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渝中部真的要崛起了!

程正龙 重庆瞭望 2023-10-17


成渝中部地区真的要崛起了!


要把成渝中部崛起作为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突破口。”6月26日,在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座谈会上,市委书记袁家军如是说。


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双圈仍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经济现象。打造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无疑需要川渝各个兄弟齐心协力、携手并进。


在重庆西扩、成都东进背景之下,被喻为成渝“腰杆”的中部地区,怎样才能把突破口开得更大?又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崛起?


▲成渝高铁助力双城经济飞速发展。记者 龙帆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成渝中部地区在哪里?


成都和重庆,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在这两座西南“双子星”城市之间,也即是成渝中轴线上、中部“脊梁”的位置,可以统称为成渝中部地区,其包括重庆渝西8区(璧山、江津、永川、荣昌、大足、铜梁、潼南、合川),以及四川8市(自贡、泸州、遂宁、内江、宜宾、广安、达州、资阳),被媒体亲切地称为“16兄弟”。


为什么是成渝中部崛起?


本次党政联席会议,无论是活动举办所在地,还是会议聚焦的主题,都共同指向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成渝中部崛起,是加快推动重庆西扩、成都东进的应有之义,可为两省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意义重大。


从“家底”看,成渝中部地区的发展基础和优势颇为明显,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拼图。数据显示,渝西8区与四川自贡等8市地处成渝中部支撑地带,以两省市14.6%的面积承载了30.6%的人口、创造了27%的GDP,已成为双城经济圈互动协作的主战场。


区位条件优。从地理位置看,四川8市和重庆渝西8区处于成渝中轴线上,在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相向发展中,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产业基础实。区域内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门类丰富,发展态势良好,既有传统优势产业,又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汽车、电子、装备、消费品等,初步形成现代化产业集群。


发展空间广。成渝中部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没有大山、大江阻隔,在发展空间上完全可以大展拳脚,是双城经济圈最适宜布局大工业和承接成都和重庆“双核”功能外溢的“理想之地”。


功能平台多。成渝中部地区拥有荣昌高新区等6个国家级高新区、遂宁经开区等4个国家级经开区、江津综保区等4个综保区,尤其是10个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均涉及成渝中部地区。


▲川渝共建的川渝高竹新区。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成渝中部崛起面临着什么困难?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目前双城经济圈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短板是:中部塌陷。在成都、重庆“双核”极化效应、虹吸效应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成渝中部地区没能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促进各种资源高效汇集、高端要素加快汇聚,使得其与核心城市之间差距不断拉大,导致“中部塌陷”现象较为突出。


在重庆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劲松看来,成渝中部地区处在成都和重庆两个大都市圈周边,目前发展情况不算太好。比如该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较低,人均GDP较低,区域间的协作力度不够大,在机制上尚未形成一体化的协作格局,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也有待提升。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科院博士生导师李后强教授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相较于成都、重庆等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区位优势没有得到高效转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是成渝中部地区城市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比如,渝西各区之间此前没有形成产业分工协作,基本处于各自孤立的点状空间结构,产业集聚度不高,特色不够鲜明,甚至存在着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同时与中心城区的优势产业也缺乏有效对接,整体实力不强。


又如,自贡以盐业和化工产业为核心,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端产业和创新驱动型企业;作为老工业基地,内江曾因工业而辉煌,后来传统制糖业退出历史舞台,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消失,产业出现空心化。


总而言之,成渝中部崛起前景光明,但是困难和阻力并不小。


▲寸滩国际邮轮母港港口工程,是今年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之一。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如何加快推动成渝中部崛起?


彭劲松表示,本次联席会议把成渝中部作为一个研究的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释放出推动双城经济圈走深走实的清晰信号,有利于提升整个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能级。


从区域的梯度发展来说,成都和重庆“双核”是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率先发展,其次是成渝中部地区,接着是相对较远的渝东北、川东北和其他的边远地区。目前加快成渝中部崛起可以说是“恰逢其势、正当其时”,成渝中部地区已具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


接下来,重点是要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建设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推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上做好“协同”,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在发展规划方面,要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市场一体化行动方案》等已有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成渝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各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强化规划的指引作用。


在产业布局方面,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建议,要围绕着国家发展的大战略,加大国家重大生产力在成渝中部地区的布局,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上找准定位,做好“配套经济”“飞地经济”,甘愿做配角和陪衬,发挥好“成渝中点、内外融通”优势,针对成都、重庆重点产业做相关配套,打造技术飞地产业园,从产业竞争走向产业竞合,实现多方共赢发展局面,挖掘新的发展增长点。


在创新发展方面,四川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智库主席兼首席专家杨继瑞建议,要围绕共建成渝中部地区科创大走廊做文章,把成都和重庆科技研发出来的创新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再通过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产业链的重构,进而形成中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此外,要通过成渝中部地区这个大空间,更好地接收成都和重庆“双核”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实现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发展。


国家有部署、川渝有需要、现实有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壮大成渝主轴、挺起中部脊梁,推动国家战略走深走实、更好地服务国家全局。



责编丨郑钰潇
责校丨杜铠兵‍‍‍‍‍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王方杰


往期精彩内容


● 假如重庆没有两江四岸

● 回应网友关切莫顾左右而言他

● 吃粽子是在吃什么?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