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色精神 照耀未来 ——“抗洪精神”课程开发案例

鲁新民 人民教育 2022-07-18


民小编说


为助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将红色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人民教育》约请一线知名思政课教师,记录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如何让学生通过回望、聚焦和远眺,更深认识和学习“抗洪精神”?今天我们与您分享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鲁新民老师带来的课程开发案例。


1998年夏天,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抗洪抢险战役全面打响。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精神是大思政育人极其丰富和宝贵的课程资源,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红色灵魂”。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进一步发扬包括“抗洪精神”在内的“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本文以抗洪精神课程开发为例,从后视镜、放大镜、望远镜“三面镜子”的视角对照抗洪精神的基本内涵、基因密码和现实意义探索大思政育人路径。


“后视镜”回望,在抗洪战绩中透视中国之治


环节一:中国之治:令世人为之惊叹。


【选材视角】

1998年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那年夏天,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自然灾害,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考验,更是对一个民族凝聚力的考验。在灾难面前,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危急关头,总有一种精神在迸发。


【情境设计】

1998年,江西九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长江最高水位达到23.08米,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14亿元。汛情牵动中南海,为了战胜这场特大自然灾害,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一线指挥;党心紧系军民心,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兵力36万余人,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调动了800多万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洪水无情人有情,全国人民情系灾区,一列列火车、一架架飞机、一队队汽车满载着物资、食品,满载着各地群众的深情厚意,从各个方向往灾区集结;而其他以不同方式关心、支持抗洪抢险的人们更是难以计数。党政军民共同谱写了气吞山河的抗洪壮歌,中国人首次在长江抗洪史上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奇迹。就连外国网友也对中国军人发出了“真正的英雄”的惊叹。


【任务设计】

防灾减灾救灾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上述材料分组讨论:中国为什么能创造抗洪史上极其罕见的人间奇迹?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解读和问题的分析,可以从党中央的果断决策、科学部署得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创造人间奇迹的根本保证,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正所谓“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解放军指战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直接参加抗洪斗争以及情系灾区捐款捐物,表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民才是创造人间奇迹的真正英雄;抗洪过程中迸发出来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是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支柱。这场抗洪抢险斗争,空前地把我们的力量集中起来,把我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品格集中起来,充分证明了红色精神基因的巨大力量,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可为。


讨论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依靠群众、红色精神血脉都是实现“中国之治”的宝贵经验,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这恰恰也是“西方之乱”所不曾拥有的“资本”,进一步使学生深化政治认同。


 二

“放大镜”聚焦,在抗洪故事中诠释基因密码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为了谁》,赞颂的正是在1998年特大洪水中奋不顾身的人民子弟兵。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看望慰问在防汛抗洪中不幸牺牲同志的亲属时指出:“每当危难时刻总有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环节二:基因密码:抗洪成功之精神秘籍。


【选材视角】

事件就是历史,就是舞台。重大事件,特别是发生在一个伟大国家的重大事件,是成就英雄、伟人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契机。在湖北嘉鱼簰洲湾98抗洪纪念馆陈列的橡皮艇、水壶、臂章、救生圈等展品,是生动的思政课素材。通过观看照片、访谈录等史实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1998年抗洪官兵救援群众、封堵决口的壮观场面以及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情景。用“放大镜”加以探看,发现凝结于此的红色基因密码,于细微处见精神,以此来剖析抗洪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精神实质,感受党和人民军队的精神伟力。


♦ 情境设计1:

(1)组织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抢险封堵九江决口震撼照”之后,出示访谈材料:时任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回忆当年惊心动魄的堵口过程,依然感慨不已,“当时这个缺口危险得很呐,一下子冲开了40多米,如果不及时堵住,长江可能改道、九江可能毁城。当时从长江上找了一条装满煤炭的大船,沉到决口处减小水势,后来又沉了8艘船到旁边去堵,为封堵决口创造了条件。”尽管如此,封堵战斗仍然持续了五天五夜。


(2)讲述“一件特别的救生衣”背后的故事:1998年8月1日,长江嘉鱼簰洲湾民垸决口,空军某高炮团一连被洪水冲散。生死关头,指导员高建成脱下救生衣给了身边不会游泳的新兵,自己却在救出8人后因力尽而牺牲……这件沾满污泥的救生衣成为了这个连队的“传家宝”,是抗洪精神的有力见证。


(3)讲述“一块木制生死牌”背后的故事:1998年8月7日,湖北武汉龙王庙闸口面临决堤的危险。长江大堤上,竖起了“誓与大堤共存亡”的木制“生死牌”,黄义成、唐仁清、李建强等16名共产党员签名宣誓。这块“生死牌”成为共产党员艰难时刻挺身而出保护百姓的珍贵见证,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任务设计】

(1)“抗洪抗到水低头,堵口堵到水不流”这句朴实的标语是当时抗洪一线工作的真实写照。请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这场抗洪抢险斗争是如何体现伟大抗洪精神基本内涵的?


(2)从文化特点角度说明保护好救生衣、生死牌这些红色遗存的理由。


(3)开展“讲抗洪故事,悟红色精神”分享活动,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

在这场抗洪抢险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英雄,形成了拔山贯日、气壮山河的精神奇观。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事件、现象、故事背后认识抗洪精神的实质内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一个事物、一种精神现象的本质,不能从事物本身去寻找解释,而必须到产生这一事物和精神现象的历史事件和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如通过抗洪斗争中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联系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抗洪军民为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是短时间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而是五天五夜的奋战和较量,联系到“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这次特大洪水危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没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把握,就很难抵挡住接踵而来的八次冲击波,夺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这就是“坚韧不拔、敢于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显示了抗洪军民的“韧”性和“刚”性。


抗洪中的红色遗存是传承抗洪精神的重要载体。让学生通过文物感受历史,透过历史内化精神,感悟抗洪精神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和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 情境设计2:

播放1998年九江抗洪的影像资料,定格两个场景:一是九江决堤,解放军战士用血肉之躯筑起堤坝抵挡洪水的感人一幕,九江百姓哭喊:“求求你们别跳了,房子我们不要了!”二是1998年9月15日,数十万九江市民自发前来为抗洪期间保卫九江的人民子弟兵送行。


【任务设计】

九江百姓的哭喊以及含泪送别子弟兵,画面太感人!请给抗洪英雄撰写一份颁奖词。可选取以下一个或多个关键词:抉择、奉献、责任、担当、奋斗、青春等。


【设计意图】

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斗争,不仅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风雨同舟的经历还形成了党心、民心、军民的空前凝聚,用“放大镜”聚焦这份军民鱼水情,体会军民一家亲的深情与爱意。通过撰写致敬英雄的颁奖词,让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用血肉之躯铸成洪水中的“钢铁长城”的悲壮之情。“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这句话也适用于抗洪英雄。正是因为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们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选择用热血、生命和初心,为身后的亿万“亲人”挺立成英雄的模样。课堂上再一次响起《为了谁》的旋律,感受洪水无情人有情的人间大爱,以增进学生情感共鸣。


“望远镜”远眺,在抗洪精神传承中坚定理想信念


环节三:后继有人:壮志飞扬催人奋进。


【选材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数往知来,人们尤其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善于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使党和国家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走向未来。


♦ 情境设计:


(1)提起1998年洪灾,很多中国人都会记起一个女孩,抱着一棵摇摇欲坠的白杨树足足在洪水中坚持了9个小时直到获救。她的名字叫江珊,而这段经历在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袭来之际,一封“请战书”让她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我请战,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我保证在这场疫情战斗中,以身作则,牢记初心……疫情不退,我不退!”


(2)“98抗洪英雄”高建成的女儿高洁缘军校毕业后回到父亲生前部队工作。接过父亲的钢枪,高洁缘说,她从军的动力是想找到父亲在生死瞬间作出抉择的精神动力,找到父亲身上的“军魂”。


【问题设计】

合作探究:

(1)新时代传承抗洪精神,是不是一定要再战洪水?

(2)江珊的“请战书”、高洁缘寻找父亲的“军魂”,是不是抗洪精神在新时代的另一种表达?

(3)我们新时代青年怎样才能铸牢抗洪精神支柱?


【设计意图】

革命薪火,传承不息。继承先烈遗志,传承抗洪精神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有益的事都可以说是抗洪精神的延续和表达。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正是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的根脉所在。如此,中华民族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来面对每一次磨难和考验,抗洪精神才能在历史的潮流中历久弥坚,成为滋养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从这两位女孩身上体现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也是时代新人的精神支柱。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伟大抗洪精神的实践要求,就是听党话、跟党走,在新征程上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理想信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环节四:心系河南:天灾无情人间有爱你我同在。


【选材视角】

今夏一场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雨天气袭击河南多地,六号台风“烟花”过境暴雨洪水肆虐,抗洪抢险又一次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洪水中淬炼出的抗洪精神,今天再一次得到见证,再一次鼓舞了伟大的中国人民。


♦ 情境设计:

今年7月16日以来,特大暴雨袭击河南,造成河南郑州、新乡、安阳等地受灾。灾情就是集结号,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民间救援队、各界群众纷纷加入抗洪抢险之中。民间公益组织公羊会是驰援河南的一支队伍,他们有序实施转移群众、转运患者、排水作业等救援。公羊会创始人何军说:“我们不是天兵天将,只是力所能及去解决一些社会难题。但哪里有需要,就一定会有公羊会的身影。”公羊会办公室设在老街旧巷,极为简朴,却是满墙证书、奖状,无数奖杯。


【任务设计】

结合公益组织公羊会事迹,举行“赓续红色基因,守住内心美好——人为什么而活着”微演讲比赛,分组派代表进行演讲,限时2分钟。


【设计意图】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组织学生开展“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公益的意义和价值”主题演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贡献和索取的辩证关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浪淘尽英雄,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来的坚强、勇气、力量和自信,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时代青年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砥砺自我,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要把伟大抗洪精神赓续好、发展好、利用好。


综上所述,用好“三面镜子”实践“课程思政”,推动大思政育人,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把利用教材与开发资源结合起来,做到有味“接地气”、有料“冒热气”、有理“聚人气”,才能使思政课堂更具感染力、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选取恰当的内容和形式让抗洪精神跨越时空,产生“共情共鸣”,引发“同频共振”。


二是要把讲故事与讲学理结合起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所铸就的精神谱系都是大思政育人可利用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要讲出故事背后那些在前行路上荡气回肠的热血、功勋、坚韧与顽强,那些在历史星空中闪耀的英雄、模范、感动与震撼,讲出故事背后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以及理想信念、政治认同、核心价值等。


三是要把讲历史与观现实结合起来。历史是大写的精神,精神是内化的历史。虽然23年前抗击“惊涛骇浪”已成历史,但这段历史凝结的红色精神却照耀着当下和未来。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我们的时代新人要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对话中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坚定“责任在肩”的决心、坚持“战胜困难”的信心,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融入血脉、化为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思政课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19期

文章作者|鲁新民

责任编辑|董筱婷 

微信编辑|王昆


推荐阅读


立鸿鹄志   做奋斗者 ——“特区精神”课程开发案例

激励青少年成为新时代奋斗者——铁人精神课程开发案例

小初高一体化设计让红色精神永流传——雷锋精神课程开发案例

善用“大思政课”激发学生使命担当 ——“两弹一星”精神课程开发案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