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壹木读书会|第318期分享:《苔藓森林》

壹木读书会 壹木瞭然
2024-09-05

海报制作:桔梗

本次分享音频:


分享嘉宾—孙才真(《苔藓森林》译者):


嘉宾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苔藓森林》的译者孙才真,很高兴今天能在壹木自然读书会跟大家分享这本书《苔藓森林》。

 先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我硕士专业是科学技术哲学,毕业论文是关于保护生物学史的,所以一直对这方面内容很感兴趣。我论文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整理版,收录在《西方博物学文化》书里。在19年前后,先做了自然文库《树木之歌》一部分的审校,后来很幸运有这个特别好的机会能够翻译这本《苔藓森林》。

 我自己,也是一名编辑,所以在整个翻译和书的出版过程中,也从本书编辑商务印书馆的张璇老师、还有审订的苔藓植物学家张力老师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觉得非常非常幸运,非常感激他们。


分享内容:

下面跟大家分享这本书,其实《苔藓森林》我已经讲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我的小书店,在桂林,跟读者们一起讲这本书触动我的一些点,从触动我的地方生发出来讲书的内容;第二次是在我的博客:最近买了什么书,聊了聊《苔藓森林》;今天,又特别开心,受林捷老师邀请来分享这本书。我一直在想,到底从哪一个角度去分享,让我自己觉得是一种新的讲述方式,大家也能有所收获。


我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点,最近翻了豆瓣、小红书上,一些读者看完本书的感受。这本书也确实挺幸运的,作者确实写得好,很多读者都很喜欢,有很多非常棒的肯定。比如有说读完后感受到一种“无声的舒适”,也有说“读完仿佛真的刚从苔藓森林里漫步而归,口鼻耳目间尽是芳香绿意。”所以我就想了这个切入点:选择几条我觉得非常打动我的评论,从这个角度分享这个书。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估计群里有不少已经读过,可能也有一些朋友还没有读。关于这本书,审订者、苔藓植物学家张力老师在序中总结得很好。《苔藓森林》是美国苔藓植物学家罗宾•基默尔的作品。基默尔中文简体版的作品最先出版的是《编结茅香》,那个更厚,也是今年年初出版的;《苔藓森林》是她的第二本简体中文版,实际上是她写的第一本书。


这书2003年在美国出版,一共19篇文章,相对来说各篇比较独立,现在的编排顺序里,又有一些相互关联。这些文章讲述了苔藓的方方面面,包括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生存策略,和其他生物的互动,和环境互动,同时也透露了很多基默尔对于人生的思考;除了科学方面,也有很多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反思人文方面的内容。


1.  真的很会讲故事

第一个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基默尔真的很会讲故事。这一点也是从一条读者评论而来,他说:“基默尔真的很会讲故事,苔藓相关的知识都镶嵌在19个苔藓故事里”


匿名雇主

从真的很会讲故事这一点,分享书里的一个故事,也是我翻译完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第16篇或者第16章:《匿名雇主》这个故事。


基默尔在成为大学老师之后不久收到了一封匿名信,邀请她以苔藓植物学家的专业积累,担任一个生态系统恢复项目的顾问。目标是在当地一个园子里,完完全全地复制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s)的植物组成,希望苔藓能够被纳入这个项目,保证在这个景观中,各种苔藓及其所栖息的各类岩石能够正确匹配。


作者就特别兴奋,一是竟然有人这么热心做生态恢复,而且听起来目标也非常宏大。二是提出要求的这人对苔藓真的非常感兴趣,好像让基默尔感到:原来我的苔藓植物学专业的应用前景,如此让人感到振奋。我当时看到这里,真的能想象到这种,接受到这种很好的邀请的感受。比如作为编辑,如果有人让我出一份搭配得当的书单,去列一些真正的好书,而不是那种市面上什么畅销就做什么;或者是我作为播客主播的时候,能够收到别人邀请去录制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当在一个偏小众偏冷门如苔藓植物学,比如现在的书业,偏冷门小众、缺乏商业转化的行业里,如果接到这样的邀请,真是想想就觉得特别棒,有一种好像可以靠自己这份热爱就能够活得很好的感觉。


作者立马就做了计划,按对方给的路线前往那座等待被生态恢复的园子。


基默尔写下了这一程的感受。首先是“时间分毫不差”,对方给的指令很详细:“左转开进大门,门会在上午 10 点打开。”她看到了一棵移动的树,作为一个热爱植物的专家,她敏锐地觉察到有什么不对劲,因为那树并不是常规移栽的小树,而是一棵大树,甚至可以说是古树。


抵达后看到忙碌的工地,负责等她的人说:时间就是金钱。接着作者就跟随年轻人马特开始工作。马特,园艺专业刚毕业两年,同样很看重这个大项目。项目老板非常偏爱苔藓,所以让马特邀请了基默尔来做顾问。马特带基默尔前往苔藓园的路上,基默尔看到了更多这个园子的状况。


比如刚刚基默尔来的路上看到的老栎树,此刻已抵达园子,准备种在挖好的大坑里。基默尔说:“我没想到你们竟能买来这么大的树。”而马特回答:“确实买不到,我们必须先买下它生长的那块地,再把它挖出来。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挖树铲。”读到这里,那个隐藏在幕后的大老板更神秘了,是什么样的巨富,出于怎样的热情?不惜成本建造这座园子,才能够去买下一块地皮,就为了挖出一棵大树。


紧接着马特带领基默尔穿过一个房子的长廊,看到了神秘雇主的很多收藏品,这些也许来自民间,也许来自什么非凡渠道,但我们从行文中感受到,这些挂起来的民间工艺品,在作者看来,一旦脱离原本使用它的环境,就失去了灵魂。基默尔觉得所有的东西一定要在它使用的地方才有灵魂。比方说一面鼓,要有人的触摸和敲击才有灵魂,而不是挂在那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逛过北京的无用空间,主理人马可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倡导了解构成我们衣食住行的材料,比如空间里展示棉花怎样变成棉线,棉线怎样织成布匹,里面的织布机是真的可以用来纺织的;而不是像一些民族馆、博物馆所陈列的大多是无生气的仿造物,我们无法真切地看到它运作,看到它们的感受就是,它们是过去的、封印的东西;可是往往忽略了,它们也可以在某些时刻与现代化共存。


回到书的内容,基默尔跟着马特继续走。来到一个圆顶房间,里面是热带植物,还有泳池,豪华的布置让作者觉得仿佛来到一个“电影片场”,穿过“电影片场”,终于抵达苔藓园。园子里精心雕凿的巨石上覆盖着各种各样的苔藓,乍一看非常漂亮,但细看就发现,这就是典型的幻想自然。“棉藓无法在那样的裂缝中生长,砂藓也不会与牛舌藓共享一片领地,尽管它们的颜色搭配在一起非常漂亮。”


作者发现这些咋看很漂亮的苔藓的姿态很奇怪,一问之下才知道其中秘密,这个秘密是四个字:强力胶水。除了苔藓园需要种苔藓,还有高尔夫球场的一面石墙,雇主希望长满苔藓来营造一种沧桑感。在基默尔看来,缺乏水分供给的石墙根本不具备让苔藓茂盛生长的条件,马特的回应是,可以安装人工喷淋系统,可以做人工水帘,处处透露出雇主非常有钱。但基默尔说,苔藓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金钱。时间就是金钱,这个等式倒过来是行不通的。


往岩石上种苔藓,这和基默尔的研究密切相关,她那时正在研究苔藓到底是怎样开始在光秃秃的岩石上落脚、繁衍的。而雇主这个园子里正在做的,就是要把苔藓从原来的生境中迁移出来,种在任何他们想要种的地方,包括岩石上。


作者以自己的专业判断写道:“有几种土栖苔藓可以像草皮一样被运输到别处,比如金发藓;但亲岩石的苔藓格外抗拒被驯化,即便给予最为细心的照料,把它们从一块岩石迁到另一块岩石上也不大可能成功。也许是因为移动它们的过程扯伤了几乎看不见的假根,或者压碎了一些无法修复的细胞。又或者是我们做研究时复制的苔藓生境样本中,缺少了某种关键的组分。我们不确定到底是因为什么。只是在这样的迁移中,它们几乎总是会死亡。我在想,这也许是因为苔藓想家了。苔藓与它们栖居的地方有着强烈的联系,现在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懂得这种情感。”


大家读到这样的语句会不会觉得很浪漫,我觉得基默尔在这本书里的表达很多时候理性与感性并存。她的印第安人身份一定赋予了她先天的浪漫精神和万物有灵的观念,而后天的科学学习又给了她理性分析的工具。也许当我们向孩子解释为什么把苔藓从野外带回家会死,我们就可以告诉他们:那是因为苔藓想家了。这是多么温柔又极富力量的解释。家在孩子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同时这样的表达也提醒我们大人,大自然里还有太多我们无法解释的秘密,我们永远不会达到全知,就像我们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也难以真正了解自己。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对自然的敬畏


回到基默尔的这趟顾问之旅,出于专业态度,她向马特传授了一种种植苔藓的奇术。这个奇术叫“苔藓奶昔种植法”。先是找到与园子里生境条件相同的苔藓,把苔藓和脱脂牛奶一起倒进搅拌机,直到打出绿色泡沫,就把打碎的糊糊涂在岩石上,据说一两年时间就能长成一片苔藓森林。当然这只是个奇术,不一定能成功。


这趟顾问之行接近尾声,那个令我们全程好奇的雇主始终没有现身。基默尔也没有在这个号称是生态恢复的项目里看到任何生态恢复的样子。故事并没有到这里就结束。一年以后,马特又联系了基默尔,请她帮忙。


基默尔第二次走进园子,大吃一惊:这个园子在12个月里就有了一个世纪的沧桑,而且合适的苔藓长在合适的地方,用作者的话说,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完美。她不禁感叹:也许苔藓奶昔法真的很有用!


这一次,基默尔被咨询的问题是,怎样让那些通过爆破获得的巨大岩石,能带着身上的苔藓完好地搬迁到园子里。因为工人们发现,那些岩石一离开原来的地方,上面的苔藓就开始枯黄、死去。这个时候基默尔才意识到,她在园子里看到苔藓的美丽不过是暂时的,跟苔藓奶昔并没有什么关系,那些苔藓是靠不断获取野外的整块岩石维持的。


作者由此发出感叹,“拥有会消解一样东西的天赋主权,让占有者更富足,却使被占有者遭到削减。如果那位雇主真的爱苔藓,且他的热爱超过了掌控欲,那么他就不会打扰那些苔藓,只是每天走去看看它们。”


而在这一次顾问之旅的最后,基默尔才见到了马特,他已经不再负责苔藓园的工作,或许对这个年轻人来说也是如释重负吧。在故事结尾,马特带基默尔去到园子的最外缘通电的网围栏下面,喷洒的农药杀死了所有植被,但只有苔藓活了下来。作者写道:“这片距离雇主的房子一英里远,生长在电网下、沐浴在农药雨中的地带,才是雇主真正的苔藓园。”


故事讲完,这是我在翻译完整本书后觉得最有戏剧性的故事。一个不透露姓名的巨富,一座努力人为营造沧桑感的园子,两次违背内心的顾问之行,特别生动地勾画出了想要拥有自然、占有荒野的人的掌控欲,而这种欲望是现代社会里特别需要我们警惕、又容易不被察觉的东西。


基默尔不光在讲苔藓,她也在观察人。比如故事里的马特是一个天性开朗,想做成一些事情的热血年轻人,但是在钱和理想之间挣扎,他可能不满意雇主的一些想法,但是又需要这份优渥的工作,于是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也认为错的事情。这些描写,我觉得很能让现在的年轻人共情。


如果这本书你还是标记“想读”但没有开始的状态,我觉得不妨从这个故事读起,很有吸引力,很引人思考。


2. 真的拥有一副苔藓色眼镜

这也是我从一条读者评论里获得的启发。

豆瓣评论:“在看完苔藓森林,人生to do list上新添一项:在日落时分偷窥一眼“哥布林的金子”


基默尔就像她在前言里写的,戴着一副苔藓色眼镜看世界。她看到的那个世界里真的充满了美,有宏观的,有微观的,她通过这样一副苔藓色的眼睛,看到了一些细微之中的风景。


在这本书里,基默尔用“哥布林的金子”来形容光藓。关于她与光藓相遇又告别的故事在书的最后一章“把稻草纺成金线”。


这一章开头一句就是“我安上窗帘的那年,它就消失了。”我翻译到这里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去想,是什么消失了?它的消失和安窗帘有什么关系?基默尔不着急给我们答案,她只是问道:“为什么会有人在荒野中挂窗帘?为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把星光拒之窗外吗?为了躲避那上千颗星星的凝视吗?”


基默尔有两个女儿,她们小的时候,每年夏天她会带上她们去阿迪朗达克荒野的克兰伯里湖的湖岸度过暑假。阿迪朗达克荒野在美国纽约州东北部,早在19世纪末被确立为阿迪朗达克州立公园,是美国首批州立公园之一,也是美国本土面积最大的荒野保护区。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大峡谷国家公园等几个国家公园面积之和,也不及阿迪朗达克州立公园大。公园内根据具体地理环境和功能划分为荒野区、划艇游览区、原始森林区、野生森林区等几类区域,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多个管理单元,如五大湖荒野(Five Ponds Wilderness)、 高 山 荒 野(High Peaks Wilderness)、 克 兰 伯 里 湖(Cranberry Lake)等。这里的地貌是冰川作用的结果。


克兰伯里湖生物研究站在克兰伯里湖的东岸,是基默尔在学生时期跟着老师跑野外的地方,也是她成为大学老师后带领学生去野外做科研的站点。书中多次提到这个研究站。作者与光藓的相遇就在附近,克兰伯里湖的湖岸。


冰川作用使克兰伯里湖岸散布着很多巨石,它们阻挡风浪,它们之间的缝隙在水浪冲蚀下形成一个个洞穴。湖水平静的时候,小孩子可以在洞里玩耍,但洞的空间有限,大人就只能躺下来把头伸进去。就是这似乎顽皮的做法,让作者遇到了光藓。


作者看见光藓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发现有东西在黑暗的洞穴里面一亮一亮的,后面才发现,原来是一种把自己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苔藓,因为这个环境里太缺少光照,它把自己简化成一层细胞。这些细胞的细胞壁有非常巧妙的倾斜角度,它一个一个的细胞就像一颗颗有角度的、能够折射光的钻石一样。所以看到这里就会觉得,生命的智慧真的太奇妙了,光藓没有足够的能量,就做彻底的减法;没有足够的能量,就想方设法尽可能多地获取能量。光藓就靠着一点点的补给,“把阳光变成糖分,把稻草纺成金线”。


大家知道“稻草纺成金线”的故事吗?《格林童话》里的侏儒怪拥有这种特殊能力,把稻草纺成金线。基默尔化用到这里,让人觉得很形象,光藓亮起来的时候就像金线。所以我翻译的时候觉得基默尔身上带着很多这种民间故事、童话的色彩。比如她在讲火灾对树林的扰动时,也用童话《金发姑娘和三只熊》来打比方、来比喻合适的火灾可以帮助树林拥有更好的生态。


书里说,金发姑娘来到三只熊的家,用爸爸的碗不合适,妈妈的碗也不合适,只有用小熊的那个碗,不大不小正合适。基默尔用这个来比喻说一次合适的火灾对森林产生合适的扰动,有助于这个森林拥有更好的生态。所以基默尔的写作里面有很多这样带有浪漫色彩的气质,童话的东西、民间故事,在你阅读的时候会感到特别愉悦。


我猜可能对光藓印象深刻的读者很多是被这段话打动的:

“我的小女儿正冲着悬挂在她面前的树根吹气,如同故事里的哥布林,蹲在黑暗里守护着金子。洞穴外面,太阳落得更低了。一条很宽的橘色光带铺展开,越过整个湖面向我们所在的方向延伸。太阳现在和地平线只有一两度的夹角了,它的边缘几乎碰到了对岸的小山丘,还在继续下沉。差不多到时间了。我们都屏住呼吸等着最后的光爬上洞穴的内壁。终于,太阳落得足够低,光触到了湖岸的洞口。


忽然间,太阳光刺破了洞穴中的黑暗,就像夏至日黎明时分有一束光从缝隙里照进一座印加神庙。精准把握时机就是光藓全部的秘密。就在那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在地球带着我们转入黑夜前的那个停顿里,洞穴里溢满了光。此前仿佛不存在的光藓在那一刻尽情喷发,每一处都在闪耀着光芒,就像圣诞节撒落在地毯上的绿色亮片。”


当时我翻译到这里,也特别被这种美所摄住,可能很多读者读到这里都会觉得,恐怕要给我们的人生清单to do list上加一条:看一眼光藓闪亮起来的样子。


后来,基默尔的女儿长大,不再跟她在日落时候去湖岸,她自己也越来越少走去看那些洞穴了。她自嘲说自己“忙着干别的事,比如在家挂窗帘。就在挂上窗帘的那一年,那些闪亮的苔藓消失了。”因为生长光藓的那些洞穴塌了。关于“挂窗帘”和“光藓消失”之间的联系,运用我们理性的思维,会觉得没有任何关系。但基默尔试图说明某种神秘的关联,植物存在是因为被需要,如果我们忘记了它们,它们就会离去。我们可能会倾向认为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神秘主义,可是,也许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可以容许多样的声音,正是多样的声音构成了一种相斥的平衡。


我想到今年上半年铸刻文化出版的一本书《多谈谈问题》,里面收录了多篇访谈文章,其中一篇是吴琦对吕植老师的访谈,吕植老师谈到他们做生态保护的历程,说在三江源第一次非常激动地看到了生态保护的希望,因为当地的宗教信仰中就包含着敬畏自然、守护自然的内容。所以,在那里生态保护没有阻力,大家很愿意自发地去做这件事。基默尔所说的植物因被需要而到来,或许有些神秘,但从生态保护的视角看,却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观念。它无法被证明,但它来自于我们的相信,而相信,往往是我们做很多事情的驱动力。


光藓的故事分享到这里。这真的是我翻译完这本书也特别特别特别受触动的地方,也是我特别特别想去看一看的一种苔藓。


3. 科研如此有趣,充满创造力

豆瓣评论:“每项研究都像一桩悬案,科学家要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推理。既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的力量进行假设,又要有持续的耐心观察判断。太有趣了”


1)蛞蝓和花栗鼠的赛马实验


这本书里面关于有趣的创造力的科学实验,最有趣的故事是蛞蝓和花栗鼠的赛马实验。这故事生发于作者和科研助手发现,为什么四齿癣和鞭枝曲尾藓的分布总是那么有规律,比如四齿癣总是在木头的边缘分布,占领一个大的地盘,鞭枝曲尾藓总是在树木的高处分布,只分布在一些小空隙里。那形成这样分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尤其是在研究鞭枝曲尾藓为什么分布在一些小小空隙里的研究过程里面,她们做了非常非常有创意的实验。首先是她们发现鞭枝曲尾藓生存的湿湿的木头上会生活很多蛞蝓,而这些蛞蝓会经常爬来爬去,有粘液,那这些粘液是不是会带着鞭枝曲尾藓那些繁殖芽体到处移动?


于是基默尔和研究伙伴一起布置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实验----她们称为蛞蝓马越野赛。她们用了一个玻璃片,让蛞蝓从一处鞭枝曲尾藓出发,看它能在玻璃片上滑行多远,记下它行走的距离,来判断是不是它把这些繁殖芽体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但是实验刚开始就遇到了阻力,蛞蝓没走几步就不想往前走了。于是作者从自己曾经阅读园艺手册得到启发的经验里想起好像用啤酒这种香香的饮料可以吸引蛞蝓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于是她就在玻璃片一边放了一点啤酒,果然这蛞蝓可以走更远了。但是在最后把蛞蝓拿起来研究的时候,发现其实它没走几厘米,刚出发没多远,它粘带的鞭枝曲尾藓的繁殖芽体都已经掉光了。所以不可能是蛞蝓把繁殖芽体带到了那么高的树木上。


那么到底是什么帮助鞭枝曲尾藓把它那些繁殖芽体带到了树木更高处那些小小的空隙里面?她们这时候把目光转移到了花栗鼠身上,发现附近有一些蹦蹦跳跳的花栗鼠,而且几乎脚不离地,总是在树木上面来回穿梭,于是就逮一只花栗鼠,把他最爱吃的花生、花生酱放在一边。让它又做了一个赛马实验。


基默尔和她的研究伙伴同样用一张带粘性的白纸放在中间,让花栗鼠从一处鞭枝曲尾藓,跨越白纸,再跑到对面花生酱那里。经过实验,发现果真是花栗鼠的小爪子上,它肚皮上都粘带着鞭枝曲尾藓的繁殖芽体,是它把繁殖芽体带到了更高的树木上。


基默尔和伙伴在实验过程中,会觉得好欢乐。比如蛞蝓实验,蛞蝓本身就移动得特别特别慢,非常非常缓慢的一个实验。他们还各自选一个蛞蝓赛马歌,称为蛞蝓马,一边哼着康城赛马歌----康城赛马歌里面那个音节都是嘟嗒嘀嗒那种,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听过这个歌,它在凯迪克的童话书里也出现过。


2)去地毯店挑选实验材料

这个实验特别有创意。我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就是她和研究伙伴在一个废矿上做苔藓研究,研究苔藓到底对生态恢复做出了多大贡献。比如说一颗种子落在苔藓上和落在一样同样材质的别的什么东西上,是不是会有很大的区别?是不是落在苔藓上的这棵植物的种子更容易萌发,更容易生长?


为了做对比研究,她和研究伙伴就想到了地毯,因为地毯有不同的材质,毛长的、毛短的,或者卷卷的,或者是顺滑的。它和苔藓的相似性很多,就像在书里头也曾经有一段就是关于苔藓的这种描绘,把苔藓描写成各种织物,比如说像锦缎、像毛呢等等。那他们就想到去地毯店去挑选实验材料---那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她真的很有创意。


所以在基默尔对她科研部分的这些描写里,也是特别充满乐趣、充满创造力的。我看了觉得好像能够打消不少我作为文科生以前对科学研究的一些刻板印象。


4. 小的坚韧,小的力量,小的智慧

接下来,我还想和大家分享关于苔藓的小,它很小,但是它小得坚韧,它有它小的力量、小的智慧。关于这个小,读者评论说:“在生活颇为踌躇低沉的这个时期,生存于微小尺度上的、结构简单的苔藓给我带来了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我也想到,在这本书刚做完即将付印的时候,编辑张璇老师跟我说一句话,她说苔藓小小的,是拓荒者、是奠基者,它的寓意很好。我当时听到这个话也觉得很受触动,它会给人带来一种很强的力量感。


在书里面,基默尔讲到城市里的苔藓的时候,讲到苔藓和我们人的生活之间有一种相似性,或者说关联性,有一段话让我也是非常受触动的,分享给大家:

“有些人,包括我自己,永远都无法在城市生活。我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去城市,尽可能快地离开。在乡村生活的人更像细枝羽藓,我们需要很大的空间,需要有荫庇的湿润环境,才能充满活力。我们选择生活在安静的小溪边,而不是忙碌的街道旁。我们生活的节奏是缓慢的,我们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远不及城市居民。这样的生存模式在城市毫无胜算。在纽约的街道上,最需要的就是角齿藓型生存模式:快速,总是在变化,努力在众多竞争者中拔得头筹。城市景观既不是苔藓原本栖息的环境,也不是人类的,然而两者都在努力适应,顶着压力,在城市的峭壁上建起自己的家。”


我看到过有一个读者的评论说,他觉得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光是跟着作者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思考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要过怎样的一生。所以我觉得能从一个自然文学的文本里读到这些也是让人很受感动的。

 

5.  无用却让人愉悦的文学美感

最后,我还想分享的一点是,在这本《苔藓森林》里,我觉得充满了很多无用但是让人愉悦的文学美感。比如说我看到有好几个读者的评论里边都提到一句话:如果苔藓真的做梦,我想他们肯定会梦见下雨


这句话充满了美感,苔藓的亲水性,在作者充满文学质感的这种描写中,让人更觉得非常感动。


在这本书的其他章节,比如说在一开始的前言,还有第一章《伫立的巨石》等等,都有很多文学色彩非常浓的描写。比如说作者回忆她第一次在幼儿园时看雪的经验,她看到的雪花有多么美,以及她后面对苔藓的一些描写,苔藓的织锦有多么美,多么的各式各样,我觉得这些美恰恰是它于我们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是读完之后会觉得在心里回想的那些东西。


最后,我还想说基默尔非常幽默,至少我看过她的一些视频,非常非常非常爽朗的一个人。我在翻译的时候也不断感受到她行文之间的这种幽默感,但可能我的翻译还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希望大家能读到一些。我今天分享的暂时就这么多了。之前我在播客里讲的,也可以分享给大家,如果大家感兴趣,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听一听。


从看见微小开始爱生命:野兔翻译的第一本书《苔藓森林》: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4f0a2116536bc91d2d5f24d?s=eyJ1IjogIjVmMTI1ODZmZTBmNWU3MjNiYjU5ZGUyMCJ9

如果感兴趣的话,播客可以当消遣听一听,后面这个截图是一个读者听完分享写下的,我看了很触动,也分享给大家~

群友互动:


芦苇:谢谢孙老师的分享,一气呵成!好温柔的声音。

这本书一开始我都不敢买,如果不是余老师的大力推荐(最后一次折扣太给力),我终于不再犹豫地买了。主要是仅仅从书名来看,我就觉得应该不那么好看。我这里的好看是实指,苔藓又没有多少颜值,看一本书会不会太枯燥?乏味?今天听了译者孙老师的分享以后,觉得罗宾·沃尔·基默尔是个会说故事的人,而且还很幽默。主持人又说是一本很容易看的书,我的兴趣来了。

有的话我记下来了,因为比较喜欢:

苔藓需要的是时间,不是金钱。

苔藓想家了

无用,但让人愉悦的美感

如果苔藓真的会做梦,那它们一定会梦见下雨。

苔藓——需要我们俯下身,以一种谦卑的姿态,花足够的耐心。(我觉得不仅仅是对苔藓,对待很多植物也好,昆虫也罢,都需要这种虔诚。)

感谢译者孙老师!谢谢今晚的分享,娓娓道来,也是在给我们讲故事,苔藓的故事。


孙才真-桂林:本来有几幅图,都在书店的另一个电脑里,没导过来,不过大家还是去楼下草坪和野外去发现苔藓吧!


感谢孙老师的精彩分享


韩小燕:孙老师结合豆瓣读者评论,分享了《苔藓森林》书里的几个有趣的故事:

第16篇 匿名雇主的故事,

第19篇 把稻草纺成金线的故事,

第11篇 蛞蝓和花栗鼠的实验的故事,

第7篇 在废厂房观察苔藓生态演替的故事。

(我已经读过花栗鼠和废厂房实验了)


这里边,孙老师有穿插作者在故事分享苔藓的写作功力和一些美妙的打动人的原文片段,还有分享作者的幽默风趣。


今晚没来及听的大家记得回听,书没来得及读的,就慢慢读,可以先读上边孙老师分享过的几篇。


确实产生了去楼下寻找苔藓的想法!


张一:感谢分享!小宇宙也关注啦。今年有幸在荥经的博物学论坛上认识了孙老师,有机会再来桂林拜访!

那个作者当苔藓顾问的故事挺有感触的。把石头搬到园子里就为了上面原生的苔藓,营造自然的假象和满足自己的收集癖。这个世界上哪里都不缺把强取豪夺当热爱的土财主。


蛋蛋:感谢孙老师分享,声音好听,光藓真的很神奇!

作者对场景,细节的描述又细致,紧凑,又充满感情,很有现场感,孙老师的翻译也很赞。


小丸子:听了孙老师的分享更有感觉了


熊馨:感谢孙老师的分享,迫不及待想买来看了,自然中永远有无尽的惊喜等待我们去观察发现。想起自己夏天经常去的一片云杉林,林下长着厚厚的苔藓,踩上去软软的,现在想来是地面上的高大乔木林被我们称为云杉森林,贴近地面的何尝不是苔藓森林。苔藓真的好神奇,今天初春时去过一次,由于天气寒冷苔藓都变得干巴巴的,而它们就像海绵一样,等入夏下过几场雨之后又重新变成柔软的绿地毯。

还有一张凑近拍的,摸上去手感真的超级好。

孙才真-桂林:太美了。有机会要去深圳幽苔园去看看,这本书的审订张力老师就在那里做研究。

在荥经大熊猫基地的森林里拍的沉浸式撸苔藓狗,想起作者形容泥炭藓像刚出水的牧羊犬,这个苔藓特像泰迪。

 

莜麦-宁波:感谢孙老师的精彩分享。

上次在山里看到苔藓,带了些回家种起来。在野外经常看到长得不一样的好看苔藓,但是都不知道名字。

 

胡勇:后备箱里的拿出来看起来。。。

 

张一:我在四川小金遇到的苔藓森林,底层是苔藓形成的地被,松软甚至可以回弹,中间是杜鹃,上层是落叶松,到了深秋金黄一片。

雾中的瓦屋山,树生杜鹃和苔藓在一起。

小丸子:我这里滴水岩的苔藓


苔藓和东南景天绘就华章


红梅-威海:伟德山的

张嘉灵-上海: 谢谢孙老师分享的苔藓森林,作者有趣的故事和不止于苔藓的人生启发~声音也好好听呀哈哈,播客追更


吉林-自然物语(猫):在这个群何其幸运。正在读《苔藓森林》,竟然能够听到本书翻译老师来导引这本书。缘分好奇妙,再一次感谢小丸子老师拉我入群,感谢孙才真老师的分享。很喜欢这本书,根据这本书已经带领小孩子们考察并认识了本地四种苔藓。

孙才真-桂林:谢谢大家的鼓励,这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觉得很幸运,特别要感谢想要读这本书的大家!


叶峥嵘:公号链接两篇

一头飘逸金发?还是一顶hair cap——金发藓Polytrichaceae

【壶藓科】论苔藓是如何实现自由飞 “翔”

王雪华-北京:

见过最美的苔藓地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庙路两侧



关心:


踏歌行:



王红丽:

一块石墙,会有水滴落,壁上的苔藓真吸引人


小丸子:



郑国颉:有类似经历,有钱任性的园子,几点感想:

1,人的园林审美偏好源于自身成长经历,必定有缺憾,有钱人决定一个园子,有权人可能塑造城市景观。

2,文化自信和本土自信会让大家更加认可本土植物和自然生态。

3,生态文学基于科学研究,但生态文学可以更长久更广泛地影响人。


-The End-

海报设计 | 桔梗

图文整理 丨蛋蛋

校对丨汪志远

排版丨邹艳

音频生成 | 文慧

图文发送 | 一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壹木瞭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