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民健身,何以全民?

伏一晨 重庆瞭望 2023-10-17

今天,你健身了吗?


今天是我国第15个全民健身日,其主题为“全民健身,绘就幸福生活”。


15年前的8月8日,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的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15年后的今天,中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成都大运会将落下帷幕。


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冠以全民之名的节日并不多,健身是其中一个。那么,全民健身,如何更好绘就全民的幸福生活?


▲南川当地市民在体育场馆健身。瞿明斌 摄/视觉重庆

常言道: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拳重腿猛身法快,桩定气宁静晨钟”……这都说明了运动健身无可辩驳的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7.2%,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

体育,让生活更美好。体育承担的一个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对人们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来实现的,这也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家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时,运动健身将进入发展快车道。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10000美元,群众健身需求空前高涨,但运动健身这一“主角”身上的聚光灯却聚焦不够,健身场所、行业发展、文化推广等仍有“梗阻”。

公共空间“顶包”运动空间。

乍一看,社会中运动“因子”普遍:社区广场上,广场舞队声势浩大;步行街旁,滑板上下翻飞;城区公路上,骑行队伍穿梭其间。

但仔细看,运动的普及过程伴随着不少“矛盾”:一些地区的广场舞队伍常被投诉扰民,步行街的“板仔聚会”使游客敬而远之,公路骑行时常影响公共交通正常运行……

在评估全民健身发展水平时,人均体育场馆面积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2022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2.62平方米,仍显局促。

不少城市先期规划时没有照顾到体育发展需要,导致居民体育参与往往需要自己“开动脑筋”。这既产生了风险隐患,也平添了管理难度,更让群众的运动热情遇冷。

此前,重庆瞭望曾写到《学校体育设施开放,难在哪儿》,关注校园体育设施未能有效反哺公共健身需要的问题。这类情况反映出的,就是公众健身场所有限的问题。

产业迭代发展较慢。

体育产业一头连着行业前沿,一头连着老百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19年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首次将体育产业确定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力量。

但从现实看,体育产业这个“新生儿”血管仍较纤细,新陈代谢能力不强。

比如,市场里常见盲目跟风现象,诸如飞盘、匹克球、腰旗橄榄球等潮流运动舶来品都曾“独领风骚”。短暂的风口期让不少经营者竞相入局,但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沉淀行业规范、培养健身人群。到头来,“流量”没能变成公共体育事业的“留量”。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研究的教师陈冉表示,看得见的健身需求只是一个方面,看不见的健身需求才更能左右行业发展。只关注看得见的部分,会固化从业者主观判断,无益于产业更新换代。

▲开州“社BA”坝坝赛现场。王晓宇 摄/视觉重庆
健身文化推广力度不够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奠定了新中国体育总基调:体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国民更健康。现如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需要广泛传播全民健身文化,推广科学健身方法。

健身,不是仅仅为了长寿,而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现实中,很多地方都在大力推广健身活动,但是对健身文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导致健身文化推广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受限。

在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康复系教师叶正扬看来,需要扭转的一个认知误区是,偶尔运动不等同于健身。只有科学、长效、系统的运动,才算是健身,特别是需要讲究科学方法。然而,目前健身科普依赖少量专业宣讲人员对属地社区工作人员“传、帮、带”,再靠社区工作人员输出给群众,传导过程太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民健身文化的形成。

全民健身,难就难在“全民”二字上。去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原第二章“社会体育”修改为了“全民健身”,一词之变,意味着国家体育事业建设方向的转变。

全民健身是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身的全民参与,需要理念、场所、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支撑。

主动健身就是拥抱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身体活动不足是全球第四大死亡危险因素。全民健身热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慢性病等身体威胁的隐忧。

治病是被动的健康管理,而健身则是主动的健康管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主动健康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新命题,让积极健身、科学健身得到了更多关注。

“管住嘴,迈开腿”“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等民间俗语广为人知;健身软件上,打卡运动的网友相互鼓励;大健康产业与健身高度相关……“运动是良医”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在行动上更加主动拥抱健身。而绿色、低碳、自律的精神赋能,更让居民在健身中多了一份获得感。

▲瑜伽爱好者在永川兴龙湖公园锻炼。陈仕川 摄/视觉重庆
参与健身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运动健身是吃穿住行之上的高级需求。不管是传统的“三大球、三小球”,还是眼下的新兴潮流运动,运动方式不一,但参与的原因殊途同归:它们都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前,重庆瞭望曾写到《村BA让CBA汗颜》,关注贵州村BA。其参赛运队员中既有当地村民,也有餐饮店老板、农民、大学生……他们社会身份不同,所处环境各异,却都愿意克服困难,以回乡上场参赛为荣。

体育健身没有老少之分、城乡之别,不仅仅在城市,在广大乡村,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之中。健身正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新风尚。

陈冉认为,全民健身的发展情况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思想认知的镜面反射。经济发展得好,民众“有点闲”,全民健身才有更大发展空间。

健身空间决定了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在全民健身时代,健身空间是影响全民健身效果的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家参与健身的广度和深度。

山城重庆,地势起伏,有许多过去被忽略的城市“边角料”,可以通过规划巧思纳入到城市建设中来,助力全民健身事业。比如,重庆市体育局印发的《重庆市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双百计划”实施方案》中,有不少体育场地就规划在高架桥下、环山路旁,既有效利用了空间,又丰富了居民健身的维度,让居民健身有去处、项目有选择。

除了狭义的物理空间,眼下,运动+互联网、运动+会展、运动+旅游等全民健身2.0时代的产物,正不断拓宽全民健身的社会空间。通过科技助民、市场利民、政策惠民的手段,让居民花最小成本,得到最大参与。

参与全民健身,共享运动乐趣。接下来,要通过更多供给、更强建设、更优服务,让老百姓可感可知、“有感而动”。而这,正是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题中之义。


责编丨程正龙
责校丨冉苗俊 杜铠兵
主播丨伏一晨
实习丨钱洋 刘洋
审核丨王方杰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交出“何以中国”的重庆答卷

● 三问《罗刹海市》

● 支持民企亟需解决三个问题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