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今衣裳,与时偕行——关于中国古人戴冠、帽、束巾的小知识


Photo Credit:

©《汉服归来》


“顶天立地,从头开始”,中国素有“衣冠之邦”的赞誉,什么场合戴什么样的头衣,都是极其讲究的。


头饰在古代也称之为“头衣”,泛指所有用来包裹头发的物品,如冠、巾、帽、冕等,根据阶级以及场合的不同进行佩戴。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人戴冠、帽及束巾等方面的讲究。


Photo Credit:

©《历史的衣橱:中国古代服饰撷英》



古代贵族男子的头衣分冠、冕、弁(biàn)
01

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长到20岁要行冠礼。《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行冠礼时有很繁缛的仪节。少年男子一经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于封建道德。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把戴冠看成是一种礼。


授冠之礼一直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如果犯了罪,就如同奴仆罪犯,不应戴冠。正因为冠是贵族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他们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标志,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



02

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


从周代开始,皇室、群臣在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时,要穿正式的礼服,这种礼服叫作冕服。穿冕服的时候需要戴冕冠,这是帝王群臣最为贵重的礼冠。这种冕冠在夏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称“收”,到周代才改称为冕冠,简称“冕”。


△明代鲁荒王墓出土的冕冠

Photo Credit: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03(biàn)

弁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有皮弁、爵弁、韦弁之分,多为武官所戴。爵弁形与冕相似,但无旒。


爵弁

爵弁用与爵(雀头)色相同的赤而微黑的革制成,皮弁用白鹿皮制成,韦弁用赤色的革制成。

Photo Credit: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3版)》





古代平民百姓的头衣有帻、陌头、幞头、角巾
01

帻的作用是盖住发髻,可以一直盖到前额。百官和老百姓都可以戴。百官在上朝或行公事的时候要把帻和冠一起配用。


帻有平巾帻(平上帻)、介帻、空顶帻之分,前两种为男子基本首服,后一种为未成年少年所服,露双髻于外。


Photo Credit: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3版)》



02陌头

陌头,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毛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额上打结。因为古人在顶上梳髻,这样包头能顺发势兜住使不散下。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Photo Credit: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03(fú)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孙策传》:‘张津常著绛帕头’。帕头者,巾帻之类,犹今言幞头也。”《新唐书·輿服志》说:“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其实自古庶民就用幞头,大约从后周起正式进入上层社会并加以美化,创造了多种形式。幞头正式定名时,除保留前额上的结之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因为幞头经常是用青黑色的纱做成,所以也叫乌纱,即后代俗称的乌纱帽。


                                △隋朝幞头形象

Photo Credit: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04角巾

古书上说的角巾,其实就是幞头的原始形态。古代说到戴在头上的巾,所指的是经过制作的,类似现代的帽子,与现在所说的手巾、毛巾不是一类东西。


Photo Credit: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3版)》




华夏衣冠,是华夏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享誉世界。它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文化风貌,承载着华夏民族的主导思想,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缩影。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传承华夏衣冠,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献参考





林语涵[著]《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干春松、张晓芒[著]《中国文化常识》[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



注:文中所涉图片均为书摘

       往期精彩推荐磁器口后街 | 传承千年古韵,共品盛世华夏古衣今裳,与时偕行——浅谈汉服设计里的传统文化古衣今裳,与时偕行——浅述中华传统服饰「马面裙」的前世今生

1、本资料为要约邀请,不构成要约或承诺
2、相关宣传内容不排除因政府相关规划、规定、未能控制等原因发生变化
3、本资料所涉及的设施设备、工艺工法、材料品牌、园区配套、物业服务等仅作为参考,具体以各项目实际情况、政府文件和合同为准
4、本文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转载,仅供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