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一棵树|朴树|春分(思考及观察)

田楠楠 草木之土
2024-09-04
最近一直在思考“观察一棵树”的过程中自己的变化,冥冥中好似有天意,最近读的几本书刚好为自己观察中遇到的困境解惑,一切都想通后,整个人都通透了很多,观察一棵树也变得更和谐更自然。

最近同时在读的书有四本,《编结茅香》、《人的自我寻求》、《树语》、《我将宇宙随身携带:佩索阿诗集》。

《编结茅香》是小丸子在群里反复推荐的,我买了本纸质书,正在读,目前读了有三分之一,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读到“向感恩之心效忠”这一章时,整个人都很感动,感恩献词从感谢大地开始,到水、鱼类、植物(浆果、谷物、蔬菜、豆类、药用植物、树木)、动物、鸟、风、雷电、太阳、月亮、星星、老师们、造物主。作者说:“献词的另一个名字是‘献给自然界的问候与感谢’。”随着它的不断展开,生态系统每个元素的名字和功能都依次得到了提及。感恩献词很长,一点点看下去很难不产生一种丰盈、富足的感觉。作者说:“在消费主义社会之中,满足就是一种极端立场。一旦我们承认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很丰富而不是很匮乏,那么这个依靠创造欲望的饥渴才得以繁荣的经济体制也就动摇了。感恩能培养出充实的伦理,但经济需要的是空虚。这份献词提醒你,你已经拥有自己所需的一切了。”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自然中的状态。

《人的自我寻求》是去年读过的一本书,感觉很不错就买了纸质书,最近又拿起来重新阅读一遍。在第二章“混乱的根源”中有一小节讲人与自然的联系的“我们在自然中所看到的几乎没有什么是我们的”,开头作者就说:“那些已经失去他们作为自我同一性感的人,还倾向于会失去他们与自然的关联感。他们不仅会失去与无生命的自然,如树、山等有机联系的体验,而且还会失去他们向有生命的自然(即动物)进行共情的能力。”当一个人变得越来越冷漠,内心变得空虚时,他体验到的周围世界也是空虚的、干涸的、死气沉沉的。这让我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什么样的?我们又该如何在这个世界自处?如果世界上真有这样一个人,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从不迎合世间既定的规则,他会幸福还是更痛苦?谁也没有标准答案,只能我自己去摸索,加缪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回到自然,树是存在,花是存在,相比于人性的复杂,它们的存在就是所有意义。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提出身体和心理应该分开,“物理自然的客观世界和身体(这是可以测量和衡量的)与人心理的主观世界和‘内心’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人的身体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如果与心灵处于两分状态,那么我们心灵与自然之间是否又会多一层阻隔?是否也是后来导致人们对自然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技术性的原因?现代社会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分离日趋严重,除了少数爱好者群体,大部分人对自然无感甚至是无意识,当自然变成只是一种资源,被开发、被利用,人也被物化、工具化,那么我们是否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作者说:“作为人类,自然中有我们的根,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一事实,即我们躯体的化学成分在本质上与空气、泥土或青草具有相同的元素。而且还因为我们还以许多其他的方式参与到自然之中……当我们与自然联系在一起时,我们不过是把我们的根放回到了它们原来的土壤中。”读到这我想起了自己曾说过的对读书袪媚,那么对自然是否也需要袪媚?怎么表述我还没想好,不过读书和自然对我来说是都生命中的一部分。

《树语》是两年前读过,过几天要和小丸子一起直播分享这本书,就买了纸质书重读一遍。九个不同的故事都与树木相关。人生复杂、世事艰难,唯有树木默默生长,人需要树木吗?毋庸置疑。《我将宇宙随身携带:佩索阿诗集》是在微信读书上阅读的,佩索阿主张把树当成树看待,把花当成花看待,它们原本的样子就是它们的存在,并不因我们的想法而有所不同。

这几本书里的有些观点甚至是相反的,但这并不影响我去思考“观察一棵树”的意义,朴树就是朴树,它的存在就是它本身,但是对于我而言,在我的生命里它是不同的,看到它我愉悦、欣喜、得到了美的享受,我感恩它为我带来的美好体验,这就够。

春分三候半个月的时间的时间经历了朴树抽枝、生叶、开花、结果,我看到了朴树整个变化过程,每次去看都是不同的状态。惊蛰开始看着它从小芽到逐渐丰茂,我看到春渐深了,所有的植物都在默不作声地快速生长。

三月二十八日,去翻看之前发现的朴树籽,发现有两颗发芽了。

四月一日去确认冬天发现的两棵朴树小苗是不是朴树苗。真的是朴树苗,我已经能在冬天凭借几根纤细的枝条认出它们了,还在那棵稍大点的朴树苗上发现了昆虫,又另外找到两棵小朴树苗。​

三月二十八日,在朴树的花枝间看到了蚂蚁和蚧壳虫,蚂蚁在给蚧壳虫做按摩,等着吃蜜露。树下看到了一些蚂蚁洞。
研究虫瘿
春分三候朴树的变化过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草木之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