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 成立如来藏《细说如来藏 》

谈锡永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十八世纪 西藏格鲁派传承“八宗共祖”龙树菩萨唐卡

美国鲁宾艺术博物馆收藏

主尊龙树菩萨肉髻高耸、宝珠顶严。绿色头光上有七条彩色蛇头围绕,极具动感。菩萨面容圆润,五官秀美,神情安详、法相庄严。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右腿横盘、左腿自然下垂,左足置小莲座之上,全身呈自在姿安住在海中升起的莲座之上。周边是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的其中三十一位,从画面右上方开示顺时针旋转至左上方。


 成立如来藏《细说如来藏 》

 

作者:谈锡永

 

为何要成立如来藏?

 

释迦说大乘法,先说“般若”,是为二转F轮,继说“如来藏”,是为三转F轮。但这只是一般的说法。

 

有一个说法是,释迦在说小乘法之前,实已先说“华严”,这便已经是如来藏教法,但后来因为闻法的人未能接受这深密教法,才改说“四谛”,是为初转法轮的小乘教法。这说法普遍为佛家大乘诸宗派承认,不能说是华严宗人自己的说法。

 

至于释迦于二转F轮时说“般若”,那是很顺理成章的事,他在说小乘法时早已说“空性”,亦说“中道”,现在说般若只是将空与中道成立一个独立系统来说而已,在这法系中,释迦强调“大悲”、强调“如来法身功德”,因此许多学者都认为,大乘法跟小乘法的主要差别,只是说悲心与不说悲心,若说悲心,那便是“菩提心”的建立,因此菩提心的成立,便即大乘教法的主要特色。

 

若了解如来藏教法的人,则知道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成立悲心,强调“大悲”为如来功德,依如来藏学说的说法,这其实已经是成立“智识双运”,有如说如来藏教法,只不过于说般若时未施设“如来藏”这个名相而已。

 

而且,于二转F轮时,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法门,名为“文殊师利不二法门”,或名“妙吉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是梵文Maňjuśrī的音译,“妙吉祥”则为意译。此中的Maňju实指佛内自证智境,智境不能用识境的文字语言来如实表达,故只能称之为Maňju,前代译师译之为“妙”,那是很传神的译笔。此中的śrī则指识境随缘自显现圆满,是故前代译师则译之为“吉祥”,这亦是翻译上的神来之笔,令我们后学心仪。

 

若知如来藏教法的人,则亦当知,由“妙吉祥”之名实已表达出“如来藏”的义理,所谓“不二法门”的“不二”,正是“智识双运”:“如来法身与如来法身功德双运”。

 

这不二法门教法成为一系独立经典,说法的人主要即文殊师利菩萨,有时文殊化身为释迦说法,甚至有时,文殊令魔王波旬现身为释迦说法。这样的表达法门方式含有深义,因为如来藏学说认为智境上虽有识境显现,但智境则“无变易”(不受识境污染);识境虽于智境上作随缘自显现,但却与智境“无异离”,所以文殊虽是识境身却亦不离佛智境,甚至波旬虽现为魔逆,实亦不离智境,是故亦可示现成释迦相以说法。

 

更如在《维摩经》中,维摩诘说,由“六十二种外道邪见”而入道。何以由邪见可以入佛道?无非亦是如来藏的理趣,智识双运,不一不异,如此而已。这亦正是不二法门所表达的义理。

 

释迦于成立般若教法时,同时成立不二法门系列经典,那就可以说是“明说般若,实说如来藏”,说般若,说空性,只是用“法异门”来说如来藏。

 

所以民国初年支那内学院的大学者吕澂先生,于《入楞伽经讲记》说———

 

四门所入,归于一趣,即如来藏。佛学而与佛无关,何贵此学,故四门所趣必至于如来藏,此义极为重要。

 

《入楞伽经》说“八识”、“五法”、“三自性”、“二空”四门,所说都为识境中事,所以吕澂说之为“佛学而与佛无关”,因此必须归趣入如来藏(用我们的说法,那就是将识境中事归趣入佛内自证智境),然后始能说为“佛学”。吕澂先生可谓独具只眼。

 

吕澂先生接着说———

 

如来藏义,非《楞伽》独倡,自佛说法以来,无处不说,无经不载,但以异门立说,所谓空、无生、无二,以及无自性相,如是等名,与如来藏义原无差别。

 

由是知二转法轮由般若说空性,以及不二法门的开展,都实在即说如来藏,然后于三转法轮时正说如来藏,是为说究竟法。

 

于三转F轮时,释迦还说“瑜伽行”,那是说如来藏的观修。修学的行人在识境中观修,及至成就,则识境与智境相应,这“相应”便即“瑜伽”。

 

由于主要是说人在识境中的观修,所以便说到人的心识,这即三转F轮说瑜伽行时,特别说到“唯识”的缘故。现在唯识末流认为唯识学是佛三转F轮的究竟说,说瑜伽行不重要,至于如来藏则更是不了义说,这观点恰好跟吕澂相反。吕澂认为“佛学而与佛无关,何贵此学”,所以唯识学亦必须归趣如来藏,他们却以唯识学作为佛法的归趣。吕澂为民初唯识学的殿堂级大师,跟如今的唯识学人,在治学观点相距却如此之大,那是令人惊诧的事。

 

不过这也难怪,佛家经典实在太浩瀚,而且“法异门”甚多,一个基本义理,由于“甚深”,那就要用另外一些义理来为它铺路,这些另外的义理,如空、无生等,即成为基本义理的法异门,由“异门”以说法。当学人唯耽于一异门之学时,穷年累月唯于此异门中作生计,那就容易以一己之所学为佛学的究竟,由是排拒其他的学说,甚至排拒佛“无处不说,无经不载”的如来藏学说。

 

这情形其实亦非今日为始,远至唐代,如来藏及观修如来藏的瑜伽行,即已有学者置疑,因此学人才觉得有成立如来藏,为人解惑的需要。汉传佛教天台、华严两宗的祖师在这方面用功最勤,他们的根据主要是《大乘起信论》,由是用《起信》成立如来藏便成为汉传佛学的特色。

 

近代学人怀疑《起信》不是印度传来的佛典,说为伪作,由是波及天台、华严两宗的学说也受到否定,从此汉传佛教陷入危机,因此,我们实在有重新成立如来藏的必要,否则不但汉传佛教受到否定,甚至连主张观修如来藏的藏传佛教亦同时受到否定,情形发展下去,定然引起信心危机,唯以“与佛无关”的佛学为佛学,那便真的是末法时代,导致“法灭尽”了。

 

本篇依宁玛派近代大学者不败尊者麦彭仁波切,也译米滂仁波切的《狮子吼广说如来藏》,用《宝性论》来成立如来藏,那就可以令人信解如来藏,同时还能正解如来藏,对如来藏义的理解不落偏差。

 

这就是本章写作的旨趣。

 

佛家的“四理”

 

要说如何据《宝性论》来成立如来藏,先得说明佛家如何成立一个学说。

 

佛家成立学说,不空口说白话,亦不认为佛至高无上,凡所有说必为真理。恰恰相反,佛认为内自证智境实在无法表达,有如吃糖,口所尝的味道根本无法说出,唯有施设一个名言,用这名言的概念,约定俗成地来表达,因此说糖味是“甜”,然而这“甜”却实不能说是糖的真味,只能说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因此说,“甜”这个施设,只是“假施设”。在成立学说时,亦只能用假施设来成立,由假施设来表达佛内自证智境界。

 

所以佛家说有两种“法相”(法的表达),一种是“宗趣法相”,一种是“言说法相”。

 

宗趣法相为佛内自证智境,远离识境的语言、文字、概念,是故不可思议,此即禅宗之“不可说”。

 

言说法相则为假施设、假建立,不可说而说,将智境施设为识境而说,这即如为成立一个学说而说。

 

不过,为成立学说而说亦不能无理,所以佛家即建立“四理”,由此四理而成说。

 

四理的建立出于瑜伽行派的经论,见于该派的根本经典《解深密经》,复有许多论典释此四理。这四理,即考察学说能否成立的依据,辨别理与非理,学人则依此而“如理作意”,所以亦是思维的原则。

 

四理之名,诸宗依梵文翻译各有不同,玄奘法师译为: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较诸宗为佳;若求能通俗,则笔者认为可译作:相依理、作用理、证成理、法性理。

 

今将此四理依《大乘经庄严论释论》略释如下———

 

1 相依理

 

若成立学说正确(成为正见),或辨别一学说是否正确(由是得正见),则必须依于正思维。所以正思维与正见二者相依,此即相依理。

 

相依理为“依果立因”。此如“父子”。“父”这名言须依“子”这名言而成立,若一男人无子,则终其一生皆不能名之为“父”,这即父之名必须依子之名而成立。

 

在现实生活中,父本来是子的因,子则为父的果,现在一落名言,便必须由“子”来成立“父”,如是即为依果立因。

 

成立学说即名言的应用(是即成为假施设名言的言说法相),所以便应符合相依理,正见须依正思维而成立。实际上正见本来具在,不待思维而成立,如今要落在识境的层次来成立,便须依识境中的正思维,是如“父”之依“子”。

 

2 作用理

 

依正思维得正见,正见即能起一作用,令能生起现证果。此由见生果,即由因生果作用理。(所以真谛译之为“因果道理”,求那跋陀罗译之为“所作事成”)此处正见即为生起现证果之因。

 

这即说,若学说正确,则此学说当能令人得果。若无生果的作用,则此学说便不能成立。这不但是佛家的学说如此,即使是世间道理亦应如此。例如牛顿力学,可以生起我们现实世界的种种科技;量子力学,则能生起微观世界的种种科学。至于诡辩学派的“白马非马”,则此学说实不能引生任何果法。

 

3 证成理

 

这是逻辑上的考察,由现量、比量来抉择一个学说,看是否能通得过考察。

 

因为凡学说都必在识境中建立,所以便应该能受得起识境的考察。印度古代学者成立的正理与因明,便成为考察的标准。考察的依据是立量,人能亲缘者立为现量,如见木柴燃烧而说有火;由推理而成立者为比量,如见烟说有火。如是即“证成”。

 

瑜伽行派重视“作用”,因为他们的观修即为求得现证果,所以对一学说须加以考察,从而证成,否则便恐怕为一非理之说所误,令人不能得果。

 

4 法性理

 

前说三个理,都是将智境(实相)放在识境上来成立,但有些学说是“本来如是”的实相,那就不应更用任何识境上的理来思维、抉择、考察。

 

佛家说:“山已成就,不可更思。”

 

那即说对着一座现成的山,即无思维、抉择、考察的余地。若还要思维它到底是不是山、抉择它成未成山、考察它如不如山,那就是钻入牛角尖。

 

譬如说:“正见能断烦恼”。那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是故即不应思维正见到底是否能断烦恼;亦不应抉择什么正见能断烦恼、什么正见不能断烦恼;更不应考察“正见能断烦恼”这一观点。

 

所以瑜伽行派为法性理下一定义,那就是:“为不可思议处”,即谓其不应落入可思议的识,用识法来对待。

 

法身功德的三分

 

《宝性论释》有一首偈颂说———

 

佛法身周遍 真如无差别

具佛性有情 说有如来藏

 

这即如来藏学说的成立,依三义而说:1)佛法身周遍;2)真如无差别;3)具佛性有情。这三义,皆据如来法身功德而说。

 

不败尊者即依此三义,分别用相依理、法性理、作用理来解说。未用证成理,是因为觉得所说三义已离世间逻辑的范限。例如说“佛法身周遍”,即不能是现量,也不能是比量,因为这不是依识境中的觉知可以知悉的事。

 

然而这三种义既然说的都是如来法身功德,因此于说此三种之前,应一说法身功德在识境中的功能。这功能,宁玛派施设为三分:现分、明分、觉分。

 

下面即一谈此三分。

 

第一现分。

 

现分所据的理,是“由因生果”的作用理。

 

我们再整理一下关于如来藏的义理———佛内自证智境名为法身, 智境不成显现,由是如来法身不能像识境中事物那样,显现成为个体。然则处于识境中的人,怎样才能认知“如来法身”呢?那就只能靠认识如来法身功德,从而认知法身。

 

在前面所说荧光屏的譬喻中,那就是:处身于荧光屏中的人,无法认知荧光屏,因为荧光屏对他们不成显现,所以,他们应该先认识荧光屏的功能,然后才能认知荧光屏。

 

现在我们再依着这譬喻来说。

 

荧光屏的功能,就是令荧光屏能显现出影像,但荧光屏中的影像,却一定不知道他们自己能显现出来只是靠这功能。

 

所以,我们就不认识如来法身功德。

 

由是佛家于说如来藏时,便须要依如来法身功德来说,一切不同时空的世间,都借着如来法身功德然后才能成为“有”。“有”的意思,是存在或显现。

 

这就是由因生果了。而且,这里还有两重因果。第一重,是以如来法身为因,生如来法身功德的果(譬如为以荧光屏为因,生荧光屏功能的果);第二重是以如来法身功德为因,生世间果(譬如为以荧光屏功能为因,生荧光屏上影像果)。

 

现在我们所说的“现分”,便有如荧光屏功能中的一分、令影像能成显现的一分。所以是以如来法身功德为因,生世间果的一分。

 

说名为“现分”,即表达其为能令世间显现的功德。那即法界中周遍存在的生机。因为有生机,世间才能成为显现(或存在)。

 

第二明分。

 

佛家所说的“明”,意思是“了别”(辨别)。

 

了别不同分别。了别不含主观因素,纯粹是客观认识。我们见一个人是张三,不是李四,那即了别。分别则由主观臆断而成,张三是善人、李四是恶人。那便是分别、判断。

 

人的心识可以作客观了别,也可以作主观分别。佛家只教学人“无分别”,从来不否定了别。因为一入分别,人就永远被自己的主观心识所困,永远落入概念的牢笼,人就无法认识自己的心性,因为心性已经受到概念歪曲。况且一切概念都是人为,概念本身亦容易受到歪曲,因此人便须要离概念而思维,当尽离概念之时,心就澄明开朗了。

 

关于这点,很容易引起争论。

 

人或辩言:不作分别,岂不是不分是非黑白?没有对,也没有错。这样说是对佛家“无分别”的误解。佛家认为,正因为永远落在概念来分别,才会不辨对与错,若心性丝毫不受概念的影响,立刻就可以“了别”对与错。

 

笔者跟一位年轻人对话,他认为西方的宗教先进,佛教落后,因为宗教有西方思想时便同时有MZ思想;佛教则源自印度,印度将人分为四种姓,完全不MZ

 

这就是落入概念的分别了。他不管释迦牟尼打破四种姓限制来收弟子的事实,认为印度四种姓落后,佛教就落后了。他也不管西方的MZ在现代已经变质,解放黑奴的林肯所提倡的MZ,已经不是今日的美国MZ。林肯的MZ是一种人文精神,今日的美国MZ则已经沦为事相,而且多重标准。

 

布什可以向伊拉克开战,诬诋伊拉克有生化武器,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于占领别人领土后一无所获,可是却依然要吊死人家的总统,庆祝MZ胜利。

 

这难道是林肯的MZ精神!

 

再看历史,鸦片战争是MZ之所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又是MZ之所为?西方思想随着这些侵略战争传入中国,导致五四时代对西方MZ(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盲目崇拜,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代之以西方文明,这又是否算人受概念束缚而妄作的例子?

 

所以我们应该扬弃宗教的偏见,从“理”上来了别宗教学说,而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对哲理加以分别。

 

人不作分别,自然就能了别,这就是明分。事物亦正因具足明分这如来法身功德,所以才能受了别。所以明分实在有主客两面,能了别、所了别(被了别)。

 

明分的施设,依“依果立因”的相依理。

 

由人的能了别,以及事物之可被了别来成立明分,此中的了别其实是果(例如认出了张三,认知便即了别果),但若作追究,则必然有一种因素具存,使我们能了别,以及事物能受我们所了别,于是由果立因,即可施设此因素为如来法身功德具有明分。故可说明分是因,了别是果。

 

第三觉分。

 

觉分依“本来如是”的法性理作建立。

 

这也即说,人本具有觉性,能觉知实相、能觉知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只因为受识境中种种假施设概念所障,由是才变成不觉,这不觉即称为“迷”,也就是“无明”。

 

用荧光屏的譬喻来说,那就是影像世间中人,本来有认知荧光屏与荧光屏功能的本能,只因为执著影像世界中的施设,落入影像世界的概念,由是他才对荧光屏无所认知,只认知自己所住的世界。

 

这里佛家又有一“瓶灯喻”,如来法身及法身功德如灯的焰与光,灯焰比喻法身,灯焰的光比喻法身功德,这灯安置在我们心中,本来任何人都可以认知,可是我们却用一个概念的瓶来把这灯罩住,而且,还在灯罩上涂抹污染,结果当然是对灯焰与光一无所觉。

 

正如此喻,所以佛家的道上观修便名为“除障”,当能将罩着灯焰的瓶子除去时,人便能见灯焰与光明。

 

佛家说,初地菩萨已能见灯焰光明,但却非能将整个瓶罩除去,只是把瓶罩钻穿一个小孔,因此能见灯焰光明透露。以后一地一地渐修,至究竟时(佛地),瓶罩才完全除去,因此修道便有如除障。当障尽除时即便是觉,人当然有“觉”这功能。由是即可说如来法身功德有一“觉分”,能赋予人有觉性。

 

觉分的建立,也同时建立了平等性。因为凡是世间有情都有觉分,所以说一切有情平等;而且,佛具觉性,一切有情亦具觉性,所以佛与众生平等。

 

由此可以为觉分立两个定义———

 

第一,觉分有功能,令众生能离“识觉”,得“智觉”。此中识觉,比喻为只见瓶子罩着的灯(是故实无所见);此中智觉,比喻为除去瓶罩得见灯焰与灯光(是故得见实相)。

 

第二,此所谓“觉”,即尽除“迷乱心”所起的障(譬如瓶障)。此有二障,佛家说为“烦恼障”与“所知障”。

 

根据这两个定义,得出一个很重要的义理。如《菩萨藏会·如来不思议法品》所说———

 

是故如来如其空性觉一切法,不由空故觉法空性。

 

佛家证空与空性,实据一切法本来具有空性而证,并非先建立一个空,然后说一切法空性。这便是“觉”之所为了。

 

为什么一切法(事)本具空性?

 

因为我们对于世间的事物都凭概念、定义、原理来认知,因此只在世间中真实,一离开世间则一切都不真实,所以说一切法空性。此如荧光屏中的事物,在荧光屏世界中绝对真实,但对荧光屏外的人即不真实,这种有局限的真实性,荧光屏外的人即可称之为空性(如数字的0)。

 

“如其空性觉一切法”,即说,因为一切法空性,是故即应如其空性而见一切法之所以成为“有”,这就是“觉”了。这可譬如为荧光屏外的观点,是故即离识觉;能这样认知,不但离识觉,还离识境的障,这可譬喻为离开荧光屏世界的一切观点,是即离迷乱心(喻如荧光屏中人的 心)所起的障。

 

由此我们便知道觉分的功能为能令人起觉,是亦为如来法身功德。

 

如来法身功德的三分,即密乘所说的身、语、意三密。

 

明分为了别,具体即了别相状、形色,所以说为身密;现分为气息等,即生机的表征,所以说为语密;觉分为内光明的证悟,所以说为意密。

 

由是可知,密乘行人修身、语、意三密,即观修如来法身功德的三分。亦可以说,此有如荧光屏中人先求认知荧光屏的功能。禅宗修心亦同一意趣,因为这三分都是心的本性,当修心清净时,就自能证悟三分,如破重关。

 

上面既明四理,又说三分,那就有了基础,可以一说,如何根据《宝性论》的一首偈颂来成立如来藏。

 

佛法身周遍

 

偈颂第一句说:“佛法身周遍。”

 

由这句偈颂来成立如来藏,其实即成立法身周遍智识双运界。法身周遍智境没有问题,因为智境本来即法身,所以问题只在于如何证明法身亦同时周遍一切识境。用佛家的名相来说,即在于证明“一切情器世间具足如来法身”。倘若这一点能证实,则可以说,一切世间的一切众生都具足法身而未显露(这未显露的法身称为“佛种姓”)。

 

于此当注意到,众生应用心识来于世间生活,心性发挥的功能是“识觉”,由识觉认知识境,倘如心性中有未显露的如来法身,那么,我们的心性便是“智识双运”,由是便可以成立如来藏。

 

现在,我们怎样来证明众生的心性中具足如来法身呢?这只能用比量来说,因为如来法身不可思议,不显现,不可见,所以绝对不能用现量来直接认知。那即说,我们只能证明众生的心性具足如来法身功德,当这一点能证明时,就由推理可以证明众生心性有法身具足。因为如来法身一定跟法身功德永不相离,一如荧光屏一定跟它的功能永不相离,亦如任何人或事物跟他的功能永不相离,所以心性具足如来法身功德便一定同时具足如来法身。

 

现在,看看我们的心。

 

唯识宗说心识的特性是“分别”。这一点无可争论,人在世间生活即心识起分别的运作,大至建功立业,小至家常日用,无不依靠心识的分别功能,若不然,爱国便成卖国,吃糖变成吃盐。

 

这分别,是由“心行相”在起作用。我们见到一件事物,或者起一个念头,必同时有心行相在心中显现,所以我们谈到某甲,心头就会有某甲的影子。当作分别时,即我们对心行相作决定,由此决定起种种反应。

 

但我们却亦可以这样认知:众生心中的行相其实是如来法身功德的明分,明分所起本来是了别相,那是客观的,但由于我们的心生起主观分别,是故才将那客观的了别遮掩,成为分别相。

 

我们谈识境随缘自显现时,引过龙树《法界赞》的一首颂———

 

若于真如显现时 所行转起净金色

若于真如无现时 行而无果唯叹息

 

这首颂亦可以用来说心行相,因为心行相的显现亦是识境随缘自显现,所以当明分现前时,所行为清净的了别(说为净金色),但若落于名言显现,了别即便变为分别,那便是“行而无果”的虚妄遍计。

 

所以了别与分别,只是法身功德的明分无染相与污染相。不受染时如来法身功德现前,受污染时如来法身功德因受障碍而不现前。所以修学佛道的人要“入无分别”,佛所证的智则称为“无分别智”。

 

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即圣者于入无分别后,虽以了别为心,但分别的功能却亦未失。为什么是这样,因为这才能说为智识双运。因此得入无分别智的圣者,如初地以上菩萨,在世间生活时,心识依然有分别在运作,但于这分别显现时,明分的了别则仍不失,所以才可以客观地辨别是非,客观地应付环境,由是称为自在,自在的意思是既不受世间概念缚束,同时能应付世法。这即生活在“智识双运”境界中的从容。

 

这种生活态度,也可以说是“止观双运”的生活态度。学佛行人所修的即“止”与“观”。修止是持着无分别来修,仅为了别,这时所修主要为所缘境界的相;修观是持着分别来修,所以是观察,这时所修主要为所缘境的性,于止观双运境界,则是既能洞察事情的内在性,亦能了别事情的外表相,这样做,就既知事情的本质,明白来龙去脉,又能不落成见,不受事端的外表所惑,由是应付事端才能正确与自在。

 

正因为是双运,所以我们的心性才说为“空不空”,以如来藏为空不空故。说为空,是相对于污染垢障而言,心性为空,则可以离开这些垢障,一如天空之离开浮云;说为不空,则因为不离如来法身功德。

 

能将心性建立为空不空,这心性便即法性(法智性、法界性),于《宝性论》有一首偈颂说———

 

法性离客尘 以其为空故

而不离功德 以其不空故

 

这里所说的“客尘”,即心识的垢染,垢染不是心的主人,仅如过客,可与心性异离;所说的功德,则为心性本具的如来法身功德,与心性永不异离。

 

由是知成佛不是新成,而是本具。成佛只是本具如来法身的显露,所以说一切有情都具有佛种姓,具有未显露的法身。

 

这样来成立如来藏,是“依果立因”的相依理,此中的因,是如来藏(如来法身与法身功德双运境),此中的果,是如来法身功德的明分,现在由明分来证成如来藏,所以是依果立因。由是证成烦恼(分别)与觉是心识的双运,所以说一切有情都具佛种姓。

 

真如无差别

 

偈颂第二句说:“真如无差别。”

 

这句偈颂是成立平等性。一谈到平等性,许多人便会联想到男女平等、贫富平等这些社会问题,其实这些都不是佛家所说的平等性。因为社会问题完全是识境中事,跟佛家的究竟见如来藏无关。

 

佛家所说的平等性,是说一切众生(有情)都是佛种姓,因此可以说“有情都有如来藏”,是故佛与众生平等。宁玛派特别强调这一点,所以说轮回界与涅槃界无有分别。这说法,即文殊师利的不二法门。

 

许多佛经都说,一切法本初清净、本初光明、本初涅槃、本初正等正觉。这些说法,同样是说不二法门。本初清净,然而因为识境中有迷乱客尘,所以因垢障而成迷乱,但于此时际,本初清净依然不失,所以识境中的迷乱众生就与佛平等。其差别,便只是这本初清净显露与不显露而已。

 

本初清净如是,本初光明等亦如是,那是因为迷乱众生实住于智识双运界,识境虽然迷乱,可是跟智境却从无异离,由是众生即不失其本初清净、本初光明、本初涅槃、本初正等正觉。

 

于此中,本初正等正觉即为“本觉”,这就是如来法身功德中的“觉分”。

 

佛由于觉,是故觉知(见)一切法相的实相,是名为“如”(如其实而见的相),强调这“如”为真,是故又名为“真如”,故说佛证真如,佛见真如。众生以迷乱故,所见仅为识境相,而非智识双运的真如相。

 

这在我们的譬喻中,佛是离开荧光屏来看荧光屏的影像,那可以说,见的是“荧光屏与影像双运相”(是即真如);众生则住在荧光屏中,用荧光屏中的概念来见荧光屏中的世界,那可以说,所见唯“影像相”(识境相)。其差别仅此而已。

 

所以,轮回界一切众生,都具足本初正等正觉(或言“具足本觉”),是真实语,不是假施设名言。

 

或者有人提出疑问:荧光屏中的世界不单只众生,也有土石,土石不离荧光屏一如众生,那么,它们是否也有觉分,也有本觉呢?

 

这个问题不难解答,前面谈觉分时已经下过两个定义:觉分能令众生离识觉;觉的意思是尽除迷乱心的障。由此知道,觉与心识有关,是故土石无心识就不能说具有觉分。由是对佛与众生“真如无差别”之说,不应由土石而生疑。

 

亦有人提出疑问:佛见的真如相到底是什么样的相状?跟我们见的相一样,还是不一样?

 

可以这样回答:已经说真如相即“智识双运”相,所以佛当然亦见到六趣有情的现相(显现相),一如离开荧光屏,见到影像,试问这影像相(实相)跟荧光屏中人所见的“现相”有何不同?

 

佛于成佛时证自然智(无人成立,亦非施设的智),同时证后得智,这后得智即见一切世间、见一切识境的智,在荧光屏的譬喻中,即离开荧光屏而见影像的智。既然如此,跟我们所见当然相同。如若不然,释迦牟尼当日在我们这世间就无法生活。

 

那么,我们所见若为不净,佛之所见亦是否不净呢?

 

不能说为不净,真如相是非净非不净,因为是住在智境而同时见一切法的现相,现相虽然不净,由智而见则非不净。所以我们已说是智识双运。

 

唯识宗有真相派与假相派的分别,他们争论,佛见世间是见为立体,抑或见为平面?真相派主张所见依然是立体相,假相派则主张见为“宽广”(即平面)。这个争论,是因为他们完全站在识境来讨论,若知如来藏是智识双运境,便知道这争论毫无意义。他们也不想一想,若佛之所见不同凡夫之见,他怎能走路去乞食,又怎能“洗足敷座而坐”然后说法,他简直连钵盂都不能举起。

 

因此说“真如无差别”,完全不牵涉到所见形状的问题。觉分的建立,同时成立真如无差别,但具有觉分不同现证觉分,现证觉者现见真如相,具有觉分者则只具有见真如相的本质,所以前者所见称为“实相”、后者所见称为“现相”。我们只能这样说:证觉者所见的现相与实相相融(无冲突),迷乱者所见的现相与实相不相融(冲突)。这就既可说为“真如无差别”,亦可说明佛与众生之所见不同。

 

用我们的譬喻来说,即可说为:荧光屏中人之所见与幕外人所见形状相同,但其自性建立则不同,一建立为实体,一建立为影像。那即不觉与觉的分别,然而彼此皆具足如来法身功德的觉分。

 

由觉分成立如来藏,依据的是法性理,本来如是,无可争论。若否定觉分,则唯有说众生成佛要重新生起一个觉性,若如此,则成佛便是新得。若成佛是新得,则佛与众生便不能平等,此违佛说,故不应理。所以说由法性理来成立一切有情都有如来藏,一切有情为佛种姓,是事势必然的成立,即所谓理所当然。

 

具佛性有情

 

偈颂第三句说:“具佛性有情。”

 

这句偈颂,建立一切有情为“具佛性”的有情,即说,一切有情都具有堪能成佛的功能。这样,一切有情便都是“佛种姓”,不单只人能成佛(成为觉者),即地狱众生与饿鬼,以至微虫只蚁,都堪能成佛。

 

由是即等如成立了如来藏。前面已经提到过,佛种姓是于有情心识中成立未显露的法身,如来藏则周遍而说法身,所以二者可说为同义。有情都是佛种姓,即等于成立有情都有如来藏。

 

现在成立“具佛性有情”,是依“由因生果”作用理而说,说的是“现分”,此又名为大悲、大乐。

 

说为大悲,那是赞叹如来法身的功德(喻为荧光屏的功能),将这功德说为如来的大悲心,因为有这大悲心,一切有情才能在他们的世界显现,成为生命形态。

 

说为大乐,那是站在一切有情的立场来说,有情能成为生命形态,在世间生存。这种成立生命以至堪能生存的功能,便可以说之为大乐

 

———说为大乐而不仅仅说之为乐,那是为了在定义上作区别,因为佛家说乐,通常说为“离苦得乐”,现在成立生命并未离苦,因此即名之为大乐,以免与离苦得乐的乐混淆。

 

由大悲与大乐的含义,我们便可以理解,如来法身功德中的现分,即周遍法界的生机与有情各各所得的生命力。

 

在《解深密经》中,谈到一个“阿陀那”,它便即这个现分。经说阿陀那有两个功能———

 

第一,它有执持力,执持有情的根官(如眼、耳等)不坏、执持有情的身体不坏。这种所谓执持力,显然即生命力。

 

第二,在《解深密经》中有一首偈颂说———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这即说,阿陀那有“相续”的能力。瀑流看来似乎不断,但其实这“不断”只是一阵一阵瀑流的相续,我们的身体其实也一样,身体是新陈代谢的相续,所以我们的身体其实是刹那刹那地变异,在短时间,我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变异,时间长了,就说人长大了、人老大了。不只身体,其实心识也是相续,这情形我们容易理解,那就是心念的前后相继,由一个念头,转为另一个念头,念念相续不断。人具有身心相续而生存的能力,那就是法界赋予我们的生机。

 

释迦恐怕人会将自己所具的生机或生命力执为“自我”,因此不想细说(开演),只在经中一提。只是他用的是“阿陀那”之名,实际上与“现分”是同义词。

 

成立“具佛性有情”,是由因生果,这是以现分为因。现分既为生机,一切有情都借此生机而生起,是故即可用现分为因。同时,现分是如来法身功德,那便是以如来法身功德为因,有情为果。如来法身功德当然即佛性(荧光屏功能当然即荧光屏性),由是即可说一切有情都具有佛性(荧光屏上的一切影像,都具有荧光屏性)。

 

这样来成立“具佛性有情”,十分直接,只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现在我们且掉转笔锋,谈谈那个阿陀那,因为汉传佛教对它有很不同的见地。

 

依照唐玄奘法师以前的汉传佛学传统,佛家将阿陀那归入第七末那识。末那识的功能,主要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执持“自我”。于成立自我的同时,就成立了“我所”,我所见、我所闻等等。佛家将此称为“我与我所”。由此又施设一个名言,叫做“能所”,例如自我是能见、事物是所见之类。

 

因此,佛家说,第七末那识恒常跟四种烦恼相应: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即末那识表现出来的功能。现在,阿陀那识既然执持我们的身体以及如瀑流的种子,那么,就可以当成是执持自我,执持四烦恼。

 

这样解释,唐玄奘不满意,因为这恰如佛之所说“恐彼分别执为我”,佛怕我们有这样的执持,我们这样理解,便正是佛之所不欲。所以唐玄奘将阿陀那归为第八识。

 

说阿陀那等同第八阿赖耶识,也有他的根据,因为阿陀那显然具有种子,否则便不能说为“一切种子如瀑流”,人的第八阿赖耶识是其余七识(末那识及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薰习诸法种子的场所,同时藏有万法种子,因此玄奘便根据自宗的见地,说阿陀那为第八阿赖耶识。他的学说,实较前人为超胜。

 

但若真正理解阿陀那时,最好是不把它当成是心识,若把它理解为“现分”时,这便是法界赐给一切事物的“能成显现”的功能,这就能离心识,便亦同时不会给人把它当成是自我。

 

宁玛派将阿陀那施设为现分,也许就是这个缘故。

 

质疑者或会争论:不错,人具足现分,所以能显现而成为人,但随着人年纪增长,这现分会不会虚耗掉呢?

 

这一问,是预设一个陷阱。

 

如果我们说不会,他们就可以驳斥说,人老生命力就衰退,这是我们常见的现象,你怎能说现分恒常不变。

 

如果我们说会,他们就可以说:这样说来,如来法身也会随着我们衰老而衰老,这样的话,说一切有情是佛种姓,便也要分别为少年的佛种姓、老年的佛种姓了。

 

这样的驳论,是有意否定如来藏的常、乐、我、净四种德性。如来藏具此四德,是因为如来藏为“无为法”,即尽离缘起的法,如今却借着生机这个题目,硬把它拉入不离因果的缘起法,即“有为法”的范围来讨论,那是讨论主题的混乱,疑问本来就不可成立。所以如果要反驳实亦不难,人的生命力衰退,是识境中事,现在说如来藏具有现分,则是智识双运境界中事,不同境界的事不应拿来互相较量。正如我们虽于识境中建立佛为“丈八金身”,那实在只是用识境的语言来赞叹佛,并不是真的离缘起来见如来,若真能离识境,则既无“丈八”,亦无“金身”。所以,不可以将我们用识境语言说为“生机”的法,用来思议离识的如来法身功德。

 

这真是末法时代的争论,因为这争论并非假设,而是笔者碰到的质疑。质疑的人学佛二三十年,可是却坚持依其一偏之学来否定如来藏。当年引导他学佛的人,实在是引导他入盲境。

 

小结法身三分功德

 

上面依觉分、明分、现分来成立如来藏,可以再作阐释来归结———

 

第一,依作用理,由因生果,然而因果无二。所以因位种姓与果位法身,二者本体无有差别。

 

此中又须知道,所谓因果无二,并非像其他印度哲学流派那样,说因中有果,我们说因果无二,只如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里有很大的差别,他们说因中有果,是成立造物主。造物主为因,一切众生是果,因为因中有果,所以造物主便能含容一切众生,由是造物主即能以自身来造作有情。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则完全不同理念,说的只是理所当然的自然现象。

 

所以依作用理,由“具佛性有情”,即可成立如来藏。这是以“具佛性有情”为因,成立如来藏果。

 

不过,当成立“具佛性有情”时,则以如来法身功德的现分为因, 以“具佛性有情”为果。

 

第二,依法性理,成立于法界中佛与有情、轮回界与涅槃界平等。

 

何以平等,因为“真如无差别”。无论见与不见,真如相实具存于法界,只是迷乱众生不见真如、证觉的圣者所见则为真如,所以其分别在于见者不同,而不是真如相不同。

 

所以依觉分而言,佛与众生同样具有觉分,这觉分亦无差别。如今有差别,只是因为众生有分别心,由是觉分才会受障碍而不发挥其功能,是为迷乱心,迷乱心中,本具的明分受到歪曲,众生依概念作分别,佛则远离分别,由明分而了别真如相,是即为觉分显露。

 

由于平等,是故可以理所当然地说:一切众生其实都具足如来法身,是即可以成立如来藏。

 

第三,依相依理,依果立因,成立“佛法身周遍”。这是以一切有情心性的能了别为果,成立法身因。

 

能了别说为如来法身功德的明分,因为有明分,才能于识境中有能了别的心,与所了别的境,这亦即佛智。

 

众生将了别歪曲成为分别,那是将客观的见(《入楞伽经》说为“唯心所自见”),由名言、概念歪曲而成分别,那就变成“一切唯心造”与“唯识无境”,如是即成主观的分别,这歪曲,是众生的迷乱,不是明分的变质。因此即使落入分别、虚妄遍计,如来法身功德依然于一切众生心性中具在而无变异(智境无变异)。由这功德果,即可比度而知有法身为因而具在。

 

上面三分的成立,可以将如来法身分配法报化三身:觉分(真如无差别)为法身的法身;现分(具佛性有情)为法身的报身;明分(佛法身周遍)为法身的化身。

 

三分亦可以配合学人所修的三密;觉分为意密(法身的法身);现分为语密(法身的报身);明分为身密(法身的化身)。

 

此中施设“法身的法身”、“法身的报身”等,是因为成佛须现证三身无分别,所以便依法、报、化三身,各自建立三身,由是三身便各具三身,成为九个观修境界。由于无论修那一个身都有三身,所以便容易修证三身无分别。

 

于成立如来藏,由于是于众生心识中成立法身,所以如来功德的三分,便分配为法身的法、报、化三身。

 

这样成立如来法身功德,说为如来的密意,为“瑜伽行中观”的不共教法,与禅宗的教法相通,禅宗的明心见性,所见亦无非是“具佛性有情”的现分、“佛法身周遍”的明分、“真如无差别”的觉分。

 

例如,禅宗有一则公案,应该即与“明分”有关,公案说———

 

有比丘问禅师:古镜未磨以前如何?

 

禅师答道:古镜未磨以前,照天照地,一片通明。比丘又问:古镜打磨以后又如何?

 

禅师答道:一片漆黑。

 

在这公案中,“打磨”即整治,即依着识境的名言显现来造作。所以古镜未打磨前,还只是受垢障的本初心,明分具存,法身周遍,所以说为“照天照地”,一经整治,便彻底歪曲了明分,成为执持分别,于是便“一片漆黑”。

 

对公案本不应作解,这里姑且一试,目的只是说明汉藏所传教法,一脉相承,可作了别而不可分别。并以此公案了结如来法身功德的说明。

 

二 识境随缘自显现《细说如来藏》


一 何谓如来藏?《细说如来藏 》


问:不二法门和如来藏关系(如何)?


问:不二法门和如来藏关系(如何)?

如来藏 (1)

如来藏 (2)

如来藏 (3)

如来藏 (4)

如来藏 (5)

如来藏 (6)

如来藏 (7)

如来藏 (8)

如来藏 (9)

如来藏 (10)

《方术纪异》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8 大圆满金刚萨埵修持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7 大圆满空乐明禅定法要《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6 大圆满心髓黑关修持法阐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5 大幻化网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4 大圆胜慧彻却与脱噶修法《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3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3 大圆满心髓引导释要(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2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2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1 密海寻珍记(代序)《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十 光明圆融《大手印精义》


九、浊净幻身《大手印精义》


八、观空捷径《大手印精义》


七、气融八兆《大手印精义》


五、证量检别 ▎六、拙火燃融《大手印精义》


三、明体分际 ▎四、四瑜伽析《大手印精义》


一 大印种类 ▎二、白教传承《大手印精义》


第二章 论脉《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前言 ▎第一章 绪论《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第八章 刀光剑影中的部落W咒《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七章(下) 吉凶祸福与西藏的W卜S算《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第七章(上) 吉凶祸福与西藏的W卜S算《自我的金刚——藏密咒术的神秘力量》


藏传佛教故事:黑行者的化身 ▎最好的精S修持 ▎DL喇嘛与羊粪供养 ▎以酒量福泽 ▎逝前显神通


藏传佛教故事:幻化出水火 ▎普贤王如来语录 ▎树上的三个人 ▎格西班的良知 ▎西藏最好的供养 ▎湖上遇奇观


藏传佛教故事:忍辱波罗蜜 ▎跃空试徒 ▎洞察秋毫的悲心 ▎格西班行窃 ▎老狗


佩玛·丘卓尼师访谈录 —— 三年闭关的回顾


《终南隐士》全集


第四讲 闭关要领 《藏密心要十讲》


关于闭关8:八十岁仍在修行的科卡


关于闭关6、7:实修和理论哪个更重要? 堪布依喜嘉强调基础功夫


关于闭关4、5:苏南喇嘛:找到心灵的安宁 堪布旺嘉:菩提心是根本


关于闭关3:德谦喇嘛的闭关收获


关于闭关2:噶玛罗卓 三年三月三周又三天


关于闭关1:冈地珠固的菩提心


修证心得:99 闭关发愿与内景展现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


略论印度密教的真言咒语


桑耶论诤中的“大乘和尚见”—“顿入”说的考察


正修行之路——禅密双修——有关观慧方面的指示

大愿法师:有利于禅修进步的食物是很重要的助缘

一行禅师:直接体验,才是唯一的道路

广化律师故事:你不要赖佛逃生 ▎续佛命脉舍金表 ▎分柑共尝的菩萨 ▎师父往生的事略 ▎愿以己身代师死


如来为地藏取名 ▎地藏名号的含义 ▎地藏的异名及本形 ▎地藏大愿的伟大精神 ▎释迦牟尼对地藏的赞颂《话说地藏》一


132 诺格菲的森林隐居处—头陀行比丘中心 ▎133 森林隐居处 ▎134 走路——一种精进 ▎135…《尊者阿迦曼传》


佛教故事:大水牛 ▎往事的感慨 ▎为护法杀人


一行禅师:行禅指南

第一个把佛经译成汉文的安世高

南传佛教:呼吸禅定入门 ▎基本功《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推荐书籍《我的学密历程》附:自序 ▎“乘着本尊的翅膀”(节选)

印度耆那教的素食传统

明师教言:圣人们多降生于印度的原因

印度修行精义:唵(OM)与意识的四种状态  (上)

印度修行精义:唵(OM)与意识的四种状态 (下)

印度修行精义:何谓瑜伽?

印度修行精义:个体与宇宙本体的联结

印度修行精义:关于《奥义书》

印度修行精义:《曼都卡奥义书》与《依沙奥义书》

印度修行精义:瑜伽饮食观(瑜伽食物观与断食)

印度修行精义:瑜伽慢跑法 附:WHO为促进健康推荐的的体力活动量

尤迦南达 观点:佛教在印度衰落的真正原因

佛教在印度的遭遇

第一章 理性与信仰 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印度哲学祛魅》

骄傲的印度:特蕾莎与披头士

印地语的前世今生《不可思议的印度》

众神的国土《不可思议的印度》

恩怨历千年《不可思议的印度》

舌尖上的印度《不可思议的印度》

古印度佛教的不杀生思想

试说玄奘所见的婆罗门教

禅宗史上的南北之争及当今禅宗复兴之管见


6 略说秘密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5 祖师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4 祖师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3 如来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2 如来禅《禅定述要》禅定三大法系

1 禅定名相及其分类《禅定述要》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nirat(尼勒) ▎Surat(苏勒,也译苏拉特)---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合集(二)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晨间谈话》全集


我如何遇见我的师父 全集


庆祝哈祖尔.巴巴.萨万.辛格诞辰164周年!附:哈祖尔故事四则


热烈庆祝巴巴.古林德.辛格.马哈拉吉(Baba Gurinder Singh,1954-至今)诞辰68周年!


热烈庆祝圣·嘉噶·辛格·马哈拉吉诞辰138周年 附故事二则


热烈庆祝圣·达善·辛格(Sant Darshan Singh)师父诞辰101周年!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The Crown of Life 生命的桂冠》全集(2022年6月整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热烈庆祝圣.瑞金德.辛格诞辰七十六周年 !附:师父回印度达善视频 ▎2007年珍贵照片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圣者的哲学 (上)


圣者的哲学 (下)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合一 溶入 融入 证悟 证知 了知 了悟教导汇集(2022年6月2日整理)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持名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其·坎(Sach Khand)教导汇集(萨特·洛克 第五灵境 超梵天 灵魂 圣人)(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道成肉身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神人 上帝 夏白德 纳姆 音流(2022年6月1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心智 教导汇集 续1(卡尔 夏白德 萨特古鲁 灵魂 圣人 注意力)(2022年6月1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灵魂 教导汇集(心智 注意力 眼中心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朝圣 礼拜 教导汇集(明师 圣人 萨特古鲁 上帝)(2022年6月1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星光境 千瓣莲花 第一灵境 教导汇集(灵境 境域 回撤 入内)(2022年6月1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主 天父 至上意识 上帝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定 定力 专注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入内 回撤 死亡 活时死亡 活时修习死亡法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5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夏白德 音流 纳姆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6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相信 信靠 信仰 信心 教导汇集(2022年6月28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祈祷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29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眼中心 教导汇集续1(2022年6月30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注意力 教导汇集(2022年7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萨特桑 Satsang)萨桑义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爱 资料汇总(2022年7月17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接纳性 接受性 谦卑 教导汇集(2022年7月28日整理)


Sant Mat:专业打破修行的天花板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感官 教导汇集(2022年8月1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达善(Darshan 、Dashan,达显、达圣、达瞻) 教导汇集(2022年9月15日整理)


Sant Mat 常见词语中英文对照 简释  附:Sant Mat内在诸境域名词的翻译和释义


《灵性的芬芳》全集  (圣.嘉噶.辛格 作品)


静坐问答(圣.给乐葩.辛格 作品)


素食人生 The Vegetarian Way of Life  (素食者 素食主义 吃素 冥想)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情欲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13日整理)


Sant Mat 灵性导师关于 萨桑义 印启弟子 印启 教导汇集(2022年10月28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梵天 超梵天(Parbrahm)教导汇集(境域 灵境 宇宙)(2022年11月5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宇宙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X知 化身 神明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1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五个圣名 圣名 教导汇集(2022年11月20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 关于  LH  教导汇集 3 (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Y识 至上Y识 Y念 念T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2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打坐 冥想 禅修 巴赞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3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上S S父 明S S人 古L 教导汇集 (2022年12月9日整理) 


Sant Mat LXD师关于 物质 物质世界 这个世界 世界 教导汇集(2022年12月10日整理) 


┅┅


重发:《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重发:《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什么是中观?(全集)▎什么是唯识?(全集)


白话《楞严经》全集


《维摩诘经》讲记(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全集 (文殊问疾 不二法门 菩萨行 法供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禅的行囊》全集


《寻访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隐士》全集


《终南访禅——走进隐士的世界》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雪洞:喜马拉雅山上的悟道历程》全集


《心湖上的倒影:给实修者的指导》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不说,就Z来BJ了》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上)《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大圆满心髓讲解(下)《藏密大圆满法选集》


《西藏生死书》全集


《甚深内义》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灵心小史》全集


《贵人-堪布门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一生》全集


《玛尔巴传》全集


《佛陀的女儿:上座部佛教大修行人的传奇心灵》全集(蒂帕嬷 Dipa Ma 女罗汉)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三)


《方术纪异》全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