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唐诗走近大唐24:唐代的踏歌习俗

丁中广祥 2021-09-06

【往期回读】

蒋勋说唐诗12集全

蒋勋说宋词9集全

康震品读古诗词80集全

《唐之韵》合集20集全

蒋勋细说红楼梦80回合集

还原真实大唐,演绎一朝百态民生

《千年烟月在·从唐诗走近大唐》

自唐诗中窥探大唐风貌

梳理历史人文脉络

透彻解析大唐风骨

大唐是中国历目前的一倾流觞,唐诗却蜿蜒着中华文脉最大的一枝分流。五千年文明过眼,唐诗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千年历史如烟,大唐始终闪耀着独特的风华。


初唐的朝气满溢,盛唐的风逸丰美,中唐的绮丽华美,晚唐的余韵悠悠。一首首文采斐然的诗作,一众鲜明恣意的诗人。


文字如流水,诗人如落叶,一叶叶飘扬在文字的漩涡中,流淌出独一无二的人生:在政客和文人间摇摆的上官仪;天地一月,孤洁傲视的王绩;半入尘世半出尘的王维;风姿恣意的李白;中规中矩的杜甫;才华飘逸的上官婉儿;霸气天成的武则天;晕染了一个时代如胭脂艳丽的薛涛……


历史的烟云如此厚重,却无法淹没大唐的风景。千年烟月在,风情不曾改。这份课程,是说唐诗,也是说历史。是讲故事,也是在讲情怀。


本课程分别选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共四十余首唐诗,加以解析和阐释,顺应年代脉络,讲述历史风云,带领当代读者领略一个不一样的唐朝,感受那个年代另类的波涛汹涌,还原真实的大唐百态民生。

作者月满天心,70年代末女子,上学甚少,读书颇多,浪迹十年,终是幼稚,生活白痴,幻想达人。闲读红楼为趣,倦聆古筝怡情。文风无定,时嗔时喜,烟火与婉约并进,犀利伴温柔同行。2008年开始创作,已出版作品《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一轮圆月耀天心》《长相思不相忘》《总有一首诗,让你相信地老天荒》《以你之姓,冠我之名》等。

千年烟月在:从唐诗走近大唐24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刘禹锡《踏歌行》(其二)



刘禹锡这组《踏歌行》共四首,描述江南妙龄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那种热烈的青春情怀,很有感染力。


这一首,是《踏歌行》其中的第二首,写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柳枝轻摆,姑娘们踏歌而行。她们为了爱情,为了美好人生,在朦胧的夜色里,化了最美的妆,唱着动听的歌,期待有心上人来回应。月亮在枝头,爱情在心头。


诗人在这里用了楚襄王的典故,说明每个人都是怀了一腔“襄王”梦来到这里的。


楚襄王梦见神女,一夕欢欣,缱绻风流,从而心生爱慕,念念不忘,以至于毕生苦苦追求、苦苦等待,却再也没有得到神女的青睐。楚襄王的人生因神女的偶然造访,从而失落。


这里形容年轻男女们对爱情渴望的心情,与襄王是有一拼的,却比楚襄王多了些希望,毕竟人间爱人好找,天上神女难寻。只是,这种感觉,迷茫又朦胧,期待又害怕,最初的面对,总是伴随着许多不可逾越的青涩。襄王在梦中曾与女神相会,心里还是有谱的,刘禹锡笔下这些参加月夜歌会的男女们,心里的期望虽然多,却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目的,那就是——展开一场浪漫的爱情!


所以,女子们化妆,走在月下,走在人群中,男子们,也端庄着态度,眼睛却根本停不下来,各自都期待着一位男神女神,希望蓦然一抬头,那人突然出现在灯火阑珊处,两个人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共赴一场盛大人生。


爱情,才是人生的开始。踏歌会,却是爱情的开始。


宋玉在《神女赋》中赞美神女:上古既无,世所未见。是天上人间少有的美色,美色总是和爱情联系起来。可,襄王有梦,神女无心。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梦,那个梦太完美,完美得就像天上人间都难寻的神女一样,于是,没有落处,没有寻处,兜兜转转,到最后,随便认一个人娶了或嫁了,完成人生使命,却,到底意难平。


神,是人的心魔。所以,人间总充斥着寻觅和缺憾。每个人都有目的,每个人最近的目标都远在天边,需要现实生活的碰撞,从而清醒。


就像苏格拉底的弟子们,穿行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一颗颗摘下麦穗,却总觉得前面还有更好的,每个人都想寻找最大的麦穗,最后俱是两手空空。


细腰的典故来自楚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说女子们对爱情的追求有多迫切。就因为楚王喜欢瘦弱、腰细的女子,于是,那些女子们为了讨得楚王的欢心,便不吃饭,用以减肥,达到瘦腰的目的。往往,腰细了,身体瘦了,心灵也瘦了,或者,身体瘦了,人也饿死了。爱情是疯狂的游戏,可以让人不顾生死。所以,这些年轻人,在月色里,寻寻觅觅着。每一位男子都是襄王,在寻找梦中的神女,每一位姑娘,都是楚宫中拼尽了性命减肥的女子,这一切执着,只为了,博君一笑。



唐代,四川等地,每到春天,有男女联谊会,也就是踏歌会。年轻男女聚集在一起,且歌且舞,男女对歌,对上的,可以互相认识一下,求长辈提个亲,一对鸳鸯就算成了。在欢天喜地的踏歌会上,女子们长袖如风,男子们踏地如雷。热闹,欢快,杨柳桃花,所有的盛放都不及青春热烈且美好。


所谓踏歌,便是以脚踏地,咚咚有声,双手互击,与脚成拍,嘴里唱着歌儿,有曲有调儿,歌词任改,目的只有一个:求偶。


踏歌这样的表达方式,粗犷而直接,淋漓尽致表达出一种迫切和期待。


《诗境浅说续编》云:踏歌词,每多美人香草之思。


刘禹锡的四首《踏歌行》可连续,也可独成一首,字字句句都写男女对情事的期待和认可: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

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四首诗连续在一起,描述了一场盛大的踏歌大会。说的是春天的时候,月夜,通向踏歌会地点的路上,成群结队的女子们,逶迤行走,长袖拂风的场景。她们绞尽脑汁,拼尽才华,在大会上展示自己,每个人都想唱最新的歌儿以最美的形象,吸引小伙子的注意,于是灿烂狂欢起,一夕欢会后,总会遗落些什么。女郎们都散尽回家了,顽童们开始沿途捡拾女子们遗落的花钿,那些悄然落地的花钿,叙说着一场又一场的恋爱未完,又及由新恋热恋终及失恋的全部过程。爱情很美,却也很短,等你懂得的时候,它就差不多要消失了,旦为行云暮为雨,这个过程也叫成长,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古人也不例外,他们也会有这样的过程,相识,相恋,相思,分手……


唐代是歌舞艺术盛极一时的时代,几乎所有的聚会都有歌舞。踏歌会类似于现在的相亲联谊会,他们无简历,却能现场展示歌喉和舞技,无疑为获得更多青睐。


公元713年元宵节,在已经禅位的唐睿宗的组织下,宫廷在安福门外举行有数千人参加的踏歌舞会,参加者多为青年男女,场地点燃着巨大的灯轮,树枝上挂满红灯笼,装饰着金银,据说燃灯就有五万多盏,每一棵树都像开了一树灯笼花,远远看去,绣彩辉煌。女子们穿着华丽的纱衣,装饰珠宝,梳最美丽的发髻,身上的披帛迎风飞舞,在踏歌会上翩然歌舞,三昼夜不曾停息。这个踏歌会的人群,由宫女和从长安等地挑选出的几千名美丽的年轻女子组成,香雾缭绕,歌舞尽兴,盛况空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盛大程度,吸引了上万人参观、参加,因此被载入了历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官方举办的相亲大会。


张说《踏歌词》写的便是此景: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


不但举行踏歌会,唐人送别也流行踏歌。李白著名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可见,踏歌在唐代是一种很隆重的形式,是严肃的事情,无论是送别还是舞会。



踏歌后来渐成踏歌调,流行于长江流域的民间,边走边唱,以脚步踏地为节拍,歌词需要朗朗上口。


踏歌的盛行在唐代,却起源于汉,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


踏歌不是对某一个舞蹈的专称,而是古人对以脚踏地为节奏、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的通称。


段成式《酉阳杂俎》写了一段关于踏歌的故事: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歌曰:


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

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其中双鬟者问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士人惊惧,因叱之。忽然上屏,亦无其他。


说有个人,喝醉了,在客厅就睡着了,忽然被一阵踏歌声惊醒,发现厅前一架屏风上面的女子,都从屏风上走下来,在他面前踏歌呢,然后一个梳双鬟的女子问另一个唱歌的女子:什么叫弓腰?唱歌的女子回答:你没看见我弓腰的样子吗?那么我做给你看,然后她表演舞袖折腰,发髻及地。这人大惊,急忙呵斥道:你们是谁?怎么在我家唱歌跳舞?女子们吓了一跳,倏忽间返回屏风,从此,大厅里再没见她们的影子。


屏风女子跳舞唱歌,和《聊斋》中的《画壁》故事有些相像,道听途说的故事罢了。花屏上走下仙女,花心里飞出仙女,书页中走出仙女,不过是文人静夜里寂寞无聊时的一个美梦,写出来,安慰暗夜寂寞。


不过屏风中女子踏歌所跳之舞,倒颇似戚夫人的翘袖折腰舞,以弯腰翘袖子著称。此舞流行于汉代,以戚夫人为首,她跳得最好,因此迷住刘邦。由屏风女踏歌舞可见,踏歌之事,起源于汉是有考的。


爱情,从踏歌开始,却从怀念结束。无数女子,余下的时光里,就是细数某一场踏歌会上的初见,那么飞扬跳脱的青春和爱情,再也不会回来了。就像屏风上女子所唱的那样,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再美的舞姿和爱情,亦逃不过流年飞逝,逃不过娥眉空带九秋霜的清愁别恨。

【音频,请收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