头力道都大,可以打得你满地找牙。吃了鞭子的牛马不吭不哈,照例为人卖命。鸡鸭鹅狗猫,牛马猪羊驴,这是家畜世界的生灵,与人类相生相伴。它们生活在居民区,不愁温饱。而游荡在山林的野生动物,一切靠自己,不乏冻死饿死的。野生动物时常与人类遭逢,比如春天耕田的人遇见狼,夏季锄草的人遇见蛇,秋季采山的人遇见熊或犴,冬天拉烧柴的人遇见狍子和雪兔。这样的遇见,不都是美好,有时农人被毒蛇咬了,采山的被熊袭击了,就会带来灾祸。常窜入居民区的野生动物是黄鼠狼,我们叫它“黄皮子”,它的目标是鸡舍,这家伙嗜血成性,通常只喝鸡血不吃肉,有时一夜能掐死一群鸡。因它身体能释放一种奇怪的气味,有时致人迷幻,说胡话或眩晕,人们畏惧,所以黄鼠狼作孽,主人驱赶它时,还得先赔不是,说着乞求的话。我来哈尔滨生活三十年了,进了钢筋水泥的丛林,与家畜和野生动物照面的机会,无疑就少了。去年因出版了以哈尔滨为背景的长篇《烟火漫卷》,其中写到一只雀鹰,有好奇的读者问我,在哈尔滨户外真能看见鹰吗?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它出现在城市,一定是在动物园中,翅膀都是僵硬的,这也勾起了我对这座城生灵的回忆,它们无疑是人间烟火的一种。先说马吧。我初来哈尔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商品房还没兴起,老式住宅楼的楼道,成了居民们越冬蔬菜的公共储藏间。每到深秋,从郊县来哈尔滨卖秋菜的马车就来了。它们停靠在各居民小区入口或是菜市场的十字街头,售卖土豆、大葱、萝卜和大白菜。一车秋菜若是一天卖不完,马就要和主人在城里过夜。霜降之后的哈尔滨很冷了,夜里气温常降至零下,卖菜的裹着棉大衣蜷缩在马车的秋菜上,而马习惯站着睡,所以若是清晨起得早,常见马凝然不动垂立着,像是城市的守卫,而它蹄子旁的水洼,有时凝结了薄冰,朝晖映在其上,仿佛大地做了一份煎蛋,给承受了一夜霜露的他们,奉献了一份早餐。有了冬储菜,哈尔滨人对从西伯利亚长驱入境的寒流,就有温暖的把握了。我虽一个人生活,但自那时起,也养成习惯,买上十几棵大白菜,腌一小缸酸菜,在雪花飘舞时分,让五花肉和酸菜在灶上炽热相逢,让荤素开启冬日的二重唱。能在北风呼号时分,吃上热气腾腾的酸菜白肉,是哈尔滨人的快意时刻。近年进城卖秋菜的,多是农用机动车了,但马车并未消失,马的眼神和步态一如从前,它载着的越冬蔬菜也一如从前,虽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蔬菜摊四季都是春天的花园,姹紫嫣红的,但哈尔滨人还是会买些耐储的菜,留待冬天。所以我在《烟火漫卷》中,很自然写到一对郊县的农民夫妇,赶着马车进城卖秋菜,马车撞伤了女主人公黄娥,引发了一串故事。除了马,我印象深的还有江鸥。刚来哈尔滨时青春飞扬,我常在夏日傍晚去松花江畔看落日,江鸥在水面飞起落下,白色的羽翼被夕阳映照成金色,仿佛它们是一群来自天堂的鸟儿,总能拨动年轻的心,给人以美的遐想,它们是松花江永不沉落的珍珠。本世纪初,哈尔滨养猫狗的市民多了起来。像我这样在山镇长大的孩子,对饱食终日的宠物,很难喜欢起来,因为在故乡与我们相伴的狗,是要看家护院的,而猫得守卫粮仓不遭鼠患。城里的宠物狗,常穿着花背心和棉袜子与主人遛街,而它们肆意便溺时,少见有公德心的主人,拾捡爱犬粪便,所以我在小区散步时习惯低着头,生怕踩上这样的“地雷”。做宠物必然有失宠之时,碰到无良的主子,当它们老了,病了,或者新宠出现,就有惨遭遗弃的,所以流浪的猫狗近年多了起来。《烟火漫卷》中写到流浪猫,源自我曾在南岗居所楼下的花坛,遇见的一只白色流浪猫,它又老又脏,肚子是塌的,常到垃圾堆找吃的。我买了猫粮,散步时会在丁香树丛的一块大石头上,撒上一些,渐渐地它也认得我,见着我会停下看一眼,有时还撒娇似的,躺倒打个滚。因为我不常在南岗住,一袋猫粮大半年还没撒完。就在那年初冬,一场小雪后,我又回南岗住,想着天冷了,流浪猫一定找温暖的窝去了,所以傍晚散步也没带猫粮。未料到一踏入花坛小径,就见干枯的丁香树下它的尸骸。它侧身躺着,瘦得肚子仿佛没了,就像一块消融着的雪。我喊来小区保安,他说前两天还见它窜来窜去呢,咋说死就死了?他说不可能是饿死的,因为那段时间小区的住户常喂它,看来它是冻死的。我给了保安一点钱,请他拿把锹,把它埋了。从那以后走在花园小径,总觉良心不安。在《烟火漫卷》中,我让榆樱院中的两只流浪猫,一只为雀鹰殉死,另一只离开了榆樱院,再度流浪。而《烟火漫卷》中的雀鹰,我在《后记》已交待过,它确实是有原型的。我曾在一家商业银行铺设塑胶跑道的工地,看见过一只深陷塑胶泥潭的燕子,它死时翅膀张开,可以想见它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多想挣离大地,飞回天空!而四年前搬到群力新居的次日,新年的早晨,我在北阳台的窗外发现了一只鹰!鹰来到一座城市,一定带着我们不知道的气流,不知道的风云,不知道的迷失,不知道的它所经历的山林草原,峭壁悬崖,以及属于它的勇敢和怯懦,伤痛与离别。我将这只梦幻般出现又消失的鹰,和那只葬身塑胶跑道的燕子,合二为一,在《烟火漫卷》中放飞了一只雀鹰。我让它蜷伏在跨越湿地公园的阳明滩大桥的栏杆上,这样开“爱心护送”车的刘建国载着翁子安经过时,就能遇见它,从而有了雀鹰在榆樱院的故事。城市的生灵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始终静静地唱着生命的歌谣。去年九月王蒙先生来黑龙江省政协,做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报告,会后我陪先生一行游览太阳岛公园的湿地。由于去秋雨水大,湿地小路已成小河,电瓶车缓缓而行时,车轱辘都被淹了,感觉是乘船。车行不久,先见一只灰鹤从灌木丛飞起,像青衣抛出的一条华丽水袖,惊艳一车人,还没等我们把视线从它身上转移,又有一双白鹤飞起,在车头前方蹁跹起舞,大秀恩爱。王蒙先生慨叹哈尔滨的生态环境太好了!我跟太阳岛公园管委会的同志开玩笑,说这不是安排的“秀”吧。他不无骄傲地说,你想安排的话,这些野鸟谁又会听你的呢!而这些涉禽类鸟——大自然的芭蕾舞演员们,很快被接下来的一条鱼抢了风头,一条寸长的银色鲫鱼,竟然从流水潺潺的路面,蹦上电瓶车!我们飞快拍下那条来到人群的鱼,见它还摆着尾,赶紧择了处丰泽的水面,把它放生了。不期然现身的鹤,与跃上电瓶车的鲫鱼,以及去年秋天我在卧室发现的纱窗外匍匐的一只蝙蝠,似乎抹去了我之前在塑胶跑道看到的死去的燕子时,所留下的心理阴影。哈尔滨的生态环境,确实得到了极大改善。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至纯之境,似乎在那个时刻,从唐代曼妙地穿越到这座现代都城了。然而这种骄傲感没维持多久,候鸟迁徙的季节,我看到一则新闻,有只东方白鹳在南迁途中,在哈尔滨的呼兰区,倒挂在高压线上,被解救后已经死亡,而它的脚部,疑似有盗猎分子布设的猎夹。一只戴着镣铐追逐着温暖的东方白鹳,命绝于人类泯灭的良知,没有比这儿最深重的渊薮了!这太像我《候鸟的勇敢》的情节了,一只被盗猎者布设的超强力粘鸟胶所伤的东方白鹳,没有赶上季节迁徙的步伐,它与留下陪它的伴侣,伤愈后南飞,但时令已过,双双殒命于暴风雪中。别说这是它们的命运,当人心向下时,人性的黑暗,会埋葬这世上最不该埋葬的生灵。这样的埋葬多了,人类就岌岌可危了。
2021年4月16日
其他

读一殿可知万殿

2017年,我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太和殿的故事》一书,对太和殿的文化、历史、科学与美学内容进行了简要探讨。上述文化及学术活动为《太和殿》一书的写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021年4月1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十二月光明书榜

编写人民出版社《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收录了张桂梅与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孩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师生工作和生活中的76个感人故事、108幅插图。03《图文中国史》樊树志
2020年12月28日
其他

签名本和手稿,尚待发掘的宝库——读陈子善新书《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十讲》

学术研究需要创新,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也需要创新。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研究路径是多维度的,陈子善从作品版本、集外文、手稿、笔名、书信、日记、文学刊物和文学广告、文学社团、作家文学活动、新文学文献中的音乐和美术等十个方面呈现了他富有个性而又极具丰富性的现代文学文献学研究版图。这十个方面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关联的,比如在探讨“鲁迅与巴金见过几次面”这一话题时,既有作家交游等文学活动的探究,也有对作家日记与回忆录的细致解读,还涉及作家作品的出版历程。手稿研究,阐释作品新的蕴含陈子善早在2005年就在香港中文大学作了题为“签名本和手稿:尚待发掘的宝库”的演讲,他倡导“有系统地研究作家的手稿”“尝试通过手稿阐释作品新的蕴含、作家心灵的微妙变化”。作家的手稿,既需要保存、整理,更需要研究。作家手稿是第一手文献资料,具有收藏与研究的双重价值。鲁迅、胡适、郭沫若、巴金、老舍等名家手稿的出版,为研究者从手稿的角度研究作家提供了新的契机,在陈子善看来,“就‘文本发生学’研究而言,手稿(包括草稿、初稿、修改稿、定稿乃至出版后的再修订稿)的存在和出现,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大大有助于读者和研究者捕捉作者的‘创作心理机制’,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文本”。鲁迅致郑振铎手稿巴金致余思牧信札从事手稿研究,既可以欣赏到作家精湛的书法艺术,也可以通过对作家手稿与定稿等不同版本的认真对照和反复比较,探寻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与修改轨迹。根据德比亚齐的西方文本发生学理论,通过手稿研究,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了解写作的内在情况,作家隐秘的意图、手段、创作方法,经过反复酝酿而最终又被删除掉的部分,作家保留的部分和发挥的地方;观察作家突然中断的时间,作家的笔误,作家对过去的回顾,猜想作家的工作方法和写作方式,了解作家是先写计划还是直接投入写作工作的,寻找作家使用过的资料和书籍的踪迹等等。”陈子善在日本的东城书店购得鲁迅给内山完造的一封信,在原北京图书馆触摸过郁达夫的《毁家诗纪》手稿,在波士顿大学观摩过鲁迅演讲《娜拉走后怎样》的手稿,他不但促成了郁达夫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手稿本的出版,而且还对巴金的《怀念萧珊》等珍贵手稿与定稿作了精彩对读。他期待研究者“继续有系统地研究作家的手稿,我们甚至可以提出‘手稿学’这个概念,使手稿研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手稿版本研究,开拓新的研究空间陈子善爱淘书,学校分的老房子早已变成了藏书室,如今他与家人居住的梅川书舍,家里也到处是书。单是现代文学名家的著作,版本就非常丰富,初版本、再版本、修订本、自印本、毛边本、签名本、线装本、铅印本、特装本、土纸本一应俱全,可谓琳琅满目。在这些藏品中,他最偏爱的是签名本与毛边本。作家版本研究的成果已不少,但很少有研究者从签名本这一角度谈作品的版本。正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太多的“文坛故事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消失得无影无踪”,而签名本“往往会不经意地透露鲜为人知的作家交游、创作和思想信息”,陈子善格外重视作家的签名本,他收藏有胡适、徐志摩、朱自清、林语堂、沈从文、老舍、巴金等众多作家的签名本,并在《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开设《签名本小考》专栏,深入挖掘签名本这一尚待发掘的宝库,将自己收藏的签名本的来龙去脉和这些签名本与文学史的各种关联钩沉了出来,“考察作者的文坛交往,了解作者的著书缘起,思想变迁”,并将这些专栏文章结集成了《签名本丛考》。与此同时,借助签名本,他还纠正了《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广博之师——陆志韦传》等书出现的版本错误。文学史是复杂的,书写文学史的方式也理应多种多样,《签名本丛考》未必符合文学史的传统写法,但这何尝不是一部以签名本为书写线索的别具一格的现代文学史。陈子善和他的梅川书屋“毛边本的兴衰正与新文学的进程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见证了新文学的曲折坎坷”,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林语堂、冰心等众多作家都出版过毛边本,陈子善收藏有不少珍贵的毛边本,并借助自藏的毛边本,在《文汇读书周报》开设《毛边举隅》专栏,对周作人、刘半农、陈梦家等现当代作家著译的版本以及书背后的故事作了趣味解读,可谓“签名本丛考”系列的姐妹篇——毛边本絮语。无论是签名本还是毛边本,都是作家作品的特殊版本。陈子善为作家作品的版本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陈子善收藏的毛边本和签名本书籍新文学文献中的音乐和美术早在读高中时,陈子善就悄悄地与同学躲在一间狭小的亭子间里,全神贯注地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或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虽然大都是七十八转的胶木唱片,听一部交响乐要转换好几次”,但每次都兴致勃勃以至听完后好久还沉浸在里面不能自拔。他对古典音乐痴迷,“无论在江西农村的田埂上,还是在上海里弄生产组的陋室里,或者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里埋头查资料的间隙”,他的耳畔都会响起贝多芬的《命运》或者舒伯特的《未完成》,只要在家看书写文章,都要放莫扎特的《C大调回旋曲》,“我就为莫扎特而痴迷,我就永远爱上了莫扎特,今生今世,矢志不渝!”他不但收藏唱片,还将作家学者谈论古典音乐的散文搜集在一起,先后编成了《雅人乐话》《十二位音乐大师的艺术印象——流动的经典》,为一些海内外名家编选音乐散文集,推动了“音乐散文热”。文学与艺术(音乐、绘画、雕塑、舞蹈)具有重要的关联,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中,学术界对于西方各种文学、美学和哲学思潮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较多,而对于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则有些忽略了。西方现代艺术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研究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学术工程,这是个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重视的领域,当是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新的学术增长点。陈子善对“新文学文献中的音乐和美术”这一学术命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新文学文献中的音乐,他著有《纸上交响》。关于比亚兹莱、竹久梦二,他编有《比亚兹莱在中国》《竹久梦二:画与诗》。陈子善所写的《新文学巨匠笔下的瓦格纳》《音乐会奇缘:徐志摩、林徽因与克赖斯勒》《沈从文与莫扎特》《刘荣恩:迷恋古典音乐的新诗人》《从“琵亚词侣”到“比亚兹莱”》《竹久梦二的中国之旅》等文,对中国现代作家与西方古典音乐、美术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其中既有独特的学术发现,又有丰盈的艺术趣味。比如他通过《竹久梦二的中国之旅》勾勒了竹久梦二与周作人、丰子恺、朱自清等中国新文学作家的关联,阐释了竹久梦二和他的画对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所产生的不容忽视的作用。《比亚兹莱在中国》
2020年11月20日
其他

十月光明书榜(附赠书单)

光明阅读编辑部往期好文推荐九月光明书榜(文末附赠书目录)送别她的是万千朵的鲜花阅读启功这本大书古城之秋,献给古城的一点纪念江弱水:鉴赏有妙用
2020年11月1日
其他

叶嘉莹:沉浸于诗词,所有情感都有安放之处

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就应该去他的故乡。对叶嘉莹来说,她的故乡有两个,一个是她出生、成长、经历时势变迁的中国,另一个则是古典诗词所牵系的诗之故国。而后一个故国引发的乡愁,尤其深刻而不易平复。
2020年10月31日
其他

书写一个民族站起来的灵魂

编者按: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巴金、魏巍等著名作家,写下不少优秀的反映这场战争的作品,经典电影《英雄儿女》、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对一代代人的精神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0年10月29日
其他

苏东坡从未离去

苏东坡的人生如他的文字,实在有难以概括的芜杂与繁复,仿佛雄浑的和声,复调的鸣奏,是多声部。我们从中可以听到的实在太多,豪放、婉约、深沉、低回、慷慨、灵趣、诙谐、冷幽、火热、险峻,等等。他拥有传奇性、通俗性,兼具深幽和雅致。他的起伏与新异给我们以审美的愉悦。
2020年10月26日
其他

九月光明书榜(文末附赠书目录)

著作家出版社本书是贾平凹创作的都市题材小说,以西安为背景,讲述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一群单身女性在生活中互相帮助、在心灵上相互依偎的故事,展现了当下独立女性的风采。
2020年10月17日
其他

送别她的是万千朵的鲜花——写在冰心诞辰120周年之际

冰心在二十世纪最后一年的早春离去,送别她的是万千朵的鲜花。萧乾书法,文字摘自冰心作品。
2020年10月10日
其他

阅读启功这本大书

启功先生(1912—2005)我的老师启功先生(1912.7.26—2005.6.30)出生前七个多月的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在上海创办,所以我们称启功先生是“中华书局的‘同龄人’”。又因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因缘际会,启功先生常说:“中华书局是我的‘第二个家’。”我师从启功先生,在阅读他这本大书的过程中感慨颇多。
2020年10月9日
其他

古城之秋,献给古城的一点纪念

览两宋风华中国医师节|听战“疫”者的诉说陈寅恪:中国文化托命之人内容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9月16日16版“古城之秋,献给古城的一点纪念”图片来源:相关出版社本版编辑:韩寒微信制作:陈雪
2020年9月21日
其他

江弱水:鉴赏有妙用

在我的记忆中,20世纪80年代头几年,陆续出版了好几本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书籍,如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集》,1984年中华书局的《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当然,更有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这本辞典,应该是当代中国出版界的现象级出品,收入了一千一百首唐诗及其赏析,撰稿人有程千帆、萧涤非、马茂元、周汝昌等众多名家。我还记得其中俞平伯先生分析杜甫的《咏怀五百字》,真是抽丝剥茧,令我心悦诚服。这些都是我古典诗词的入门兼进阶的读物,受益很深。《唐诗鉴赏辞典》程千帆
2020年9月15日
其他

八月光明书榜(文末附赠书目录)

览两宋风华中国医师节|听战“疫”者的诉说陈寅恪: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何处是江南?内容来源:《光明日报》2020年8月29日12版“八月光明书榜”图片来源:相关出版社本版编辑:刘彬微信制作:韩寒
2020年9月2日
其他

神话,在文学的土壤开花

神话是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不可复制、不可替代,成为认知各民族早期历史和文化起源的凭据。然而,神话的价值不止于此。除了填补历史文化记录空缺的作用外,神话的其他价值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就是神话作为文学的种子,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与西方神话相比,中国神话散见于各类典籍中,体系上略显不完整,规模上也不够宏大。这给中国神话的系统研究带来不便,但无形中却给神话种子在文学园地的再生和茁壮成长减少了障碍,为神话的文学演绎预留了充足的空间。《诸神的复活:中国神话的文学移位》宁稼雨等
2020年9月1日
其他

虞云国:入水浒世界 览两宋风华

既然是历史随笔,在打造图文本时,就应追求历史感与审美性的统一与融合。故除封面借用中国画大家戴敦邦先生惠允的“清风寨宋江看花灯”外,主要取资于宋元绘画与明代版画,选择标准主要考虑几点。
2020年8月30日
其他

中国医师节|听战“疫”者的诉说

编者按:8月19日,是中国医师节。在今年的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总书记指出,广大医务工作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付出了艰苦努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向他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媒体人自然不能缺席。为此,光明悦读约请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雪凝,《收获》杂志社副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一文的编者钟红明和本报评论员杜羽撰写文章,共同记录他们为拯救生命所作出的努力,唤醒社会对医者的重视与尊敬。因为,向他们致敬,就是向生命致敬。
2020年8月19日
其他

陈寅恪:中国文化托命之人

在21世纪初,陈寅恪先生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走进了公共视域,形成了一股热潮,谈他的家世、学术、诗文,成为能够介入文化圈子的一种基本素养,陈寅恪研究显然也超越了学术和学术史的范畴。阅读陈寅恪的三道门槛
2020年8月16日
其他

何处是江南?

整理本《江南通志》在古籍整理方面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以乾隆元年刻本为底本,并以锓修本、《四库全书》本为参校,第一次汇总了不同版本之间的异同,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可资比勘诸本异同的方志整理范本。
2020年8月15日
其他

构筑一座“故乡博物馆”

《爷爷,你在哪里》,特别具有深意:寻祖、寻根,寻觅生命的来龙去脉,寻找人类的意义源头,或许正是《又见炊烟》的命意。可是,爷爷你在哪里?
2020年8月13日
其他

七月光明书榜

普通市民等小人物的身上,通过档案、口述史、地方志、小说、竹枝词、调查、新闻报道、图片等多种资料,还原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地区的日常生活记忆。10《战场之外:租界英文报刊与中国的国际宣传
2020年7月31日
其他

在千年文脉中,书写中国人的心灵史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的发生发展,总是有它的根脉传承与延续,不论后来有怎样的变化与革新,人们总是能按迹寻踪,找到其来龙去脉的规律所在。以中国现在正流通的人民币上的图案花纹来说,各自形态纷呈、美丽无比、精致专到、难以仿制,比之外国的纸币,都极具中国文化的特点。对这些纸币,我们平时虽然经常使用,却不知其装饰图案从何而来。其实际情况远非如此。最近看到一篇介绍人民币上图案花纹的文章,说到几种纸币上所呈的花纹形状,分别吸收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时代青铜器、战国与两汉的漆器、隋唐时代的建筑,以及明清时代发展至巅峰的瓷器上的装饰花纹,在每一张币面上都能指认出它的时代来源。在现行的各面值的纸币上,皆各有其从商周,时历汉唐,再至明清的装饰图案花纹的选取与改制。这是从人民币图案中的花纹所见的工艺美术的文化流脉,而在中华文化的总体流脉中又更有特点,这就更是值得探求的大问题了。1
2020年7月14日
其他

叩问历史的乌鸦与北斗——读章开沅先生《走出中国近代史》

写出您的观点光明悦读融媒体工作室出品
2020年7月2日
其他

六月光明书榜

此书采用近600余幅高清两宋绘画及著者复原画作,主要从宋画中的建筑探讨两宋建筑的外观样式及演变轨迹,重点不在其时的建筑技术,可为建筑史家增添一全新视角。09《亚洲与一战:一部共有的历史》徐国琦
2020年6月28日
其他

文化名家手稿的奇遇

新近文津出版社推出的《笺墨记缘》一书,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与上百件近现代文化名人书札、书法、手稿和照片的缘分。每每翻看那些泛黄的文稿和当初被揉搓成团的书札,总有一种感觉,时光似在倒流,场景似在回放。有朋友开玩笑说:“你30多年的集藏,从一个侧面来说,算是对中国近现代文学领域的一种抢救。”虽然自知朋友的话言重了,但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则相当欣慰。《笺墨记缘》方继孝
2020年6月19日
其他

叶秀山先生的精神遗产

叶秀山先生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批判精神体现在他学术思考的彻底性,他思考思想本身。他在哲学所工作了60年,从1956年到2016年,最后倒在了写字台上,那上面还有他当晚读柏格森时所记下的未完成的笔迹。
2020年6月15日
其他

还原茶的历史

讨论“茶”有多种视角,中国茶人熟悉的是陆羽的《茶经》。这是一种分门别类讨论茶叶源流、造具、器物、煮饮、事略的思路。它把“茶”作为一种物,从物中条分缕析地辨别出品位。而根据《茶在中国》的作者贝剑铭(James
2020年6月8日
其他

故宫六百年:用文字,筑一座城

2020年,故宫迎来建城600周年。很难一语道清,“故宫”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仅设亭台楼阁,却拥有帝王将相。它曾是权力的象征,又见证了帝制的终结。它拥有600年的时光,又似乎凝固为一瞬。它过于浩瀚,却又居于一隅。它是一座城,又不仅仅是一座城。为纪念故宫诞生600周年,光明悦读约请深谙故宫之谜的作家祝勇撰写文章,以期与读者共同感知故宫的宏大与精妙、四季与永恒,探寻这座城池凝聚的中华文明之美。
2020年5月26日
其他

常编常新的《徐志摩全集》

在编校过程中,韩石山先生和商务印书馆动用了大量资源,邀请人民文学出版社岳洪治先生通校全部书稿,四川师范大学龚明德先生校订书信,复旦大学谈铮先生为外文部分把关,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文本的准确性。
2020年5月21日
其他

她们的诗,写于康乾盛世

清初女诗人兼画家吴琪过着“岭上白云朝入画,樽前红烛夜谈兵”(陈维崧《妇人集》)的生活,可见妩媚与英气本不相妨,其流风所被,遍及大江南北,康乾盛世的闺阁吟唱,正可作如是观。
2020年5月19日
其他

四月光明书榜

著花城出版社作家梁鸿以基督长老,留洋武官,IT精英,熟知所有植物的女孩……四个人物,四种面貌,他们生平经历密切交织,串联起一个村庄漫长而曲折的故事。09《江南繁荒录》徐风
2020年5月8日
其他

一个时代的形影——回望新文化运动百年

北大红楼。在这里,孕育出了影响中国社会百年的新文化运动。郭红松/绘
2020年5月7日
其他

书香悦性灵 典籍正人心 ——“世界读书日”三人谈

黄志坚:什么是好书?作为读者,当然是必须是好看和有用的图书。在书架上选书时,恐怕是要做到四看:一看内容的吸引力,这是最重要的;二是作者的知名度和专业性;三是出版社的品牌;四看书籍的装帧质量和价格。
2020年4月25日
其他

莎士比亚的精神疫苗

灾难历来是戏剧叙事的重要内容和主题。莎士比亚的戏剧,无疑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最高成就,也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在许多剧本中都描写了一种尤为特殊而可怕的灾难——瘟疫。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一场关键的戏,劳伦斯神父派他的心腹约翰送一封至关重要的信给罗密欧,因为路上经过发生瘟疫的地区,约翰不小心走进了感染瘟疫的人家,于是被巡逻的人给锁进了隔离的屋子,耽误了把信如期送到罗密欧的手中。正因为这封信的耽搁,导致罗密欧见到“死去的朱丽叶”时,信以为真而选择了自杀。其实朱丽叶只是喝药后的深度昏迷。《罗密欧与朱丽叶》封面
2020年4月21日
其他

走近一棵大树 ——读《〈红楼梦〉写作之美》

王雄先生的新著《〈红楼梦〉写作之美》,无疑也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但我却敢于肯定地说,这是一本不会让人失望的著作。《〈红楼梦〉写作之美》王雄
2020年4月13日
其他

历经1600年,英语为何成为英语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4月10日
其他

五行八作里的文化记忆

南翔的非虚构文学《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以下简称《手上春秋》)甫一出版,就登上了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9年4月“中国好书”和深圳第20届读书月“十大文学好书”等多个好书榜单,收到读者的广泛赞誉。
2020年4月6日
其他

三月光明书榜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作者张炜以孩童的视角,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幼年的童真生活写起,为读者还原了一段被人遗忘的民间历史,精彩地描绘出一场“原野盛宴”。08《雾行者》路内
2020年3月31日
其他

武汉植物笔记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来自热带海洋和极地大陆的气流在此交锋、融汇,使得武汉的植物中,既有四季苍翠的香樟、冬青等常绿阔叶树木,又有银杏、乌桕等绚丽的落叶树种。郊野、公园,街头、巷尾,更是生长着黄荆、白檀、萝藦、苎麻、堇菜、菝葜、蓬蘽、山莓等丰富有趣的野生植物。
2020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