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传佛教:54 外在现象与我们的关系 55 我执乃分别之根本 56 问答录(九) 《甚深内义》

四臂观音 唐卡



藏传佛教:54 外在现象与我们的关系 55 我执乃分别之根本 56 问答录(九) 《甚深内义》

 

编者按:西藏诸实修系统,宁玛巴和噶举巴以实修见长,噶举更因密勒日巴尊者和大手印闻名。《甚深内义》实际讲授者为堪布卡塔仁波切。转载此文,谨供参考,慎勿据此实修。


54 外在现象与我们的关系

 

一九八九年六月三十日

 

前言

 

首先,我要欢迎大家。诸位发心挪出时间,尽力前来参加这十天的教法和研习,让我倍受鼓舞。谢谢大家!虽然“甚深内义”有许多章节,但到目前为止,我仅着重在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悟大手印的重点上。

 

外在现象与我们的关系

 

今天我要谈外在现象世界的究竟本质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所看到、所遇到的一切有形物体完全与五种外在元素有关,而此五种外在元素也与我们身体里面的五种元素相溶。我们现在要来讲这些外在与内在元素之间的关系。

 

基本上,一切外在元素与我们内在的本质有极大的关系。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它们是一体的。因为一切我们所感受到的客体都是来自自心的觉受,而由客体与心的关系,我们才有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要有这种觉受,客体(现象诸法)与主休(心)必须同时存在,所以心与客体是合一无分的,也就是外在与内在的元素,在根本上是没有分别的。然而我们由于贪、嗔,痴等的烦恼,以致造成心的惑迷而起分别,之后再以此种二元分别之见行事。

 

在密续中,我们常讲到内外与主客究竟无别,例如上乐金刚的教法如此写着:“上、下以及地的表而有本尊的三个坛城。”当我们能真正以清净的心对待任何表相的东西时,便能摆脱凡夫主见,而视一切为化身佛的坛城,实证此种见地后,我们便不再需要舍弃任何觉受;我们所要做的仅是转化自身凡夫惑迷的觉受方式,成为清净正确的模式而已。若我们能正确清净的去感受到一切时,便会了知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确实是报身佛的显现。

 

当我们以凡夫之心听到声音,例如,说话的子元音时,它便只是声音而已。若我们不去分别标示它是否好听,便能认知每一种声音本身就是报身佛的坛城。

 

就像身的究竟层次是化身、语是报身一样,而意的究竟本质便是法身。由于心和现象诸法之间的关系,我们才会感受到快乐和痛苦、喜说和不幸。若无客体存在,心是没有觉受的;而没有客体,我们也无法认知心。当我们证入诸法的空性,也就是了知一切事物虽然表面可视,但却无一实存的体性时,我们的觉受便会变得非常淸明。此种遍及一切诸法的空性便是所谓的法身。当我们的心生起这样的觉观时,心和客体便会同吋清净而证悟法身坛城。

 

“甚深内义”教法最究竟的目的就是要开启我们法、报、化三身的坛城。虽说这就是它的目标,但由于我们的无明和长期累积的习气,以致以我们目前的觉受方式,我们常认为这个广大的世界完全与我们是分开的两样东西;我们的心一直在起分别,而且也已十分惯于如此做。由于二元分别之见,我们一直有一种世界乃于我们自身之外的感觉,导致无明惑迷更为强大,更难证入三身坛城。因此,此教法即是要慢慢消除我们的惑迷,解开我们的惑迷,如此我们才得以见到诸法实相,也就是它的真面目。这些都包括在“甚深内义”中的第八品。

 

55 我执乃分别之根本

 

分别心的根本在于我执,认为真有一个“我”存在。若按照理论检视我们所执以为“我”的是什么时,我们便会了解我们所执的是自己的身、口、意(当我们了悟自身与此世界无二分别时,却又说一个具有身口意的自我与此世界是分开的两样东西是不合逻辑的。我们的身与一切具有表相的物体本无不同,我们的语与一切各种声音也无差异,而我们的意更依于客体而产生觉受,其间并无确切的界线。当我们了解到自身与周遭的一切合一无别时,我执的想法便会减少。它不会完全根除,但会减弱。我们有一种与一切众生平等无差的感觉,而我们以为现象诸法真实存在的想法也会跟着减弱。这种明性可让我们与世界保持更大的平衡与和谐。

 

我们要如何才能消除二元分别的惑迷,证入究竟清净的身口意?在密乘的修行中,我们有观想本尊,持咒,然后住于定中的修行方法可循。这三个次第主要是针对了悟我们自身之身口意的究竟本质而行的。直至目前,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仍以凡夫之眼相待,但在观想本尊时,我们便能培养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为本尊身的习惯,如此做,我们才能破除凡俗之见,认知此身的无上本质。

 

同理,由于现阶段我们仍处执着状态,因此一切声音都可能造成我们情绪上的反应。举例而言,听到赞美的声音会让我们觉得高兴,而听到批评的话则会使我们生怒。由于我们仍执着在好坏的分别之上,因此声音便有办法引起我们情绪上的起伏。但我们应该了解每一种声音,不管赞美或批评的,都不具实性;不论赞美或批评,说话的声音都只是一些子元音的组合罢了。我们可以借由破除对声音的好坏执着,而了悟一切众生的神圣性,所以我们便以持咒做为修行。

 

最后,讲到心本身。心中情绪的起伏,快乐和痛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外境的觉受,以及对事物的看法。若想净化它,我们必须修禅定,了知一切我们所觉受的客体,以及觉受者本身是离于有无,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以此我们便能住于一种完全无念的定境中,断除所有习气和我执,甚至包括认定事物为“既非有,亦非无”的念头。

 

这个修行的主要目的,是要了悟最究竟的真理,也就是法身。但很遗憾的是,我们并无法马上就能直接了悟到它。要了悟法身,我们必须按照次第,一步一步而修。佛陀本身教导这个法门时说:“若不由一般,也就是相对层次做起的话,要获得究竟的了悟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要认为由普通层次做起便是低贬自己,我们应该将它视为法道上的一部分,以便将来可以获得最高的证悟。

 

推向获得最高成就的方法包括断除我执。消除对自我以及念头的执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密乘最殊胜的方法,尤其在本尊的观想方面可获得三种助益。初学者或许还未具足了悟空性的能力,但观想本尊会有帮助。当我们清晰而正确的观想本尊时,包括本尊的坐姿、严饰、手印等,便能在当时净除一切妄念。因此,至少在我们全心无误专注在本尊的观想上那一刻,我们的心完全是淸净,无有任何妄念的。

 

第二点,当我们保持这种清晰的观想时,不仅当时没有妄念产生,同时我们也能培养出一种完全的专注。不过我要强调一下,这种专注还是仅止于在非常普通、非常世俗层面的定境。

 

第三,在密乘的观想修行中,上师教导我们要观想整个世界是某一位本尊的净土,而我们所住的房子则是本尊的宫殿等。如果可能,上师会更进一步要求我们观想一切众生都是本尊;或者不行的话,至少也要观想在我们屋内,或大楼内的每一个人都是本尊。在此修行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让自已对所谓的“圣观”渐行感到熟悉习掼。圣观的生起可助我们进入下—个阶段,也就是住于任运无整的定境中。

 

倘若我们能证得众生和诸法的圣观,那么住于任运无整的定中便可让我们神通自在的化现各种不同的人和物,以利益度化众生。若能证入圣观,或者打好它的基础,才有可能具足这种能力和机缘。

 

修习本尊法的观想主要是要断除我们的执着,而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有如此多本尊的道理。每一位本尊都具不同的颜色、姿势和其他种种特征,同时围绕在其身边眷属的数目也不尽一样。我们可能会想不通为什么有这么多不间颜色的本尊,为什么他们眷属的数目也不一样。若说本尊观想只是要断除我们的执着,那么为何本尊不全都一样更好?就因我们有许多各种不同的妄念和我执,所以才会有许多各种不同的本尊以为对治。不论妄念是多或少,它的根源都来自于阿赖耶识;广大无边不可数的习气都由阿赖耶识中涌出。

 

去年我们谈到了在每个人身体里面各种不同的气脉和微细组织,这些气脉本身都由中脉所出。我们也谈到在身体里组织运作的各种不同的气,而其根本都来自命气。我们也谈到了明点。这些明点的根源来自于所谓的来去自如、无所依缘、任运无作的明点。不论我们内在的组织有多少层面,例如,气、脉、念头、心识和明点等,但它总归只有一个根源。因此我们若能好好有效的专修一本尊法,例如,上乐金刚,那么便能了解此本尊已涵盖一切。想要证得究竟之果,其实并不需要修太多的本尊法。但像我们这种凡人,我们的凡夫心态并不太容易得到满足。因此为了顺应众生,不论众生有什么样的妄念执着,每一种均有一位本尊可资修持,以为对治。

 

做为断除我们分别执着的良方(二元指的是主客对立与自他之别),我们必须观修双身之本尊法。双运象征法身与报、化二身之结合为一(化身有时又称“色身”)。另外,双运亦象征善巧方法与俱生智慧之合一;而本尊的颜色,例如,白和红则象征胜义和世俗,也就是究竟和相对真理的合一。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可以断除分别执着的修行法门,那就是上乐金刚的双身修法。它只修上乐与其佛母,没有任何其他眷属或本尊围绕。这足一个针对断除二元分别而修的特别例子。

 

正如我以前曾开示过的,所有一切本尊的修行都是要断除我们的执着。为了断除分别对待的执着,所以我们谈到了本尊双运的法门,但它还涵括了其他的意义,例如,善巧与智慧,相对与究竟之合一无别。

 

同样我们也常执着于一个“三”的概念,我们由一而产生二和三。为了破除对“三一的想法和执着,所以我们要修行金刚之身,语、意。此外,明点也有三种,白明点、红明点,以及任运无作、无所依缘的明点,另外,我们也常有地下、地面、地上的想法。因此就像这样,我们常依附于一个“三”'的概念,而能助我们消除这种执着的,便是针对它修行某个特别本尊法的观想。我举其中一个例子,那就是三族姓尊(或三族姓怙主)。在此法中,我们要观想三位本尊--观音、文殊和金刚手(显教名大势至)等菩萨。当然,我只是举众多例子中的一个,请不要误以为它就是唯一的一种对治法门。同理,对于外在现象,我们也认为一切事物真有四种的归类,例如四大--地、水、火、风等。我们所引用的对治之道就是四喜,我记得在去年的开示中曾讲到。

 

对于对治这四种执着的法门也跟所谓的“四法印”有关。四法印是依经教(显教)与密续而传的。经教的四法印包括佛陀所教的①一切依缘合和而存在的东西皆属无常(诸法无常)②一切未悟前的体验觉受,由于带着烦垴业,故皆属痛苦(诸行是苦)③一切现象诸法本身为空(诸法无我)④涅槃是寂静祥和的(涅槃寂静)。这是所谓显教的四法印:至于密续的四法印乃立基于内证之上,我们还未谈过,因此我只能先提到它有这两种类别。借由此种法门,我们可以证到佛果,也就是法、报、化三身,以及三身合一之法界体性身等四身的了悟。另外一种消除这四种执着的法门就是四位坛城佛母的本尊修法,此法中没有任何其它眷属。

 

同理,我们也可以破除对“五”的概念和执着,消除由此执着所产生的一切惑迷和心性上的障碍。有许多修行的法门可以教导我们道次第和证果,以了悟全然无执的究竟本质。例如,断除对于“五”的凡俗概念所获得的证果便是五智。也就是我们对于一切若能不执“五”,便能证得五智。举例来说,我们要了解障碍我们无法证得五智的无明惑迷,便是我们自身对于五蕴的执着,使得五蕴的清净本质无法展现。因比,为了净除五蕴的不净面,我们必须修与五脉轮和五气有关的法门,如此才能消除五的烦恼层面。此外,特别针对消除此种执着的法门,我们还有所谓的“金刚瑜珈母五本尊”,或是“上乐金刚五本尊”的修法。在这个特别的法中有五位本尊,可助我们证得五智,而非助长五烦恼。

 

说到对“六”的执着,例如对六大元素的概念。六大包括四大以外,再加上空大和心识(智慧)。此外,我们也有六识和六轮,而六轮即是除了额、喉、心、脐、密等轮外,再加上顶上之轮(称为顶髻,我们可在佛像上看到)。六亦与六道有密切的关系。有一个可以断除对“六”这个观念的法门称为“阔儿洛纠儿助KOKLO JOR DRUK”,也就是六脉轮的合修法。“阔儿洛”意为“轮”,“纠儿”是合一或应用,而“住”则代表六。此法本身亦有六位本尊。

 

同理,对“七”这个数目的执着,举例来说,我们有七识。也就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感官意识和心识合为六识后,再加上烦恼识。与此相关的对治修法称为“意给敦培基儿阔儿[YIGEDLNPAYKYILKHOR,意为“七字坛城”。“意给”为“字”,“敦培”是七”,而”基儿阔儿”则是“坛城”。此法是上乐金刚的七字坛城。

 

再来我们谈到对“八"这个数字的执着。举例来说,它与我们内在的八识有关,也就是前面我们所说的七识外,再加上阿赖耶识。这里对治的法门称为“上乐金刚八众集坛城”,也就足中央主尊上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双运,旁边围绕着六位空行母。六空行加上上乐本身和金刚亥母即共有八位本尊,而这也是一个特为断除对“八”之依执所传下的法门。

 

同样的,我们对“九”的依执可借我们内在的心轮来做说明。它分八瓣,加上代表一切根本之中脉,凑成总数为九的数目,基于此点,要断除这种执养的本尊法称为“喜金刚九本尊坛城”。

 

我们对“十”的依执可借由我们身体里的五主脉和支脉,总数为十的东西,以及十气来做例子,另外,依菩萨传承,共有十地;依修行的证果,可获十力。我们还有十识,也就是除了我们前面说过的八识外,再加上客休(或现象界)和觉受主体,总数为十。为了断除对此种概念的依执,我们有一个法称为“清净十本尊坛城”,藏文称为“扬达拉丘基儿阔儿YANG DAK LHA CHU KYIL KH0R”。“扬达,意为淸净,或完全清净,“拉”是本尊,“丘”是十,而“基儿阔儿”则指曼达坛城。

 

我们常依附于毎样东两。在“十”之后,我们就上了“百”。为了断除对“百”的依执,我们有慈祥和愤怒本尊的法。

 

同理,为了断除对“千”的概念和依执,我们有贤劫千佛坛城以及千手千眼观音的法门。

 

由于我们的念头缤纷,延绵不尽,因此才有无数本尊法可供修习对治。在每位本尊的坛城上,本尊的数目是根据我们的依执而来的。有时本尊看似具有许多头和许多手等,然而这也仅代表我们一种心影的投射和执着罢了,它如我们之前所曾讲过的,全然不具一丝真实的体性。由于我们的依执并非本来具体实有,因此本尊的头和手也不真实存在,我们的执着仅是一种心影而已,而为了对治这些,我们才有不同的本尊法、不同的数目、不同身相的显现。

 

在密乘的本尊法中,我们有称为“生起”和“圆满”的观修次第。在作意观出本尊的生起次第上,其最中要的目的即在于清除我们心性上的不净执尝,例如,我们对各种数目的依附等。我们借者改变不净的执着,而转化成为本尊的清净本质。然后在圆满次第的观修中,我们再将心住于无念的定境。在此阶段,我们的心没有主客二元的分别,而二次第的合修更可克服消除我们心性上的障碍。

 

一九九O年六月三十日下午

 

56 问答录(九)  

 

是否可请仁波切再详加说明,为何习惯于胜观后,它可助我们的心住于自然无作中?

 

答:由于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胜观能力和了解不足,以致产生了种种的净与不净、好与坏、决乐与痛苦的分别习气,透过这种分别习气的翻搅,产生了许多烦恼妄念。而此烦又受到分别习气飞的干扰,导致永远无法消除好坏、苦乐的念头。在圣观中,我们要将这些感觉平等视之。平等的观念在此意指培养出一种视一切众生为本尊或佛的力量。无论众生是大或小,由干佛身并无好坏、美丑之别,因此,众生之身也都是佛身。

 

当我们培养出圣观的能力时,便会了解到一切言语和声音都是佛语法音,就像咒音一样。因此,无论它是一种批评或赞美,佛语都不具好坏之面。如此我们便能对一切声音和言语平等视之,而不住于或执于好坏的想法。然后我们也要了解一切我们所生起的念头都是佛意,也就是法界。以此方式,我们学习不住好坏、净垢之相与念。而观一切众生身口意为佛之清净身口意的圣观,便能消除我们对好坏、净垢的分别执着。

 

一旦我们证入了一切事物的淸净本质,不着好坏相后,便能住于自然无作之境中。自然无作之境代表不起任何念头,然也指既不执好,亦无执坏,全然不起任何妄念的境界。一旦我们培养出圣观,能平等对待自已的感觉,不再与一切凡俗的表相事物起争执,也就是舍弃给自己找来许多麻烦的好坏分别观念后,一切便会变得自然毫无造作。而在那时当我们要将心住于无念之境时,便会感到十分自然而毫不费力了。

 

今早当仁波切一路谈到烦恼妄念和所依执的教目时,我对它前后的关系有些不解。仁波切说它们都是由于我执而起的,这是补犷第一个。然后由此再产生二元对立的观念,当我们到了“三”时,我不知道“三”的概念指的是什么?然后当数目继续再往上数时,我不太了解它指的是我们对数目本身,亦或是对事物上数目的依执?

 

答:是的,我执是初步。然后在把自我当为真实存在的想法上,我们的心开始投影,并且相信外在的一切事物亦存在。自他(它)是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我们觉得亲近或喜爱的,便当为是自己的人;而觉得讨厌或想消灭的,便把它归类为他人。此外还有属中间色彩的情况,也就是无爱亦无恨,一点也没概念的,这算是一种无明。

 

那么关于数目方面的呢?

 

我现在在此所谈的各种不同的修法,最主要的是要消灭或断除我们所有的依执。我们的开示并不是说对“四”或对“三”的执着不好,所以我们要舍弃。教法所要阐明的是我们所执着的是什么,以及渐次克服它的方法。我们不能仅是一味否定,而反应该以一种平和且实际的态度来面对它。比如我们可以用佛法和世间法来看待对“四”的执着。从佛法的观点来讲,甚至把佛的四身当成真实而具体存在的想法,都是一种我们要断除的执着。此外,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由“四”所组成的东西可以谈,例如从世间法来说,四方、我们身体或东西的四面(前、后、左、右)等的想法都是一种依执。为了断除这种依执,我们有一个称为四空行的修法。它在许多不同种类的空行母当中,与其中的一种有关。

 

我想你一定还未真正抓住或领会到禅修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消除我们的念头。在此我指的是正面的善念,因为事实上,我们必须完全离于任何概念或念头才对。位一初学者讲解无念的禅修是相当不切实际的事,因为其中存在有一些次第。首先,我们必须将心由负面的念头转至正面的善念,然后再由此进入无念,亦即无分别之概念。不论我们依执着“好”或“坏”的想法,这些都是一种概念。念头由所知的客体产生。任何所知的客体都会造成许多念头的生起,而这些念头便是一种概念。因此,我们首先要观视一切诸法的神圣性,再由此消除概念。

 

这与观想关系密切。首先,我们作意观出本尊,有着本尊的身形外相和颜色。接着在观想结束时,有一个化空溶入的阶段。若我们对此阶段熟悉的话,便会知道本尊的心中都有一个种子字。我们观想由旁绕的眷属化光溶入本尊,接着本尊溶入种子字,种子字再慢慢化光消失。例如,种子字是“吽”的话,那么它由下面慢慢往上化光,一直到“吽”字上面称为“那达"的小圈圈,然后再完全化光消失。这是一个完全无念的状态,也就是我们修行的步骤:肖先由负而转为正面,然后再由正面进入人空性之中。

 

我们要如何实修这些法门呢?对我而言,如果只有两种执着的话,会是件很有趣的事,但我其实在心里想的是更大的一亿种执着。对于只具有三种或五种执着业力的人来说,他们便可以利用这些法门来实修,而证到法界光明,然而对于本身有,例如,五万种执着的人来说,也会有一种对治五万种执着的法门供其修行,而获得与仅具两种执着的人同等的证悟吗?

 

答:他其实只需要一位本尊就可以了。由于本身的能力,因此他知道如何去找到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如我们今早所说的,不论我们是依执于“二”或“十万”,它都必须要由“一”开始。若对“一”不生依执,我们便不可能产生一以上的执着,因此其根本乃在于对“一”的依执。同理,在许多气能中,其最根本,也最基本的是命气;而在许多气脉中,它的根本即在于中脉。上根器者知道如何直接正中靶心。了解这点后,我们知道针对某一个特别的本尊法便已足够让我们断除所有的分别和执着。至于缺乏直入问题核心的人来说,他会不断制造念头和想法。基于这种对念头的执着,我们可以教导他许多各种不同的法门以为对治。所以金刚乘便称为善巧之道。当—个人在修习,譬如千尊本尊法时,并不代表这个人的根器很高,因为也许他的执着才是最强的。不仅他的执着最强,而且也最无法从执着的根本斩断而受到痛苦的。

 

在此我们对执着的看法,就像一棵伸展着成千上百枝干和叶子的大树一样。我们对这棵树一点也不满意,想把树枝剪掉。若我们一枝一枝剪的话,势必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全部剪完。但若我们能从根部将它毁掉的话,那么不管树木有多大,它就会全部自然死亡了。同理,每个人都必须依其根器,选择法门而修。究竟上来说,任何一种法都能断除一切执着的根源;但在相对上以更实际的方面来说,则一切法门都是佛依众生各种不同的执着而宣说的。

 

但除此外,也有可能行者与某个本尊法有因缘,因为在过去生他曾修持过,所以在今生便觉得特别有缘,当在接触到这位本尊时,感到很亲近,有一种温馨的感觉。这就是一种因缘业力,行者必须继续修,连系过去的因缘。

 

仁波切,说到您所开示的这些执着,似乎当我们想到有相的东西时,所指的就是一切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形物体。但在感觉我们身体的坚实性时,它似乎也产生很大的触感。您是否能由触觉的观点来说明我们身体真实存在的感觉?

 

答:触觉或身体上的感觉实际上是来自于心,而非身体。当我们触摸到坚硬或柔软的物体时,便由此产生硬或柔软的感觉,并再一步生起喜欢柔软、讨厌坚硬的烦恼情绪。因此我们还是在制造烦恼。由于触摸的是来自于心的反射,因此若我们能学习直观自己的感觉,并了解到心并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体性时,触觉本身自然便会消失。跟着触觉的消失,我们了悟到心并非实存。而在此时,我们便有可能证悟到心的究竟本质了。

 

可否请您解释“印”这个字?您曾提到空性的四法印,我不太了解它的意思。

 

答:“印”在藏文中念“恰嘉CHHAKCYA”。“恰”是在由梵文翻到藏文时加上去的,使整句读起来显得更为恭敬、尊敬。所以“恰”意指任何受到尊敬或应受到尊敬的东西,除此外,它没有其他特别的意义。“嘉”的意思是广大周遍。“嘉”也是真正由梵文的“印”直译过来的。我们可能认为“印”是在修法时所做的手势,但严格来讲,那应该称为手印,意为由手所传达的某种广大周遍的东西。“印”也好象是国王或统治者所盖在文件上的玉玺厂因此它同时又代表了某种重大的意义。“恰嘉”常与其他的字,例如“千波CHKNPO”合用,意为“大印”(注:中文已惯译为"大手印”),代表法界的广大和周遍。而它之所以被称为“广大和周遍”是因为法界的本质乃遍及一切现象诸法——不论其净垢美丑。此种广大无边、遍满一切有相或无相之物的法界本质可由“嘉”,也就是“印”来表达。

 

今早仁波切提到当一个人的心住于甚深定中时,便可做种种化现,利益度化众生。利益众生定一种概念,而化现则代表显化为有形之体。但当一个人的心安住时,是否代表他并没有任何心念的存在?这点也许要请仁波切再加多说明。

 

答: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将心住于无念之境并非像把某样东西置于桌上不动一样。你是真的把心住于无念的状态中,一点没有好坏善恶的念头或概念生起,这是没错。不过在你住于无念之前,你要观想本尊。而且更在这之前,你发了菩提心,誓愿利益他人。因此在你修法的一开始便已发起利他心,然后再观本尊。最后则以本尊的化光溶入做为结行,接着再将心住于无念状中。

 

这是整个真正无念之境的利益功德。虽然你不具任何好坏、取舍(例如,要或不要做什么)的概念,但在修法一开始培养菩提心的结果,加上在本尊观想的基础上,将使得你能自然无作的化现各种人身,以利益度化众生。虽然你化现许多不同的身形来帮助众生,但你本身并不具有要或不要化现、该或不该在哪里化现的想法。这种念头并不存在。

 

大家一定很难理解这种想法,但这里有个例子,也许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当云在天空形成,然后变成雨下到地上时,它对大地、植物和人都有极大的助益。但它本身并没有要或不要利益他人的想法,它就是自自然然的发生。同理,当太阳遍照大地时、它的温暖也对一切生物产生助益,但太阳本身并没有要特别照射某个角落,或要帮助什么生物的想法,我们现在所谈到的功德力量就是当我们住于无念之境中所产生的。

 

似乎您所描述的是在讲诸佛事业的神圣性,无有起心动念,但却能做种种化现,随机度化,我不知那样算不算一个问题。另外有一件我想要问的事情是,以前嘉察仁波切曾做过一次开示,其中有一句话翻译过来时,是说诸佛无念(观念、概念)。这是否意指他们没有像我们一般人的凡俗念头,或者它指的是某种超越了悟法、报、化三身的东西?以前您曾说过当我们获得这种了悟时,我们不必放弃任何念头或概念,是否在圆满证悟时也超越那种情况?

 

答:首先,我要说明本尊的观想可以让我们获得三种层次或阶段的利益。第一种利益是可以将我们不净的烦恼习气转为清净的想法或观念,而同时在心性上培养出与止修相关的轻安、沉稳。第二种观想的利益是,在把我们的不净观转化为净观后,接着有一个化光溶入的阶段。此时我们可以学习将心住于无念之中,或依字面解释为“无客体”的状态中,藏文称为“密昧MIKME”。第三,若我们能按照证觉的修行次第,依次圆满法道,登上菩萨地后,借由观修本尊所累积的福德智慧,便可让我们任运无念的做各种示现,度化利益众生。

 

现在回到你的问题(没错,佛并没有像我们凡夫众生所具有的这种觉受和概念,但若没有觉受和概念,那么他又如何来度化众生?是什么让他们能做种种化现以利益众生的?我们可以这么说,形成天上许多云朵的来源是地上的水。水蒸气升到天上,形成一朵朵的云,然后云化为雨降下来。雨不是只有少数几滴;雨滴几乎多到足够帮助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和地面上的植物。云本身的利益,或者说亊业,是无法想象的,但它只是由海洋或河流等的水所形成。虽然佛不具一般凡夫众生的觉受和概念,但经由过去观修所累积的资粮,便足以帮助他们自然无作的度化众生。而由这点也可以看出佛的我执已完全断除。我执乃是首一,也是最根本的执着。

 

当我们断除一切执着的根本,也就是自我、自己、或“一”时,才能真正了解上师的佛行事业。有时我们很难了解,例如当一位成就的上师圆寂后,化身为五、十、十五或甚至一百的想法。由一个人变成一百个人的观念多少无法被我们这样的凡夫众生所接受,不过,当我们说到一个人的心住于完全无执的无我无念之境时,其实并非那么难以了解和接受。它就像我们播下一颗种子,当植物长成时会结出许多种子,而非仅仅是一颗-样。同埋,心于无念之中所显化的事业,远比我们以种子和云所举的例子大得太多了。

 

仁波切,我想我们之中曾学过数学的,一定都会对从一往上一直数到无法数的数目有所执着,在您所谈到的这些修行法门中,一般在实际上和在传承的口传上是如何教导的?在家人的训练方式是否与寺院里的僧人有所不同?一位上师是否要将这些一一学完?如果是的话,是否为了善巧方便,亦或是为了以后能改正弟子的执着而给予适当的对治方法,所以成为必修的法门?

 

答:若你真学过数学的话,那很简单。你只要把“一”擦掉归“零”就可以了。就这样!

 

我们的念头或想法是无穷的,而数学上的数目也是无穷的。不仅这些东西是无穷的,本尊的大力亦是无穷的。可是这些东西的根本执着只有一个,所以回过头来还是只有一句话,不论它是否是无穷的,底线只有一个。

 

至于修行方法,对出家僧人和对在家人来说,都有许多这样的法门可学。如我们之前曾说过的,每一个人都要依其对法义所能理解的才智和根器而行。除了个别能力上的考量外,法门本身倒对一个人是否在家或出家并无多大区别,完全是一样的。

 

是不是相对于每一个数目的依执都有一个特别的法门?请问这些法门仅是许多法门中的一个,或在每个数目的依执上,仅有那一个法门可修?

 

答:我所提的每一个与这些执着有关的法门,都仅是此中许多不同法门中的一例而已。若我要把毎一种执着所能修的本尊法都一一列出的话,则不仅我的知识有限,各位的时间也不允许。因此,我在此所提到的每个本尊法均只是对治这些执着的其中一个法门。事实上,每个执着都还有许多其他的法门可修。

 

仁波切,有时当我们在打坐想把一切都丢掉,而培养出一种无念的感觉时,这样是不是又形成了另外一种念头?我们要怎样才能使心脑合一?或者要怎样才能达到圣观?在此心是否也有作用?

 

答: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禅修前不要去想,不要去分析思考。如此你要观修四臂观音,这时你只要保持专注,不生“我一定要修”,或“我没在修”,或“我不能有任何杂念”等的想法。在此刻不往这些念头,保持一心不乱,观想四臂观音即可。观想不论清不清楚,都不要觉得气馁,继续做下去,不要判别自已。在做观修时,基于修行所带给我们的利益,所以当我们在做完化光溶入的结行阶段后,心会变得非常宁静淸晰。但当本尊化空后,我们要再观回种子字。以观音来说,其种子字便是“啥以”我们观“啥以”字化光,它由底部往上慢慢消失。整个底部消失后,接着是代表“易”元音的“吉固”,它就在“舍”字的顶上,看起来像支钩子,观到顶上的“吉固”时,它继续往上消失直到“吉固”的上面,然后此时便完全化空溶入,如火熄灭一般,一点不留。在那一刻,没有所谓好坏、有无之分。我们应处于一种刹那受到震撼的状况中(此亦被称为“惊憾”,或“和谐的惊憾”),而非起念或判别,心里想“我修完了”或一些其他的念头等。这种刹那受到冲击所爆出的感觉非常类似心的无念之境。若你能反覆体验这种刹那的惊憾之境,最后便能真正了解无念的状态。

 

仁波切,我在想如果我们用普通打坐和数息的方式修“止”的话,是否亦可达到同样的境界?

 

答:“止”修的法门分两类,即属于经教和密续的传承。经教的方式着重在数息或某个对境物的专注上。这可为无念的体悟扎下一个稳固的基础,但却无法打开了悟之门,除非你开始修“观”。因此在这方面,除了培养专注外,“观”的修行才是最根本的,因为它会引导你最后成就。这是由经教的观点来说的-个修行方法。

 

密续的止修法门则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当我们做本尊的观修时,似乎造作了很多东西。但事实上,我们也利用同样的方法在培养专注。我们用观想做为专注的对象,当心跑掉时,我们要再把它找回来,重新专注在一点上。在密法中,由于生起和圆满二次第的修行特质,所以我们不必另外再修“观”以便能证入无念。它主要是圆满次第本身已涵括了这个部分的修行,因此这是它一个最特别的地方。但究竟上来说,以经教方式修慧观所获得的了悟,以及与以密续法门所证得的智慧,其结果事实上是一样的。它们使用不同的名词(观照与智慧),但证果是不分的。不过若只单专注在数息上,也就是只修“止”的话,你是无法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最高慧观的成就,也就是证得智急慧。

 

当我们修四加行时,通常都会按照每个法的排列次序,次第而修。但仁波切今早所提到的这些法门是否也有一定的修法次序?讲到次序,当我们要修“那洛六法”时,它们之间要如何安排才对?

 

答:当-个人准备打坐时,首先他要拿一个坐垫来放着。若你问坐垫是否与打坐的人为同一样东西时,则显然的,答案为非。但坐垫却是在打坐中占着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同理,四加行就像这个坐垫-样,它与六瑜珈关系重大。但若你问四加行是否即是六瑜珈,答案当然不是,但它却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像坐垫之对于一位打坐者的重要性一样。

 

然而我们也不应该看轻四加行,它并不像我所举的这个禅垫的例子听来那般不重耍。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种植东西。准备的步骤是先挖土,再往上翻。当我们把土弄松,洒水湿润后,并还没有真正开始种东西,我们只是把准备的工作做好而已。但是准备工夫做好的结果便是,以后我们播在这块松软的土地上的种子都可以长得很决。因此四加行的修法也正像把一块土地翻松弄湿一样,但种子本身并还未下种。将来种子成长的情形完全要看我们所做的准备工夫而定。

 

一九九O年七月一日早上

 

昨天开始谈到我们本来可以做许多有益且受尊敬事,但却由于受到诸多难以想象之烦恼的影响,以致不断从事造业的活动,而把自己现前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乱,同时造成更多的烦恼习气,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问题。为了要扭转这种模式,我们必须幵始观想一切现象诸法为神圣清净的,此称为“圣观”或“圣念”。培养此种正观可以有效的扭转我们的恶念习气。而下一步便是将心住于自然无念之中,既不思善,亦不思恶,这种境界便是修成证果的直接基础。因此住于自然完整境,不生任何念头或概念,即是密乘一种非常殊胜和普遍的修行法门。

 

其至在圣观的初阶即可引导我们将心住于自然完整状中的教法都是非常殊胜的。它确实是-切密法的精髓,我们应将其重要性牢记在心。

 

今天的开示将由行者的观点来谈,而且就密乘行者来说,有一点非常重要,我想在此一并提出。在现代的社会里,由于大量书籍的印刷和出版,导致有许多人对瑜珈士和瑜珈女产生极大的误解。修行密乘法门的男众称为“瑜珈士”,而女性则称为“瑜珈女”(或译“瑜珈母”)。但我想误解来自一般人认为瑜珈士或瑜珈女仅指在家居士---结婚有家室。但修习密法的人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密乘行者都是瑜珈士和瑜珈女,不论他们是在家人,或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和比丘尼。密乘最高的法称为无上瑜珈密,而此种行者便称为瑜珈士或瑜珈女。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误解,认为瑜珈士和瑜珈女仅指结婚有家室的在家行者,而受过具足戒的男女出家众则非。我想这是大家看了许多书后,所产生的一个极大的误解。

 

藏传佛教:51 醒境 ▍52结语与回向 ▍53 问答录(八)《甚深内义》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明师教言:增强我们的爱的唯一的方法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