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壹木读书会 |追随昆虫

壹木自然读书会 壹木瞭然
2024-09-05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200期,由胡勇等三位书友分享给大家的《追随昆虫》,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资料。

胡勇-宁波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啊,今天是星期二,那我们每周的分享就要开始了。
读书会年底推荐必读书目的时候,我推荐了《追随昆虫》。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本书肯定会入选呢,果然如此。这本书呢,还有一个推荐人是群里面的大咖——周生祥老师,他把分享机会让给了我,那我恭敬不如从命,就接受了。后来一想杨老师粉丝很多,那么我就想多找几个人分享,今天晚上也是读书会第一次多人分享,我们抛个砖,希望以后读书会分享的方式也会越来越多种多样。
今晚是我们扇子粉丝团出场的时刻了,这次分享会由我和红丽、静静三个人组成。我们都是杨老师的粉丝、铁丝、钢丝、蛛丝,那我们将一个一个上场讲述我们和杨老师以及和这本书的故事。但是有个问题啊,我在练习的时候呢,突然发现我的普通话很不好[流泪],大家多担待。那先欢迎一下我们三位小伙伴。 
@尹海静 杭州 @19年12月值日生王红丽—杭州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王红丽-杭州: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能有机会一起分享。
尹海静-杭州:
大家晚上好,我是海静,第一次来读书会分享,很期待和大家有更多交流。
胡勇-宁波:
好了啊,我们的小伙伴全部出场了。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宁波的胡勇,是一名园林工作者,也是宁波植物园的一名科普志愿者。这两年呢,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展示公园和社区的生态科普功能,让生态环保自然能够接地气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平时在小区里面带小朋友做自然观察,今年还和一个小学合作弄了一个玉带凤蝶园,招了二十来个学生,每个星期五下午做一节观察课,主题是玉带凤蝶和植物;也帮宁波园林博物馆策划了一些生态科普讲座,我们群的小山老师也是我们的嘉宾。
小山老师说,分享一本书,一定要了解这本书的作者,然后再了解书的内容,第三要能从书里面得到点什么。
那我们先谈谈作者。
《追随昆虫》的作者杨小峰老师,我见过一面,那是在2018年9月7号“壹木自然读书会”杭州植物园线下的聚会上。那天来了很多大咖,小山老师啊、老余、杨老师、赵老师、熊童子,还有那个有一座山的阿朱,小丸子,还有那个贝贝啊,这些人都在。下午小丸子要去浙江图书馆做讲座,带走了一波人,剩下的人就跟着赵老师、杨老师还有熊童子,逛了个小树林。
一开始我是跟着赵老师,他是研究银杏的专家,我们一边走、一边说、一边拍,过程中他说的那个科属种的一些特征,我真的搞不明白,我感觉我大学里面学的那个林学都还给老师了,所以我就兜兜转转的,到了杨老师的队伍里面。杨老师说的科属种、蜘蛛啊,虫子啊,我也听不明白。那时候离吃饭时间还早,我也没地方去,那就只能一直跟着了。后来到了一棵大树前面,杨老师指着一堆小罐子说,“这里有个好故事”。
我先把这个罐子的图片发一下。

我不知道那天聚会的同学、小朋友还记不记得这张图啊,但我印象很深刻,这里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啊。这是一堆茧蜂的茧,上面画了粗红线的呢,表示这个茧蜂已经正常发育飞走了,那至少幼儿时代是完美的;下面画了细红线的呢,表示茧蜂被其他物种寄生了,“小偷”得逞以后强力破门而出逃之夭夭,这对茧蜂是个坏消息,但是对寄生物种却是一个好消息。那么坏消息跟好消息,要看对谁而言。但是这个故事到这里没有结束,茧蜂也是寄生蜂,那么主角去哪了?
我再发一张图。

这个主角应该是躺在那个画蓝线的地方,两排茧之间,以前应该有一条被开肠破肚的毛毛虫,茧蜂寄生毛毛虫以后,在毛毛虫里面生长成熟以后破体而出,就在毛毛虫旁边结茧,毛毛虫也完成了历史使命,空壳随风而去。在这段时间呢,有另外一个寄生生物特意跑过来寄生到这个茧蜂上,有可能是在毛虫体内的那一段时间,也有可能在毛虫体外的那段时间,是二次寄生。杨老师说呢,这叫重寄生,那我发一个视频,大家可以看得更直观一些。
我当时听完就想,这个很有意思啊。杨老师说,生态照片应该做到“一张图说明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好玩儿,老师也讲得很有趣,我也听懂了。后来在观察的活动中,发现自己还是没有真懂。其实呢,每个物种寄生的手法不一样,造成了案发现场也是不一样的。而杨老师就像一个技术高明的法医(有一个法医叫做秦明,也上过一席),能够根据案发现场重建现场,找到破坏分子。这种本事很有趣,对着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讲述了很多奇怪的故事,我想到带娃的时候会非常有成就感。
后来他发了姬小蜂的生活史,也很有趣,于是关注了他的公众号,加了好友。后来他又出了书,又上了“一席”。我搜了一下杨老师,是“一席”里面唯一讲昆虫的。有了一些交流以后呢,慢慢了解到杨老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但是特点呢,非常突出。
首先,他是宠妻狂魔,很宠家里的领导。看虫这件事情,家里的领导一开始是反对的,在杨老师的各种努力之下,领导的态度有了转变,说明杨老师的功力非常深厚。我这里举个例子,有一次他和他夫人到北仑来玩啊,距离我一个小时车程,那属于算宁波地界吧,我说晚上请他吃饭,他说夫人安排好了。那我说蹭饭行吗?他说也不行,要陪夫人吃饭呢。到了我可以干啥呢?就可以看会虫子,晚饭我要自己解决。我一听啊,请吃饭也不行,蹭饭也不行,还有可能当电灯泡呢,我就没去。于是我就失去了和杨老师一对一见面辅导的机会。
第二,他很宠他的娃。书里面杨蛙蛙出现了很多次,看起来杨老师永远都在接送杨蛙蛙的路上,比书里面蚂蚁出现的次数还要多。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个橡皮筋,他(放)兜里面随时都可以拿出来。
那第三呢,能写能拍能聊。上次他在群里分享,他说日记写了80万字;照片拍得非常棒,书里面的文字再加上美图,阅读感觉是很棒的。我觉得他应该是建筑学界认识昆虫最多的,昆虫界里面搞设计最好的。他还能对着一张没有虫子的幼虫网说上好几个小时,面对成千上百的学生侃侃而谈。你看他“一席”讲座里面观众的反应也是非常非常的热烈啊,笑声是不断的。
那么再谈谈这本书。《追随昆虫》这本书,我理解是一本游记,方寸之间的游记。这种感觉,和我们造园林差不多,方寸之间尽显山河。(同时)也是一本观察日记,分为四个部分,数十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详细记录了一种或者几种昆虫(也包括蜘蛛)的特征行为。今天晚上我分享的主要是第一部分内容。
杨老师往往是在接娃、上课、日常生活中的某一段时间观察遇到的昆虫,他运用睿智幽默的语言,记录了这一段时间内对虫生、对人生的思考。比如把蛙蛙送到辅导班后,去小树林逛一逛,上课前半小时去小树林逛一逛,旅游趁着别人上厕所的时候呢,去小树林逛一逛,等上菜的时候去小树林逛一逛。杨老师虽然是近视眼,但是对虫子非常非常敏感。书里面是这么说的,“总之,在这一瞬间,虫虫乐园的大门对我敞开了!”。
这本书我读下来,有很多有趣的句子,这些句子我感觉念出来表达不好,我把它复制上来。
黑带食蚜蝇:我看到的不是僵硬的标本,而是动态的演出,是人类最梦寐以求的空中悬停。
蛞蝓:不知道这只蛞蝓是通过伏击还是追杀捕获蜗牛的,如果是后者,它们之间一定经历了一场难以想象的“生死时速”。
盗虻(meng,音同萌):复眼几乎占据了盗虻的整个头部,它的正面照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练歌房里的金属麦克风。
漏斗蛛:这只漏斗蛛只有七条腿,不用想就知道这是它争强好胜的结果。
蜉蝣:我注视着这双自三亿两千万年前就演化完备的精致复眼,安慰它:各安天命。
除了这些带有强烈个人情感的文字以外,对昆虫行为的描写也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啊,我以第一部分“与虫为邻”为例,挑一些说一下。
比如那个《傍晚的飞行课》里面说到的食蚜蝇的飞行,他是这么写的,“是老朋友黑带食蚜蝇,它已经开始了每天例行的悬飞表演。”“食蚜蝇很轻,随便一阵微风都可以将它吹离原来的坐标。所以他必须密切关注风的方向和强度,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调整飞行肌的动力往反方向加速。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让自己看起来只是在空中微微地振动,而不是剧烈地晃动。这非常难,特别是风向和风力都飘忽不定的时候,既要保证足够的调整,又要避免矫枉过正。”
(还有)《进击的蛞蝓》里面讲的那个狮纳蛞蝓捕食蜗牛。上个星期天,我就看到了那个蛞蝓在吃一只死掉的蚯蚓,我觉得应该是狮纳蛞蝓。那还写了带着卵囊的狼蛛妈妈,昆虫里面会养育宝宝的不多,狼蛛是其中的一个,但是我的关注点是另外的。我想问一下大家有没有在刷山的过程中被不明液体击中头的遭遇?在宁波大学,有个白鹭路,如果没被白鹭的鸟屎砸中过,绝对不算宁波大学毕业的。在书里面,杨老师,拿着相机尾随了一个狼蛛妈妈而被某种液体击中,那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我这里放一段狼蛛带宝宝的视频。
前两天我们小组看到我写的稿子就提出质疑,说这里应该是下雨了,那还特意叫我冒着被打的危险,去问了杨老师本人,杨老师果然很生气,说我是在黑他。小组认为,杨老师是为了表达狼蛛妈妈对宝宝的爱,所以它在下雨之前就把那个卵囊移到了她的腹部下面保护宝宝,杨老师的本意,是为了表达狼蛛妈妈在下雨之前就知道了下雨这个事,而我们人类,需要雨点落在头上才能知道。我觉得这一段,可以出一个阅读理解问题,就是通过这些不明液体作者想表达什么?我想看看多少人能够答对。
其实昆虫排泄各种毒气、毒液来防御的情形是非常常见的。比如蚂蚁会喷蚁酸,屁步甲会喷高温的液体,玉带凤蝶会伸出臭腺角,散发浓烈的柑橘气味,还会呕吐。前天晚上我带优优在小区瞎逛的时候,就看到一只黑色的步甲,那我按住了它,它的尾部就会喷出液体,喷到我的手上,我闻了一下,差点就晕倒。过了一会儿手指就火辣辣地疼,凉水冲了都没用,在家用了肥皂洗过才好。如果是喷到眼睛里面或伤口上,那就不得了了。所以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在野外看虫子还是多动眼睛,尽量不动手。我这里放两个昆虫放毒的视频。
《蚜虫天团的内部斗争》描述的故事也非常的残酷。吃蚜虫的天团把蚜虫吃完了以后,自相残杀,瓢虫吃蚜狮,还可以吃食蚜蝇,最终剩下的瓢虫互殴。书里面有句话说,“先蛹者死”。昆虫的生活非常艰难,打不过的时候就靠数量多,数量多了以后还要靠武力值高,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那么武力强,味道又难吃的,那就是虫生赢家。对个体而言,死了就是一生,对群体来说,运气不好、实力不佳的就得淘汰,这也是物竞天择的具体表现。我见过蚂蚁放牧蚜虫的画面,但是没有见过天团互殴的场景,我会继续寻找。
《爱心与牙齿》里面的峰疣蝽、和《追逐一抹黄叶》里面的尺蛾、还有《插秧和翅绘》里面的实蝇,都是讲到了昆虫的拟态:尺蛾把自己打扮得像一枚枯叶,还带了两个虫洞;峰疣蝽把自己装扮成一坨没有消化完全的排泄物,恶心别人;实蝇,给自己画了蚂蚁头像,吓退别人。这都是先天的,那么还有一些后天的,比如说书中提到的蚜狮、蚁狮、龟甲的幼虫。那后天呢,应该不能算拟态,可以说伪装,它为了进食、抵御敌人或者为了迷惑敌人做的一些工作。实蝇,是使用它的“蚂蚁”翅膀来吓退敌人,和龟甲幼虫用粪盾抵御敌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这里我也放一些其他拟态的例子。
最后呢,我分享一下我养蝴蝶的过程。我等会儿把我写的养了八只蝴蝶的公众号文章发上来。有一只蝴蝶,是我带我们家悠悠去医院的时候“出生”的,我们看到的那个“出生”的整个过程啊,非常的激动。杨老师的糖宝照片呢,比我的精美太多了。养蝴蝶是我第一次养宠物,非常的方便,和养蚕差不多。但是比养蚕有趣很多,今年我发动小区的小朋友都来养蝴蝶。
很多时候,我情愿看小说,而不去看电视连续剧,觉得书里面有无穷的想象空间,可以脑补各种画面,电视机里面演的没有那么多可能性,特别是某些演员的演技,更加没有看书来得爽快。虽然我看了一些纪录片,知道了一些昆虫的理论知识,但是远远没有自己亲眼看到一种虫子的行为有趣,特别是这个虫子是你旁边的人看到过,并且是讲过,而且写过拍过的,那感觉,那种八卦生活,一下子就活了。
我的分享暂时就到这里,下面有请我们第二位分享者静静。
@尹海静 杭州(海星) 到您了
尹海静-杭州:
好的,谢谢胡老师的分享,很精彩,我都听得入神了,几个视频也非常有趣。
我的微信昵称是静静,那么刚才自我介绍的时候提到海星,那是我的自然名。重新打个招呼,大家好,我是海星。
我是一名喜爱花花草草鸟兽鱼虫的自然教育践行者。在《追随昆虫》这本书面世以前,关注杨老师的公众号“法布尔的扇子”好多年了,几乎每一篇推文都爱不释手,甚至超过对法布尔昆虫记的喜爱程度。毕竟,杨老师笔下的小虫子们与我们本土的、本地的生活可谓是息息相关,抬头不见低头见。
作为一名十岁女孩的母亲,最近阅读杨老师的《追随昆虫》,首先让我自己仿佛一次又一次回到捕蝴蝶逮蚂蚱的幼年时光,内心激荡着来自童年的欢乐回想。同时,也正是作为一名十岁女孩的母亲,《追随昆虫》一书中敏锐独到的视角与细腻温情的笔触,让我一次又一次为一只只微小而平凡的虫子所展现出来的母性,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与感动。
比如,刚才胡老师也提到过的狼蛛妈妈用尾部的纺器夹着卵袋,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有三节身体。在这本书的第14页,杨老师观察到“狼蛛妈妈忽然换了个姿势,将卵袋转到身体下面,且腾出第三位步足来抱紧它,我正纳闷它要干什么,十几秒后,第一批雨点落到了我的头上,”在这里我觉得不管是遮风避雨还是释放液体恐吓敌人,狼蛛妈妈将卵袋移入腹下,都可以看出她对下一代呵护的行为。
而蜾蠃妈妈为了给未来宝宝营造一个舒适、安全又吃喝不愁的安乐窝,冒着酷暑,在取水点、取土点与筑巢点之间往返奔波,精心建造一只瓦罐,然后捕捉青虫,并把它塞进瓦罐,以备日后孵化出来的幼虫食用。这一切与我们人类呵护新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是何其相似。
在母性这一生命体的共同语境之下,我不由得继续联想,人与虫之间的隔阂真的有那么多吗?是谁正在进行飞行操练?是谁正在构造拜占庭风格的教堂穹顶?是谁正在与他者建立战略同盟关系?又是谁正在打造一副全新的小行星图景?是人类是虫类,还是两者已经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我们以平等,尊重的心态与虫互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舞台就会缓缓向我们拉开帷幕。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分享,主要针对这本我特别喜爱的《追随昆虫》,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丽接力棒交给你啦。
王红丽-杭州:
大家晚上好,我是王红丽,之前在壹木读书群有做过几次分享:一个是十二节气的分享,十二节气七十二物候;再一个是游戏,热身游戏啊,自然手作的分享;还分享过《怎样观察一棵树》。
那很高兴能够一起分享杨小峰老师的《追随昆虫》。
知道杨老师要出书的时候,就一直盼望着。

不知道在买书的数量和朋友圈线上线下推广《追随昆虫》的数量上,我能排到第几。群内接龙购买,线下签名时再加购,签名的时候有伙伴想要多几本送人,然后我想送人的书没了再加购。
我和朋友同事都讲,杨老师是中国的法布尔,是我们身边的法布尔。
如果对昆虫感兴趣,这本书一定要买,对昆虫不了解,那也要买,买了之后可能就会打开对昆虫的兴趣。
最有趣的是有一次参加小河长活动,我带着《追随昆虫》,有妈妈看到了问怎么样,她儿子很喜欢法布尔音频,重复的听。我跟她说,那太巧了,非常适合。他们家孩子四年级,后来也拿了一本去。
我和杨老师线下见面五次。
壹木年会,然后我们一起去找杨老师签名两次,为了给杨老师送蜂窝,我还被迫在山野年会摆了个摊位,因为山野年会只是参与者的名额没有了,但是摆摊的名额还有,所以我就摆了个摊。
2015年,我带孩子玩时遇到大量瓢虫,不同龄期的,觉得昆虫的世界很有趣。我想要找个金龟子绑线绕着飞行,但遍寻不见。别人跑步都能撞到一堆,自己怎么也没想明白。
后来搜到了杨老师的群,习惯了进群会做一个自我介绍,当时跟他说在养蚕宝宝,然后跟孩子观察到很多瓢虫,对昆虫有兴趣。
我还邀请了当时百度昆虫吧的吧主,虫虫特攻进杨老师的昆虫群。
印象很深刻,杨老师给我普及的知识点,是食蚜蝇颜值比蜜蜂高很多。很多超市里卖的蜂蜜的罐子上都是画的食蚜蝇。
我隔三差五的遇到虫子就会拍了发到群里,也没特别想问名字,就只是拍了分享,大多数时候有人回应,这样的交流成了我的昆虫启蒙。
杨老师的公众号开起来之后,我才注意看他的文章,深深被吸引。当时已经有的文章我全读完了,感觉不够,就又搜到了微博,跟杨老师说在看他的微博,他说慢慢看,有一段时间好看。
再补充一点很奇妙的链接,我在人物大转盘游戏的时候,有看到叶峥嵘在科普游子工作,当时我也想找工作,想找自然教育方面的工作,联系后见了科普游子的江南蝶衣老师。
我送了他一本签名版的《追随昆虫》,聊到和杨老师认识的经历。
他们的观鸟的老师,麻雀老师跟我核实,我有两个孩子住九堡,经常在绿化带带着孩子玩。这么巧,原来曾经在一个群里还私聊过,也是因为杨老师的缘故。
与虫为邻。
最近的一次,印象深刻的案例发生在五一假期,女儿在写作业,发现纱窗上有密密麻麻的虫,她说,觉得和杨小峰老师讲的一样,是白蚁。

因为女儿看曹文轩、沈石溪,看郑渊洁,提到没有作家到学校里来过。我跟她说,我们去听杨老师在图书馆的分享,和作家面对面。
女儿已经有单独为她签名的《追随昆虫》,在图书馆又找杨老师签名送给班级图书角。女儿读《追随昆虫》比我认真。我为了分享,在读时满满都是回忆。
蛞蝓,应该也是在杨老师的文章里遇到后认识的,有一次我们出门走走,一路遇到蛞蝓,一起数遇到的蛞蝓数量,也非常非常有趣。
在老家遇到一个灌木丛里有橄榄球型的蜂窝,群里分享的时候,杨老师说想让我摘下来带到杭州,考虑到蜂还有活性,暂时没取。

等春节假期蜂窝已经不见,机缘巧合的是,我们小区一棵树顶上有更大一点的同形状的蜂窝。
路过的时候我都会多看几眼,突然有一天树上的蜂窝不见了。正在疑惑间,发现蜂窝在地面。拍照片发给杨老师,他说要的。然后我就保存着,到山野年会的时候带给杨老师了。
带蜂窝过去那天,小丸子老师也去了,杨老师后续用蜂窝做出来的装饰品还给我们看过。
《刺蛾宝宝特攻队》看到之后,我也遇到过。
想起亨利-梭罗的一段话,“大部分自然现象是我们毕生无法见到的,我们所能见到的看到的自然之美,只是我们愿意欣赏的那部分,分毫不差,人们只能看到自己关心的事物。”
同样,对应杨小峰老师的柳叶粽子,我说我没有见到过,今天特意去找,也没找到。杨小峰老师书里的一段话是这样的,“因为它的造型特点深深印在我脑海里,下一次经过柳树的时候,便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从万千柳叶的掩映下,迅速锁定十几个粽子,这是我们作为捕食者与生俱来的能力,经历过首次的接触,在以后的捕猎生涯中就能高效地分辨出猎物的保护色,并避开会带来麻烦的警戒色。”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胡勇,宁波 胡勇整理的内容,特别用心

胡勇-宁波:
非常感谢两位朋友的共同分享,那我来收一个尾。从今年三四月份以来,我们就追随杨老师的《追随昆虫》,一直在看虫的路上,书里面的一些比较普通的场景我们都见过了。现在是五月,虫虫都准备就位,准备开始表演,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行动起来了。第一可以关注一下公众号,第二下单买书,第三最关键的就是出发去看虫。如果你怕虫,就像书里所说,“如果你害怕一样事物,却又注定无法摆脱[流泪],那么爱上它也许是最好的相处方式。”
如果你不排斥虫子,那我们就像书中杨老师所希望的一样,希望这些日记,让小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自然的运作方式,保持同自然的联系,亦能唤醒成年人心中那被自己雪藏的亲近自然的其他物种之心。因为有缘,我们共同出现在了诞生了46亿年的地球上,试着去理解这些兄弟姐妹,他们能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乐趣,还有力量。
如果杨老师再来叫我去看虫,我再也不会担心吃饭问题,我自己会带干粮,我再也不怕做电灯泡,还会带着我的汽车大灯立马前往。如果非得要在看虫、看树、看世界这件事情上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50年。
我们的分享就到这里[坏笑][坏笑][坏笑][坏笑]谢谢大家!!!
杨老师的公众号:法布尔的扇子,没关注的可以看看啦!
分享中提到的视频,因版权原因,这里提供地址大家可以找来看:
《昆虫世界》(全三集) B站;
《昆虫的盛宴》(全八集)B站;
《昆虫王国》(英语双字幕)B站;
《微观巨兽 》(爵爷的纪录片) B站;爱奇艺也有,需要会员
王红丽-杭州:聚餐

蜂窝碎片

1小时内小区里找到十几个这样的家。


群友互动时间:
万开元-宁波:有趣、有爱、有思想、有情怀的分享[玫瑰][玫瑰][玫瑰]
谢谢胡老师、尹老师、红丽姐的分享,有趣,有爱。感觉经历了一期大型“人物大转盘”活动。
胡勇:发一个粽子

彭灵-浙江台州:自从在群里接触到杨老师的观念,我对于虫子们的恐惧降低、烦恼减少了,有时候赶上了就拍个照,比如刚才这只白蚁,但是忍不住还是要把它拍死[坏笑]

练丹丹-苏州:感谢三位老师的分享,从书延伸到了实际的观察和感受,很受鼓舞[跳跳][跳跳]
胡勇:看虫费眼,不知道杨老师怎么做到的。还说近视眼是看虫好利器
尹海静-杭州:可能要天天看,天天找,有虫感的[破涕为笑]
王红丽-杭州:今年是我遇到螃蟹� 最多的一年
白桦林-山东:今天看到好玩的了[呲牙]跑的飞快,会动的都来了。[坏笑][坏笑][坏笑]

尹海静-杭州:好大只
胡勇:第一个卵。

叶佩丽-宁波:感谢三位老师的分享[强][玫瑰]
张映-汕头:感谢三位老师的精彩分享[强][强][玫瑰]关注杨老师和胡老师了
尹海静-杭州:也谢谢大家!在一起读书、探索大自然的路上相互陪伴与鼓励[玫瑰][玫瑰][玫瑰]
白桦林-山东:寻找丝带凤蝶资料,找到杨老师公众号“法布尔的扇子”
王红丽-杭州:印象中前一天擦窗户时没有,第二天早晨多了个蓑蛾

黄中敏-广东:三位老师提供的分享思路,很受启发。特别是海星老师集中分享的母爱,人虫相通,特温馨,胡勇老师和红丽老师的宝贝,也来分享一下,就更美好啦。宝妈宝爸和孩子一起看书看虫,幸福[强][强][强]
尹海静-杭州:也是受杨老师这些文字的影响,感受到他与虫儿互动时的那份平视、平等、相互尊重的情谊[爱心]
胡勇:我家悠悠,看虫可以。读书还不行[坏笑]基本都是她先看到,然后告诉我。
尹海静:[憨笑][憨笑]是啊,我家也是娃眼尖[破涕为笑]虫感不好的时候,带上娃就对了!这么一说,难道杨蛙蛙会不会也发挥着此功能[笑脸][笑脸][笑脸]
黄中敏-广东:我家娃小的时候,有一次爬太白顶,一路很多天牛和马陆,哇哇哭,弄得我也心惊肉跳的
王红丽:

胡勇:

尹海静:[笑脸][笑脸]好有趣的奖状!
王红丽:我遇到的特工队

尹海静:第一次跟着熊童子老师带夜观课,遇到马陆和螳螂,他都是说:看看能不能“邀请”成功?[愉快]给我印象也很深,以前都是伸手去捉……[破涕为笑]很受感染。从此以后,我自己的心态也就不一样了。

在知识储备与安全防护的前提下,伸出手,邀请虫儿过来。它过来就邀请成功,不过来,也不强求[偷笑]
黄中敏-广东:《追随昆虫》都看两遍了,有一篇总是跳过,配图那页还用双面胶粘上了。有心理障碍。你发的图也就不敢打开了[偷笑]@尹海静 杭州(海星)
杨小峰:谢谢三位的分享[笑脸]受宠若惊[害羞]
尹海静-杭州:感恩杨老师带领我们开启一段有趣有爱的历程[玫瑰][跳跳]
夏艳-绍兴:谢谢各位老师有趣的分享[玫瑰]虫虫的世界很神奇,也很有趣,未知的东西好多,谢谢杨老师引领我们感受美好的大自然@杨小峰 杭州
关心-沈阳:好精彩的分享![强][强][强]这是我看完《追随昆虫》后,在野外看见的,好聪明的小虫,一片叶子变成了一座大别墅,躲在里面过冬

杨小峰:茧里的东西出来了吗?可能也是茧蜂[捂脸]
黄中敏-广东:请教翅膀老师,这个是什么蜂?起飞的时候,声音很大

杨小峰:这是花金龟
李军(半边莲)-绍兴:我们这好多步甲@杨小峰 杭州 杨老师,昨天我发的虫子就是步甲的幼虫

夏艳:今年感觉这个蛾特别多

杨老师,这个是什么

杨小峰:覆翅螽属
彭惠宁-邰穗:我也求认一只虫虫

杨小峰:异色瓢虫幼虫。
胡勇:




图文整理:汪远方 校对:圆蜗牛
语音合成:郑文慧
 编辑 / 排版:郑文慧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壹木瞭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