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民生·走读马剑】悠然民俗祈丰年 元宵走街

越民生
2024-09-04

点击“越民生”关注公众号获取最新信息


第二节 元宵走街
 
元宵节是家乡人最能展示个性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迎龙灯、跑竹马、摆羌灯,喜气洋洋。家乡一带的板凳龙,早年间是农民向龙王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到了现代社会,板凳龙更大的作用是丰富民间艺术形式。 

正月十五日,俗称“正月半”,也称“元宵夜”,各家各户都做米粿,米粿有咸、甜两种。马剑戴氏族中规定:“社从初四起,灯从十三开”。正月四日起,沿社路,每日两次由灯头会,八面大锣沿社路开锣(上至凉亭,下至火园门)十三日开始,晚饭时,八面大锣绕社路三圈,以催农户出灯。这一夜迎龙头、跳竹马、滚灯等为高潮,全村各厅各台门都到,称为“闹元宵”。龙灯、竹马每到一地,该堂都设香案 
摆祭斋,点烛插香相迎,并赠送糕点糖果,叫“糕包”。有的还要给龙头上披上红布,俗称“挂红”。闹元宵结束,就送龙上天。至十六日,元宵节结束。昔云:灯过社散,各归各栏。 

板凳龙 

马剑人舞的龙灯主要是板凳灯,镇里每个村都迎板凳龙。有的村每年必迎,那叫长年灯;而有的村不是每年都迎,这叫欢喜灯。 


板凳龙制作得有板有眼,分为龙头、龙身、龙尾。龙头高二米许,长三四米,下托木板,以竹篾扎成,外面糊上皮纸,绘上鲜艳多彩的龙鳞。龙身是以若干类似于板凳的板相联结,板的两端有两个圆孔接口,板面上有两个固定花灯的地方。灯也是以竹篾为架,皮纸外糊描彩,有花鸟草虫、亭台楼阁、神仙凡人,惟妙惟肖。这样一块板灯,叫一桥灯。一般有近百桥。最多的时候,马剑板凳龙曾达三百桥,规模甚是宏大。
 
正月十三是龙“开眼”,这一天要供三牲福礼,燃香点烛,祭拜后,揭去做龙头时封在龙眼的纸条,就开始迎龙灯了。正月十五进入舞龙高潮:铁铳铜锣,声震山河;旗幡招展,花灯争奇。舞龙的人们在寺庙门前、晒场、道地舞出单元宝、双元宝、剪刀叉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阵形来,盘龙时会有人脚步跟不上而摔跤,叫捡元宝,说是有好运。一些大户人家为求福、求子,还将龙头请到自家门前祭拜,并烧香点烛相迎,送上糕点、糖果甚至红包等。 

到了十六,迎龙灯结束,送龙上天,撕下龙头纸片焚烧,留下骨架作后用。 

竹布龙 

马剑村有独一无二的竹布龙。竹布龙俗称滚地龙,全龙分十一节、十三节不等,每节一棒,节与节之间用红布联结,节内可点燃灯烛。首尾及每节皆用篾扎似桶形,糊以皮纸,描金涂彩,贴上金色龙鳞和彩色背鳞。特别是龙头,制作精细,眼珠突出,下嘴巴活动,滚动时一张一合,形象逼真。舞龙时,一人在前执珠逗引,从头至尾,左右上下,互相配合滚动,龙随珠追逐,全龙滚之,形似腾龙驾雾的活龙。舞时,有单龙独舞、有双龙抢珠等形式。 


羌 灯 

舞龙是流动的灯,那羌灯就是固定的灯。羌灯是按规定地点摆放在那里,供人观赏,所以后人又称之为“摆灯”。《浦江建溪戴氏宗谱》上载:“吾族迁自陕西,故有羌灯之设”,据考察,这种形式的灯长江以南唯马剑独有。羌灯有四柱八档的灯架,高一米有余,高低正与人眼齐,内容以戏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主,人物做成六寸高,老百姓叫“摆灯菩萨”。“摆灯菩萨”放在台面,配以山水楼阁、车马桥船,按情景放数盏烛灯,照明四周。正月十三,羌灯开摆,直到十六结束。每晚摆灯,有八面大锣敲催灯锣和收灯锣,吸引众人前来观看。夜色渐浓,羌灯闪烁,人头攒动,“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倒像是家乡元宵的写照了。


竹 马 

相公殿村在明朝末年就有竹马,在 90 年代又兴起“跑竹马”热潮。竹马以竹篾缚似马形,装点后,系于表演者前肚、臀后,表演者一般都是十四、五岁少男少女,一人一骑,一般以 16人为一队(也有 20 人为一队)。扮演骑手中,8 人扮四袍四甲,四文官:刘备、孔明、曹操,孙权;四武官:关公、张飞、赵云、马超。扮戏文:刘备招亲、桃园结义。一支竹马队,有领队八人手执队旗,率马两匹引导穿阵。舞竹马有队形,俗称“阵”,如二角阵、四角阵、六角阵、元宝阵、蟹钳阵、跑满台等。舞龙灯、摆羌灯、跳竹马,山乡的元宵节就这样闹得红红火火,有动有静,把家乡的文化底蕴与纯朴村韵传递到群山之中、村落之间、古镇之外。 



综合性学习: 

你能说出板凳龙、竹布龙、羌灯、竹马的各自特点么?

延伸阅读:  

龙 灯 

相传胜朝时,浦江戴原礼掌太医院,尝出入禁中,见灯甚丽,因志之。后宦归,每值灯节,仿其式以乐,岁以为常。我族顺九十五公元配,其女也,即召戴之工于此草创焉。 

——选自《杨氏宗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越民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