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法院网:公告送达案件再次开庭是否需重复公告

点击法律一讲堂关注

来源/中国法院网 民事审判         
作者 | 陶 然 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法律讲堂”投稿邮箱:yunlvshi@163.com   交流合作:微信号zsm800418


【问题】公告送达的目的是为了让受送达人见到公告后,能从公告上了解所送达的诉讼文书的主要内容、相应的权利义务及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至第九十一条规定的送达方式,即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法将诉讼文书送达受送人的,可以适用公告送达。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公告开庭的案件,因案情复杂、争议较大等原因需要二次开庭时,是否需重复公告,存在不同意见。


有的学者认为:出于从程序上保障当事人应诉权、维护程序公正、审慎审理角度考虑,公告开庭的案件再次开庭的传票仍需公告。


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开庭法院穷尽一切送达手段后进行公告,当事人未到庭参加诉讼,视为其自动放弃答辩、举证、质证、辩论等诉讼权利,应自行承担相应的诉讼风险。再次开庭无需再次公告,否则将造成诉讼拖沓冗长,有违诉讼经济原则,浪费司法资源。


【评析】:笔者赞同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从公告送达的制度设计上看,再次开庭不宜公告。公告送达,是一种民事诉讼送达制度上以推定理论为基础的拟制方式,是为了解决因当事人因下落不明以及穷尽一切送达手段,包括直接送达、留置送达、电子送达、邮寄送达、委托送达等仍不能实现成功送达,导致诉讼程序停滞不前的问题,为此,采取一种变通的拟制送达方式,发挥着使中断的诉讼程序继续进行下去,有效解决纠纷的重要作用。在同一诉讼程序下再次开庭,无须再进行公告,因为在严格按照公告送达的条件、公告内容、公告方式启动了第一次公告送达的情况下,已穷尽一切送达手段,公告送达制度的目的已经实现,诉讼程序得以继续,当事人未到庭参加诉讼,应自行承担相应的诉讼风险。


其次,从司法资源的角度上看,再次开庭不宜公告。司法资源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它应包括司法机构、司法人员和与司法活动相关财政保障资源。利用司法资源,必须有司法人员人力资源与财政资源的耗损。司法资源具有资源的特征稀缺性,有限的,有投入,并不能无限支取。鉴于司法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面对近年来全国司法案件激增的现实,有关当事人之间的纷争,应尽可能高效地解决,避免诉讼拖沓冗长。第一次公告包括公告期、举证期等至少花费93天审限,如果因案情复杂、争议较大等原因再次公告开庭,势必将当事人陷入诉讼泥潭,也极大地浪费了司法资源,从长远来说,不利于社会各种法律关系的牢固和稳定,亦不符合当前纠纷数量日益增多、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的现实情况。


再次,从实际效果的角度上看,再次开庭不宜公告。现行大多数在《人民法院报》刊登公告,也有部分省份为了节约当事人的公告费用、提高公告效率,开通专门网站进行网上公告,但公告送达作为一种拟制的送达,送达功能不强,覆盖面狭小,受送达人很难看到上述公告,经常送而不达,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也仅是“视为送达”。即便有当事人看到公告,也不可避免有些当事人消极应诉、置若罔闻。因此,第一次公告已对当事人产生了告知作用,该种告知应当是在法定期限内持续有效的,再次开庭如重复进行公告已不能产生现实的效力,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往期文章,点击阅读 ↓↓↓

最高法:法院公告送达前,未按民诉法规定的其他方式送达属严重违反法定程序


最高法观点 :行政处罚告知不能迳行以公告方式送达


合同中加上这一条款,起诉时找不到被告,法院不经公告也能缺席判决


最高院最新裁判观点:法院向受送达人身份证住址邮寄送达诉讼文书被拒收后,以公告方式向其送达符合法律规定


最高院最新裁判观点:法院仅有邮寄送达记录但未保存向当事人所邮寄材料的原始单据及签收材料的,不应认定为有效送达

最高院最新裁判观点:法院按营业执照载明的单位名称和地址邮寄法律文书,即使系他人代收亦视为送达成功

最高院司法观点:受送达人避而不见时诉讼文书如何送达

最高法观点 :行政处罚告知不能迳行以公告方式送达

最高院最新观点:二审法院按上诉人所提交上诉状中记载的地址邮寄法律文书被退回的,视为已完成送达

最高院:电子送达中“受送达人同意”的认定

最高院裁判观点:即使人民法院未将管辖异议申请书送达对方、未要求当事人举证质证等,也不违反法律规定

最高院裁判观点:当事人虽未签署地址确认书,但法院经邮寄送达其签收的,该地址视为该当事人的送达地址

点击下面图片可进入小程序进行咨询

◆ 关注【法律一讲堂】:

40万订阅用户共同关注,为您提供最实用的法律知识,结合经典案例,聚焦法治热点,剖析法治难点,解答法治疑点,引导您如何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长按二维码关注【法律一讲堂】(微信号:yunlvshi)

编后语: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慢慢的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每天看到我们的推送,请将 “法律一讲堂\' 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一下页面下端的“赞”“在看”,和我们一起做普法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法律一讲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