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民生·走读乡村习作篇】在石门,邂逅古法造纸术

袁焓珂 越民生
2024-09-04

点击“越民生”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在石门,邂逅古法造纸术
浣东初中    袁焓珂

12月1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日,我们来到了马剑石门村进行研学活动。走进大山深处的石门村,群山如屏,茂林修竹,满目苍翠,清流映带,风景如画。古法造纸术的传承地、完好保存的古田畈、金萧支队红色革命根据地等等,石门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吸引着我们追寻的目光。


来到石门村口,就可见到两条清澈的小溪汇流而来。流经石门村的这两条小溪,数百年来,不仅养育了石门村民,也承载了石门古法造纸术的过去和现在。
众人皆知,中国的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的这项伟大创造,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但古老的造纸术,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尘封的历史,只能见于典籍的记载中。想不到在石门村却保留了珍贵的古法造纸术。


石门村地处深山,可供耕种的土地稀少,生活环境艰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古老的先民为了生存,便利用当地山区丰富的竹林资源,传承古老的造纸术,制造竹纸来赚取生活来源。他们从山上砍下春天的嫩竹,用清澈的河水浸泡竹子,用山上的泉水溶浆抄纸,做出一张张质地细腻成色精良的竹纸,满足了当时人们书写、祭祀、糊窗等需求。甚至还声名远扬,出口到日本,足见其质量的上乘。这样的手艺代代相传,沿袭至今。由于传统造纸工艺要用到碱性极强的石灰浸泡原材料,并且需要消耗大量木材煤炭进行加热,近年来,马剑镇政府响应国家号召,为保护青山绿水,开展环境整治,引导村民转行就业,石门村已经将近20年未大量造纸,仅为保存传统手艺,保留着最基本的造纸所需要的场所和设备。

今天在石门村研学,我有幸看到了村里保留的唯一一处古法造纸厂的遗址。它就矗立在小溪边,一排简朴的老式土房,门口挖着三个几米见方的大池子,厂房内摆放着古法造纸的一些工具,墙上有详实的造纸过程的图文介绍,我们一边实地参观,一边听石门村书记的介绍。

造纸可以分为五大步:第一步把竹子截成半米左右长度,对中砍成四片,然后将成捆的竹子用大理石压住,在水塘内浸上若干天,以苦水浸出为准。
第二步将竹料拌入石灰水浸在木桶中蒸煮5—10个昼夜,经过碱液的蒸煮,原料中的木质素、树胶、树脂等杂质被去除。取出的原料放入清水塘内漂洗,然后再放进锅里浸石灰蒸煮,如此反复进行几十天。经过反复蒸煮.漂洗,竹子的纤维逐渐分解。厂房门口的三个大池,就是分别用来浸泡竹子、浸渍竹料、漂洗原料用的。第三步,去除煮烂的原料放在石臼里用力春成泥团状,捣烂后的原料用适量的水调配,使纤维彻底分离并浸透水分,成为纸纤维的悬浮液,再倾倒入纸槽里面。然后用细竹帘在纸浆中滤取,纸纤维留在竹帘上形成纸膜。第四步把捞过纸浆的竹帘倒铺在压榨板上,然后小心地移开竹帘,这层纸膜便落在板上。慢慢堆起一层层的纸页,再以重物挤压,排出纸页中的水分。重物挤压之下纸膜也慢慢成形,成为一张张四四方方的纸张。用这样的方法手工造纸,每日每个工匠平均只能做到300到500张纸,可见工作的艰辛不易。第五步烘干纸张,用两面土砖砌成砖墙,中间是夹巷,砖块之间有空隙能让热气散出。焙纸时先在夹巷内生火,然后将一张张湿纸摊在墙上,从空气中散发的热气使纸张慢慢干燥,干透后揭起来就是一张可使用的纸了。繁琐的工艺过程,每一道都不能敷衍,需要的是祖祖辈辈严格的坚守,付出无尽的辛劳。



原汁原味了解了古法造纸术的整个过程,真的由衷感叹华夏祖辈的聪明才智,以及代代传承、刻进骨子里的勤劳创业精神。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智慧,这样坚韧持久的精神,我们的民族才能几千年屹立不倒,中华文明的血脉才会如此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需要永远把这份精神火种握在手中,发扬广大。
在石门村,我们还踏看了保存完好的古田畈,参观了金萧支队总部的成立地方氏宗祠,领略了民间传统造酒工艺等。这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我们深深沉醉其中,半天的行程意犹未尽。

感谢越民生和老师为我们组织的这次研学活动,让我学到了书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拉近了我们与历史文化的距离,也让我多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石门,是诸暨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石门村,领略这里的美丽风光,更能了解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沐浴一次精神的洗礼。

                                                                 (指导老师:戴小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越民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