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传佛教:65菩萨乘(大乘)▏66 入菩萨道有赖善业功德 ▏ 68 问答录 (十一)《甚深内义》

雍和宫唐卡 文殊菩萨



藏传佛教:65菩萨乘(大乘)▏66 入菩萨道有赖善业功德 ▏ 68 问答录 (十一)《甚深内义》

 

编者按:西藏诸实修系统,宁玛巴和噶举巴以实修见长,噶举更因密勒日巴尊者和大手印闻名。《甚深内义》实际讲授者为堪布卡塔仁波切。转载此文,谨供参考,慎勿据此实修。


65 菩萨乘(大乘)

 

大乘意为较大的车乘,而之所以如此称呼它乃是基于此乘行者均具大勇气和意志力的关系。为什么他们具足勇气和意志力?正如我们之前曾说过的,声闻缘觉二乘均仅求个人的解脱,而大乘行者则把目标放在无量众生的解脱上。它的数目如此之大,让一般人只要想到这个数目,便觉得十分困难和气馁。大乘行者不仅在心里想而已,他们更发心奋力实际行动,以解脱这些无量众生。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事,而这也是它之所以成为大乘的道理。

 

大乘行者亦了解外在现象以及内在心性(觉受者)的空性本质。他们不仅视外在现象客体以及司觉受的内在心性为空性,而且更超越空见,离于有无与断常“佛子行三十七颂”(三十七种菩萨的修行)专注在众生的利益上,完全不提个人自己的私益。此外,大乘行者亦非常确实圆满的修行六波罗密,发愿在三大无量劫中永不停止的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愿力本身就非常大胆和勇敢,而这也是此乘被称为“大”的道理。

 

不仅菩萨本身发愿在三大阿僧祇劫中要利益解脱一切众生,其中更有一些菩萨发愿要持续行此事业达三十七大阿僧祇劫之久。为何菩萨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圆满证觉?这倒并非由于菩萨乘的行者有更大的烦恼要克服,而是他们曾发大菩提心,而此点让他们生起对众生真正的慈悲。因此,在三十七大阿僧祇劫中,他们可以完全没有私念,不觉痛苦的容忍一切境遇以度化众生。

 

对他们而言,为众生而做是一件喜说而快乐的事,一点都不觉得牵强,也没有痛苦。经典上说,菩萨的修行中有一项是,若菩萨为了度生的方便而必须投生在六道中的任何一道时,对他而言都是件偷快的事,就像一小孩走入一个开满了花的公园一样。为什么当菩萨投生在我们所谓的轮回之中度化这些无尽的众生时,却感到非常喜悦?原因在于他们已完全根除烦恼障。当烦恼消尽时,轮回的痛苦便不再对他们造成任何起伏冲击或难过沮丧等种种的烦恼。具足这种力量后,他们对度众的发心已非比寻常,而是到达无法忍受的坚强了。

 

菩萨要花这么长的时间才成觉,原因倒不在于他们能力办不到?若要的话,他们绝对可以累积十分广大的功德,迅速达到开悟成就。举例来说,佛陀的本生故事中,有一个说到当他有一世生为一个婆罗门种姓的儿子时,遇到一位名叫桑给卡佳的成就上师,并曾受教于他。这位未来的佛当时便能不吃不睡,持续住于自然无念的定境中达七天之久。此举本身即可累积相当于修行九劫所累积的功德。因此,菩萨若要的话,他们也有极大的内证定力可累积功德,开悟成就。

 

但他们为何不快些达到证悟?答案来自他们对众生永无止尽的慈悲。由于这种无尽的慈悲,使得他们一再留在轮冋,度化众生。他们度众的方式是非我们的言语所能言说的,其中遍括了世间一切能利有情的东西--不仅对人,也对畜牲道众。他们不仅示现为人,甚至像药草这样的东西也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提供正确的药材所化现的。但众生也必须要有因缘福报才能领受到它,若不具业缘的话,虽然菩萨有无尽的慈悲,但也无法利益到我们。为何菩萨无法利益到我们呢?菩萨的加持正如阳光一样。若我们把眼晴张开,便能感受到,而且能充分亨受到充足的光线和亮光,但假设我们用一条厚毯子把头包住,那么用强的阳光我们也看不到、享受不到了。同理,我们的心需要某种程度的开阔,才能实际领受到菩萨为我们所做的利益。

 

一个具足这些菩萨功德和持质的人,才能真正有效益的进入密乘的修行,不具任何菩萨乘的功德,我们是不可能修密法的。以缘觉或小乘的发心进入密乘是不会有成就的,密乘法门可让行者迅速开悟。但不论我们是经由密乘道快速成就,或者是经由菩萨乘历经三或三十七大阿僧祇劫才成觉,其所证得的佛性本质完全一样,丝毫不差。密乘和菩萨乘的证果是没有分别的,除了时间的长短外,这两者之间并无差异。在此二乘中,我们所证得的是在我们自身之内非常根本,且本然具足的佛性,证悟只有一种,而非很多种。有时有人会有一些误解,当我们说到历史上的佛陀(释迦牟尼佛)证觉成道时,他们认为那不是圆满的证悟。但当听到普贤王如来时,他们认为这才是究竟的证悟。当又听到金刚总持时,他们竞认为金刚总持也许是释迦牟尼佛的仆人或侍者。不论我们所提到的是金刚总持,或是普贤王如来,或是释迦牟尼佛,他们都已证到同等的境界。我们不应该妄猜也许释迦牟尼佛的成就低于普贤王如来等。

 

能兹证明此的即是非常根本重要的第四身--法界(本性身,它代表法、报、化三身合一的圆满证悟,任何已成就第四身者即已真正达到证悟的境界。

 

 

66 入菩萨道有赖善业功德

 

甚至只听到菩提心这个名词,我们都需要累积广大的功德,更不要说是追循菩萨道了,单单听到菩提心这个名同都需要累积许多功德才能办到,因此,我们—定要视自己为非常有福报的人。在佛陀的本生故事中,佛曾有一世投生为一位非常富有的国王,在此生中,他曾供养五百罗汉终生。但经过这样布施供养所累积的功徳仍不足以让他听到菩提心,也就是证悟的心这个名词。之后他又有许多世都转生为国王,并且供养许多在行者终生,人数先足一千,然后是十万等,依此类推经过如此功徳的累积,最后终于让他有一个好因缘听到了菩提心这个名词。事实上,能修菩萨行远比此殊胜许多,但只闻菩提心之名便已需要许多功德的累积。

 

佛陀的故事告诉我们此道是多么的稀有难得。但仅管它是如此稀有,我们还是很幸运的不仅听到了菩提心之名,进入了菩萨道、受菩萨戒,而且还在自己的生活中修普萨行。大家都知道我们已接近末法时期,但撇开这个事实不谈,对我们而言,它绝对不是末法,而是盛法时期--一个具有蓬勃法缘的时期,非常稀有且难寻觅,但诸位都在末法吋期找到了,诸位不仅找到了,而且还有上师以及传戒,让我们得以步上并且依循法道。诸位如果认真的想一下都知道,过去有很长的时间在世界上的这个角落(指北美)根本听不到这些字眼,那时在此不仅菩提心和菩萨乘根本不存在,连整个佛教都让人觉得十分怪异且无法接受,但现在大家都已对它较为了解。佛教就从诸位现在所在的地方开始扎根吧!诸位要学着感谢自己在过去生中所累积的善业功德,知道它的价值,并且善用这些福报。倘若你失掉了这个好因缘,便没有人可以保证你一定会再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要认知能遇到佛法(尤其是菩萨乘),发心在自己的生活中修行,并且有好的上师指导是非常稀有难得的,能累积到足够的资粮而碰到这样一个善因缘也是相当不易的事。因此,诸位一定要善用它,不要浪费它。一定要好好的利用这个机缘,充实自己。不要太在意末法吋期,只要好好善用自己的盛法因缘去利益众生就可以了,而诸位在此当下即可行动。

 

佛法现在在全世界颇为广传,但是话又说回来,对于没有善业功德的人而言,就算佛法出现在他们那条街上,他们也是无缘接触的,因为他们完全缺乏对佛法的兴趣和意愿。有些人不仅对佛法缺乏兴趣和意愿,还更生起邪见而造恶业。因此,诸位一定要认知这一点,并且感谢自己的好福报。因为此地不仅有佛法,而且诸位亦显现出高度的兴趣和意愿去知道、了解,并且实修。、这是对法的一种信任感,而这些则都是来自诸位过去生所累积的善业功德。

 

虽然菩萨总是平等无差的利益众生,但有些人由于业力上的遮障,以致此等利益无法到达到他们身上。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对他们有害。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将菩萨乘比喻为雨。当雨下到地上时,所有需要水滋润的植物和众生都会获得雨水的好处,岩石和石头没得到好处,但也没有坏处,雨水对它们一点也没影响。但若我们把一块铁放在雨中的话,它可能很快就开始生锈了。所以纵然我们有佛法,但一个没有善业的人,很可能就会生起邪见。而这些邪见则会累积像铁锈一样的业障。因此,因果业力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既然大家都具有此等善业,便一定要好好努力利用自己的福报,才不致于枉费了它。

 

在了解到能遇到菩萨乘有多困难和稀有后,诸位会发现要遇到金刚乘比前面更加困难。依照经典上说,在此贤劫将有千佛降世,而在我们这个历史上的佛(释迦牟尼佛)则是千佛中之第四佛。经典上又说,只有在第四佛和最后一尊佛的时候才有密法传下。其他来此世间示现的佛将不会宣说密法,一直到千佛,也就是最后一尊佛。但他也只有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授密法。因此,诸位应该感谢自己的善业功德,并为自己在佛陀传密法的时期能值遇它而感到骄傲。诸位不仅应该感到骄傲和感谢,同时也不能再浪费时间,因为自从佛陀传下密法至今,二千五百年已经过去了。至于它能再流传多久,没有人可以预知。诸位在了知这一点后,便绝对不要再浪费自己的好福报了。

 

在许多密法的经典都提到了值遇密法的深度困难性,我们可由其中一例看出。有一种特别的花,可以说是神花,称“乌淡母哇拉UDAMWAR”。每次只有当它开出一朵花的吋候,才有一个人证悟。因此,只有在佛陀成道的时候,它开过,但没有人知道它何时才会再开,也没有人看过它长得什么样子。所以,要认出这朵花(也只有一朵),并在佛陀的时候供养给他--所有这些因缘条件要凑合是无法想象的困难。那根本是不太可能的事,也很难想象这些因缘会聚合--寻找、认出、然后供养给正确的对象,也就是佛陀本身。能遇到密法就像那样一般的困难。在这堂课里,我们基本上已谈完了大乘,也就是菩萨乘,明天我们将会讲到金刚乘(密乘)。

 

 

68 问答录 

 

一九九0年七月三曰下午

 

今天您谈到了佛陀曾在有一世入定七天,然后您又说,他在那时由于对众生的大悲心而拖延了开悟证究的时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它与佛法中不同的道乘和见地有何关连?

 

答:佛陀一开始修的是大乘法,但在他开始以此种方式修行之前,依据佛的木生故事所载,那一世他是一个凡人(我们说过,那一世他转生为一个国王),佛陀并没有以他个人的观点或见地传种种不同道乘的法,他是在成觉之后才以佛的无碍遍知宣说教法的。成觉代表具有一种了知众生个别根器的能力,故佛以他的智慧传下了各种不同道乘的法门,以契合每个众生的心智能力.

 

佛陀并没有延后他的证觉,事实上,他开悟得非常快速,借着入定七天累积相等于九劫所累积的功德,这已是非常快速的了。因此,它绝对不是延后。早上我讲的是菩萨为了度众生,继续留在轮回无数劫,而不求证觉,其原因并非他们没有成就的能力,而是每基于对众生无尽的大慈悲所致。由于这种慈悲,让他们情愿留在轮回中达三劫或三十七劫之久。不过若你所谈的是释迦牟尼佛的话,那么他并没有延后成道间。

 

另外,我们应该了解的是,圆满证悟的佛和仍在菩萨道上的菩萨所能利众的方式和重点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其间的相异处也相当显着。菩萨可示现在六道中之任何一道以便度众。当他们还末成觉,仍处菩萨阶段做度众工作时,可以示现真正的人身,就像你和我的一样,这种利众的方式是非常个人且直接的。至于圆满证悟的佛则可借由一种形式上的显化过程利益众生?但并不直接示现出一个像你我这样具有形体的人身,这是相当不同的一点。

 

我的问题是关于功德的积聚,在我们中心,有一个对于累积功德感到不自在的人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他觉得做利益别人的事是想让自己获得好处,大家在想如何才能做到真正不自私的程度,我应该如何对他们说?

 

答:在修善业累积功德时,我们的目标是放在自利与利他之上。而若想能对他人有更大的帮助时,我们自己必须先强大起来。积聚功德的想法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问题。当我们依佛法所教,诚心做布施时,我们便能累积功德。而借此功德力,我们会变得更加壮大,更能利益他人,当我们在田地上种玉米或其他作物时,若能尽量好好种的话,便能多布施一点给别人。反之,便什么也无法给了。

 

要给别人东两之前,我们自己要先累积一些。了解到这一点后,我们再学习以佛法的方式,而非物质化的表面方式去做。世间法的方式是非常自私的,因为以世俗的观点来看,当我们给别人一些东两时,便期待会有回报。例如,对我们的拥护支持、人缘声望、或赞美奖赏等。对于名望和声名的贪恋会染污了布施的善行。以佛法的方式行布施时,在给人的同时我们要诚心祈求:“愿此物能成办利益,消除受者饥渴的痛苫,并由轮回中究竟解脱。”以此真诚发心,不期待任何回报,这样便会非常有益我们。我们并不求有什么功德,借此善行之力,我们便会自然累积功德。而此在将来也会增长我们度众的力量。

 

我的问题是与由于本身的根器、业力和福德而选择修小乘法的行者有关,我有一点不能了解的是,若这种证悟不是圆满的话,为何有人要选择追循小乘道?

 

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这中间有两个因素让人选择了小乘道,而行者受到影响是其中之一。世界上有一些地方住的都是小乘的行者,基于这种多数性,他们因而受到影响时做了这种选择。“解脱庄严宝”中洋细的说明了在选择不同的道乘时,影响对我们有多重要。其中它讲到了众生的五种种姓:断灭种姓、不定种姓、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和大乘种姓。对于这些不同种姓的众生来说,其个人的周遭环境强烈的影响了他的属性。

 

选择小乘道的第二个原因是,有些人对于空观见感到非常恐惧和不安。当他们心存畏惧时,便不会选择修习空观的法道,而选择了小乘道。

 

下面是有关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一个比喻说明(小乘就像一个断了两条腿,又没有车子的人准备要到某个地方去。但要有腿走到你想去的某个遥远目的地之前,你必须先去往院治疗。它要花上一段很长的间,而且一旦治疗后,你还要学习用拐杖走路等。因此你要等上很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回复正常。当你正常后,还只是在朝往目的地的路上行走,并还未到达目的地。这好比小乘道。

 

大乘就像一个腿没有受伤,正朝往目的地的路上行走的人。

 

而金刚乘则像一个不仅腿没有问题,而且还长了两支翅膀的人。但他们一定要真正长出翅膀才行,否则只是出于自己的幻想便想从高崖跳下的话,麻烦可就大了。因此,以上是一个有关这方面的例子。

 

这个问题与小乘的目标证罗汉果有关。对于小乘行者而言,他们是否认为成就罗汉即是最终目标?或是在经过一段长时间浸淫在喜悦的定境中后,证觉之光会从佛身上照射到罗汉(我想您是这么说的)?或者他们只是视罗汉的证果为最终的目标?

 

答:小乘行者,不管在整个小乘教义和其所接受教导的修行方式来说,都没有谈到有关开悟成觉的亊,他们所谈到的最终标即是证罗汉果,这也就是他们为的开悟。他们没有与证悟这方面有关的知和概念,小乘法中也没冇溶可提供他们这方面知识的大乘教法,而且对密乘更是根本瞧都瞧一眼,他们认密乘违背了佛教的观念。因此,基以上种种原因,最终的证果就仅止于罗汉而已。

 

小乘的见地就像我以前对世界的看法一样。我来西方之前在西藏时,我总认为西藏就是整个世界,除此外,没有其他世界了。西藏就是全世界!但当我发现原来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尤其是美国时,到那时我了解到西藏并不代表整个世界。因此,小乘行者所信仰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仁波切,您说佛与菩萨之间的差异在于菩萨可以示现人身以度化众生,而佛则不能。据我的了解也是这样。但我有点不解的是,在金刚乘中,例如,我们听到莲花生大士的故事,知道他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化身,而大宝fawang噶玛巴是不是也是佛?如果是的话,那么他怎能再回来?还有,不同的佛能化现什么不同的人?以及整个化身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我们修行是为了悟四身,而一旦我们证悟了色身后,怎能以佛的身份再回来度众?

 

答:菩萨可以示现在六道中之任何一道以便度化众生,一种利众的方式较为个人与直接,它与经由化现度众是不同的。讲到化现,正如莲师是释迦佛的化现一样,大宝fawang也是一尊佛的化观。而历史上的佛陀本身也是一个化现,他不完全是由佛自己的金身下来度众的,但这也依大乘和小乘之不同,而在看法上有所差异,在小乘中,小乘行者相信佛就像你我一样,是一个凡人。在即身圆满成道之后,才开始度众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一种直接的示现度众。化现则表示释迦牟记佛早已开悟成佛,而他之来世间只是种化现;他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才要从头开始修起。

 

“直接”和“化现”常令人感到迷惑,化现正如昨天我们所举的太阳和阳光的例子一样,当阳光照射到地上时,此光并非太阳本身,而是由它所散发出来的光,那不是一种直接的度化。然而菩萨直接的度化就像太阳本身来到地上一样,这其间是有这种的不同。一旦行者达到圆满证悟的境界时,便能化现为报身佛或化身佛;但自己的金身并不真的在里血,这便是化现或应化身。它就像太阳的光一样,而太阳本身则高挂天上。这是“直接”与“化现”之间的差别。我们可以再说明一遍,它们之间的差异是?菩萨还末完全证悟。虽然菩萨还未成就,何却实质上在做度众的事;而佛是已完全证悟的成就者,因此,他仅利用种种化现度化众生,但本身并不个别涉及在里面。这个主题相当难了解,用英文说明更是困难。

 

仁波切,我们曾谈到许多佛以及与他们有关的菩萨。是否我们有阿弥陀佛(圆满证悟的佛),就有观音菩萨(像一位活跃的首长)?观音是否多少像一位历史上的人或菩萨,是事实上通往阿弥陀证悟的管道,因此,观音便成为展现阿弥陀佛证悟的道路?

 

答:是的,就此方面来说,阿弥陀佛是一位圆满证悟的佛,或者说是一位成就的佛,而观音和金刚手菩萨则是十地菩萨。因此,用我们人的语言来说,你可以说观音和金刚手菩萨是来协助圆满阿弥陀佛的愿力的,但我们也不应太字面取义。由于他们都是十地菩萨,因此仍不断度化众生。而阿弥陀佛特别的宏愿和圆满证悟则式一种如如不动的定境,具非常大之利益。一旦弥陀佛的愿力和他度众的佛行停止时,便会溶入法界,在这时,观音菩萨也才会圆满证悟成觉。而在此同时,阿弥陀佛会由他的手掌化出无数的观音身再度利益众生。他们显现为观音,但事实上是阿弥陀佛的化现。这是化现度众,也是我所谓的经由化现来利益众生。

 

这个问题与您所谈到的大乘见地和慈悲的重要性有关,在别的开示中,您谈到了慈悲比我们通常所熟悉的还具多面性,它包括息、增、怀、诛四种层面,以我们—般人的想法,和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当我们想到某个人很慈悲时,我们马上会想到他们的和蔼可亲、完全付出等的特质,我不知要如何看待这四种层面的慈悲,因我想它们很容易被误解,我在想聪巴仁波切的用词“愚慈”--滚过去让人咒骂你,然后拼命忍受一些若,你知道慈悲的整个涵意,便知道该如何做的事,而仍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很慈悲,因此我想要知道一个人要如何培养出这种能力和自信,才能更完整的开展出慈悲,同时正确而适当的表达它?

 

答:首先,纵然你有慈悲心,也不可能依此四种事而行--不是完全不可能,我不要大家误解。但除非你已具有某种神通力,否则我们仍必须学着用任何自己可以做到的方式去关爱别人,尽可能清楚而正确的对别人慈悲,而不必太过份在意是否应用这四种亊业行事。

 

基本上,我较喜欢大家依所开示过的东西来提问题。我们计划将来要把“甚深内义”的稿子整理好,编印成讲义。因此,提出的问题若与本教法有关的话,将对读者产牛较大的启发作用,否则将各种不同的观念带进来的话,就会把读者弄迷糊了。所以,我现在暂时不特别针对这四种事业做解说。

 

仁波切今天谈到在菩萨的三十七道品中,声闻与菩萨乘均有相同的名称?在以前的开示中,仁波切提到五道也是一样。但若谈到菩萨的十地,不知声闻乘是否也一样有十地?

 

答:是的,菩萨乘的三十七道品和五道的名称与声闻乘的是一模一样的。但佛陀说得很清楚,仅管名称看起来相同,但其意义却差异极大。佛陀将其差异比喻为海洋中无尽的海水和脚印底下的水,虽然两乘在三十七道品和五道中都有同样的名称,但声闻乘并没有十地,因为十地是由利他而来,尤其是修习十圆满,声闻乘不修利他行,也就是十圆满,所以也就没有十地,小乘有八地,但名称不一样;这些名称和说明完全不一样,大家不要给搞迷糊了。

 

一位圆满证悟的佛可以随处在任何一道做无量的化现,在此种情况下,为何菩萨不选择早日证悟成佛,以便也可以做无量化现,而却情愿选择个别的示现度众?

 

答:因为他们有强烈的执着。认真讲起来,并非个人的执着,而是极大的执要利益众生。当他们上了菩萨初地或二地以后,对度众的工作感到非常喜悦,志气昂然,不愿等到证悟成佛时再做无量应化。由于这种全心全意的投入,以及志气的高昂和渴望度众,因此他们便选择那样的方式示现。

 

我有点不大懂三大阿僧祗劫与三十七大阿僧祗劫之间的分别在哪里?“无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注“阿憎祗”为多到无法数之意,阿僧祗劫便代表无数劫)

 

答:它的无数之意,在藏文是“章昧DRANGMK”。“章”意为“数”,而“昧”则是“无”。因此整句为无法数的意思。但事实上它是一个数目的名称,就像我们说“兆”一样,只是这个数目不是兆,它有六十个零。六十个零相等于一个无数。

 

这是一个名词上的问题。如果阿罗汉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那么它与寂静涅槃有何关系?涅槃是否即是阿罗汉的境界?

 

答:阿罗汉是梵音,藏文叫“礼穹巴DRACHOMPA”。“札”意为“敌人”,而“穹巴”则是“降服”。因此,它指已降服敌人者。在此的敌人指的是我们的烦恼,也就是说罗汉已平息或降伏了一切烦恼。在烦恼消失后,他们心中不再有挣扎冲突而脱离轮回的痛苦。这与梵文名称的涅槃有关,它意为出离痛苦。在藏文中,涅槃是“娘恩雷碟巴NYANCENLEDEPA”“娘恩”意为“痛苦”,“雷”是“由”,碟巴”则是出离。因此,整句译为“出离痛苦”。此也有已完全脱离轮回痛苦的意思,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止息降伏了烦疯。

 

这是另外一个与阿罗汉果位有关的问题,阿罗汉是否在定中越久,便越能证得较深的觉观力?答案若否的话,则此佛光由何处而来?

 

答:在证得罗汉果位后,他们便住于甚深禅定中,智慧和知识不再增长或开展。阿罗汉境界实在很难用言语表达,因为它也不象是处于睡梦中;它几乎是像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但这也不完全正确。可以说他们进入的是一个对一切全然无所感觉的境界,整个无量劫飞逝而过,但他们一点也没有觉察到。然后到了最后,遍知的佛知道因缘已成熟,必须唤起这位阿罗汉,于是放光激起他们,告之他们自己所在之境并非最终究竟的,在他们之上,还有更高一层的证悟。佛由身上放光照射他们,传达此一讯息。

 

这听起来也许带有一点技术性的味道,但对我却不是一个有关三或三十七大阿僧祗劫的问题。我以为菩萨戒是永远的,并没有时间上的极限,再长的时间也是一样。我的了解是否有误?

 

答:当你受菩萨戒时,戒期是由你受戒的那一刻起算,直到获得圆满证悟为止。你要从那一刻开始守菩萨戒直到证悟成佛。但一旦你开悟成就,便不再需要它,因为你已经淸净一切,开展出一切证悟的功德,也具有一切度众的力量。因此,一旦成佛后,利众事业会再继续,但不必再持任何戒律。戒律,也就是誓愿,与我们要上楼的阶梯相似。我们若想要上楼便一定要借助楼梯,但一旦上了楼,我们便不再需要梯子了。在此的梯子就是菩萨戒。

 

啊!我是有点搞迷糊了,因为我以为菩萨成是要持到等一切众生都成就了才算圆满,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不懂怎么可能有未来诸佛,因为那表示佛违戒停留在菩萨阶段,直到一切众生都成佛为止。而那表示每一个人都要全部同时成就才可以,您懂我的意思吗?我以为受菩萨戒是一切众生若不成佛,便誓不证觉成就。而这样的话,在每一位众生都成佛之前,便不可能再有其他的佛出现了。

 

答:对,我想这一定是某个糟糕的翻译翻错的。戒律上真正是这样说的:我发愿从现在开始到成佛开悟为止,谨守菩萨戒,而我发愿成佛的目的仍在于空尽轮回。因此,我们不是持戒直至轮回空尽,而是直至开悟成佛。但成佛之后仍要不断利众,直至我们空尽轮回。此誓愿自他两利,因为一切戒律都立基于督导自己行正确事,而不行不当亊之上。囚此,我们需要它常来提醒我们,直到圆满证悟。一旦我们圆满证悟后,便会自然离于恶行,不再需要戒律来督导自己不做不当或有害他人之事。如此纵然没有特别持戒,也能继续做利众之事了。

 

这个解释十分干净利落。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责怪这位译者的迷惑。菩萨延迟开悟成佛的机缘直到一切众生都成佛的想法在书上都有写,而且在西方很通行,让好多人迷惑了很久。我很高兴仁波切把一切都澄清了。

仁波切,这是回到缘觉乘的观念以及缘觉乘的了悟。缘觉乘的了悟与空性的了悟有何不同?我想您说他们所成就的是烦恼的止息,这指同一样东西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差异性在哪?

 

答:声闻和缘觉乘对空性是有某种程度的了悟,但这种了悟不像大乘对空性的了悟那么广大圆满。这是因为声闻和缘觉道仅了悟到人无我,但还未进入法无我的层次。而大乘则已认知了人法两空,这是一种较为深奥和殊胜的了悟。佛陀举了一个例子说明声闻缘觉行者所了悟的空性,就像由针孔望过去所看到的天空,而大乘行者所了悟的便象是看到了整个广大无边的天空一样。因此,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了悟空性;他们确实有,但很有限,因为他们对空性的了解仅局限在人无我之上。

 

这个问题与自证自悟有关。缘觉佛是否即是自证自悟者?假若他们有一点人无我的了悟,为何还存在着极大的我慢?

 

答:那是因为他们尚未了悟诸法空性(法无我)的原因,他们存在着我慢,但倒并非由个人观点来说的,而是他们认为自己的法道最好,他们的缘觉法最高,他们认为自己的缘觉道是最上乘的。自己的智慧最高,可以自己找出一条路走,根本不需依止特别的老师,这就是他们的我慢心态。一方面这也是他们烦习气的余气使然。他们已经消除了烦恼,但习气本身却仍未消尽。

 

以下是-个关于习气和烦恼的例子。倘若有一团火在燃烧,我们可以说那就是烦恼,然后我们想法子把火熄灭。当火焰消失时,便代表我们把烦恼止息了,但还有木炭的余烬留下来。木炭的令烬就是缘觉行者还未断除的习气,而它就是从以前继续留存下来的我慢习气。

 

每个人的问题都令人感到印象深刻,我要感谢诸位有极大的耐心,从头到尾没有间断的聆听开示。我也要求所有学子未来都要以这些教法为基础,努力学习,教法上若有疑问,请即刻提出,因为你所发问的问题可能会对现场这里,以及未来可能听到录音带,或念到笔记的学子产生极大的帮助。我们也要记住在心,诸位有很多是从很远的地方,暂时丢下家庭、朋友和工作前来的,我们一定要让诸位在这里的停留真正获益,所以诸位一定要努力学习,同时了解所教的东西,为了消除诸位自己的迷惑和误解,也为了将来能帮助别人同样的问题,因此,依我们的开示所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我希望诸位会继续做下去。

 


藏传佛教:61 密圣道之基础 ▏62 问答录(11) ▏63 声闻乘(小乘) ▏64 缘觉乘(小乘)《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9 智慧的本质 ▏60 智慧与圣观《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7、善巧与智慧不二 ▏58、问答录(十)《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4 外在现象与我们的关系 55 我执乃分别之根本 56 问答录(九)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51 醒境 ▍52结语与回向 ▍53 问答录(八)《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6 意识的四境  ▍47 睡境  ▍48 梦境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3 皈依的重要性  ▍44 脉轮与圣地的关系 ▍45 问答录 (7)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1 明点 ▏42 自身即本尊坛城《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9 修持宝瓶气的功德利益 ▏40 问答录(6)《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7 七支坐法(庄严狮座) ▏38 宝瓶气《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5 气的禅修 ▏36 问答录(5)《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2 肉身的坏灭 ▏33 气的功能与其得失利益 ▏34 藏药与气脉理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1 气与元素的关系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30 问答录(4)《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7 右脉之支脉|28 五隐脉|29 五气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5 三十七脉 前言 26 左脉之支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4 问答录(3)《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22 脉轮即本尊坛城  23 左右二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3-21 脉轮等《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2 问答录(2)《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0 五支分气 11 五蕴与五大的本质《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7 肉身的形成 8 气脉与气的形成 9 五根本气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问答录(1)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4 我执与烦恼 5 阿赖耶识与阿赖耶智 《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1 菩提心与佛性  2 空性  3 自心本性《甚深内义》


藏传佛教:前言  中译者序《甚深内义》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敦珠仁波切对大圆满禅修的私人指导


修持大圆满心髓彻却、脱噶之体验(附:根造上师简传)


“在一个寂静的地方,放下一切来禅修,长期苦修,才会证悟”  ——明色堪布殊胜教诫开示录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1:藏地最早的教派--宁玛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2:萨迦派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3:玛尔巴尊者和密勒日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4:噶举派的形成|“红帽系”huo•佛•系统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5: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尊者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6:宗喀巴师徒三尊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7:活佛转世制度


藏传佛教知识简介8:藏传佛教的论著 ▎经论的修习


关于密宗道教来源的讨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