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③(下)《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胡孚琛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胡孚琛教授,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现从事中国哲学研究。1980年,胡孚琛教授接受钱学森院士关于调研佛、道二教的修持法诀,为人体科学作贡献的嘱托,破涉江湖、遍际山林、亲赴康藏、出入禅密,历时30年。终于完成了丹道、禅宗、密宗的调研任务,于2009年9月将80万字的《丹道法决十二讲》(三卷书)交到钱老手上。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③(下)《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下面我们从胚胎学的视角再描述一下胎儿的成长过程。初生女孩两个卵巢中约有35万个卵泡,自13岁至45岁约30多年大约要排出400个卵子。女子自青春期始,每隔28天多都要有一个卵子成熟,排入子官后造成子宫内膜脱落出血,从阴道流出,即是月经,月经期约为3天。排卵常在月经期前14天发生,如果在输卵管壶腹部与精子相遇,精子穿透卵子外膜结合为受精卵,卵细胞不断分裂增大为囊胚,经5天左右在子宫腔内膜上着床,即为受孕。

 

受孕第2周,在胎盘的基础上分出内、外两个胚层,为胚胎的两胚层时期,第3周在内胚层和外胚层之间又增加了一个中胚层,进入胚胎的三胚层时期,为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奠定基础。此后中胚层增殖变厚形成体节,至第6周胚胎虽只有指甲大,但体内主要器官已经形成。中胚层的血管和红血球等血液循环系统实际上是在胚胎之外形成的,生命是在胚胎和母体的间隙里启动的。外胚层孕育着整个神经系统、头、眼睛、口齿、肛门、脊柱、四肢和皮肤。内胚层有一根管子从嘴通向尾,为肠道和胃、气管、肺、膀胱、内耳、尿道的雏型,原肠是形成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基础。中胚层的体节可演化为骨骼、肌肉,并有生肾节成为发育出肾、心、血液循环和生殖系统的基础。

 

心脏在刚开始只是一根管子,但在第4周就有心跳了,第6周肝脏形成,第7周脾脏形成,同时头、胸、四肢、脊柱亦开始成形,胚胎已略具人形。神经系统至第13周才发育完全,它和肌肉结合才会有感觉,四肢也可分辨出来。心脏在第9周就发育出四个心室,是成人心跳速率的两倍(每分钟180次),至第22周,母亲已能感到胎动,胎儿已能听到声音,心跳每分钟145次左右,脑电波也可监测到睡眠与清醒的周期。胎儿的大脑皮层从第28周开始运行,至第30周之后,胎儿不仅可以分辨父母的声音,而且可以排便,头发长出,眼睛可以开合并有光感,心脏每分钟跳110 ~150次,如果提前出生就可以成活了。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胎儿的利益和母亲的利益之间从一开始就不是完全一致的。胎儿有一种从母体获取更多营养的机制,而母亲则尽力抵制这种机制而保护自己。人的胚胎从着床那一天起对母体来说就是一个像癌瘤那样的异体,它将母体的子宫内膜挖开一片血湖,靠吞噬破碎细胞和获取营养而生长。这个“体内寄生物”按生存竞争的规律顽强地维护自己的生命,直到分娩才匆忙地实现了从母体尽早解脱出来的欲望。婴儿出生后要吮吸母亲的初乳,因为母亲的初乳天然具有保护婴儿的作用。实际上,妇女在怀孕期间,其身体的合成代谢足以供应胎儿所需的营养,这也是女人具有母性的天然机制。

 

胎儿的囟门(丹家谓之天门、神门)和肚脐(丹家谓之生门)是对外交换信息和物质的通道,婴儿出生一周左右肚脐封闭,脐带脱落;出生100-150天左右囟门关闭。因生门为立命之处,故在脐带脱落前的一段日子,对婴儿的保护和营养,特别是保护肚脐不受感染,影响婴儿一生的生理健康。因神门为立性之处,故在囟门封闭前保护婴儿头部不受撞击、惊吓或受不良刺激,影响婴儿一生的心理健康。人们很难想到,一个人生下来是否容易得病,竟同自己出生后三天时日内的遭遇及护理密切相关,人出生头三天的健康状况影响人一生的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妇产医院用西医的方法将早产儿放进氧气保育箱中造成大量失明甚至弱智症,这是因为人造氧气是有毒的,可以促使眼后膜纤维增生导致婴儿瞎眼,因之我们必须明白大自然本身永远比任何高科技还要高明。同时还必须指出,胎儿是有记忆的,甚至胎儿的每个细胞都是有记记的。胎儿能记住在胚胎着床时吞食母体血肉为养料的体验,也能记住父母的争吵、嬉戏和性生活。胎儿对外界的气温、环境、光线、噪声都非常敏感,并把母亲的性兴奋、悲伤等生理和心理活动都牢牢储存在先天的潜意识中。因之,胎儿期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甚至可以说婴儿自出生之日就有了一个漫长的过去,他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关键路程。

 

中国学者多年来受苏联日丹诺夫哲学的政治独断论和科学至上主义的欺骗,以为什么事情都被自然科学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遵守其“发展规律”。然而事实是,宇宙演化、社会发展、人类命运都是尚未完成的过程,现实世界每天都存在着大量可能性和偶然性,宇宙和人类都在尝试将某一可能性通过各种偶然的途径变为现实。佛学把世界的因果链归结于业力,苏联的垮台就是由其高层领导人逆历史潮流而动、无限膨胀自己手中的权力、剥夺人民最基本的人权和自由、贪污腐败、失掉民心的业力造成的。整个人类的前途,每个国家、政党及个人的命运,都是一种尝试,未来的结果都没有必然性。

 

人的生命无疑也是一种尝试,包括胎儿的性别也是这种尝试的结果。子宫里的胚胎中一组细胞可以发育成阴蒂,也可以发育成阴茎,这和卵子的受孕时间、营养状况、体液环境等生理条件下的生命尝试有关,这种尝试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具有很多偶然性。胎儿在出生前几个月,就已经用自己的感官开始进行尝试,他能皱眉、微笑、握拳或吸吮大拇指,并能通过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等尝试取得这个世界的经验。我的家乡农民对自己的子女成长有一句自古流传的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国古人计岁的方法用“虚岁”,比西方人的计岁方法多一岁,实际上是将“十月怀胎”(实为266天)约为一岁计算在内,“虚岁”广泛用于道教术数的推演上,显然比周岁更有科学根据。

 

瑞士分析心理学家西尔维奥·方迪甚至认为人一生的重大创造发明,隐藏在三岁之前的先天人生体验之中。他说:“发明越伟大,它的根越深植于人生前三年的体验之中。事实上,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发明,源于一次胎儿期生命体验的复苏。从这一复苏到发明意念的最初涌现,再到它完全被接受,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比较长。这正是发明家的心理模式与其他人(无论正确与否)的心理模式之间的不同之处。”

 

奥地利的分析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却发现,人在6周岁时形成的行为模式影响自己一生,并由这种心灵与肉体之间建立的根本关系形成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他说:“从呱呱坠地之日起,我们就开始摸索‘生命的意义’。即便是婴儿,也会设法确定自己的力量以及该力量在他周围的生命中所占的比重。快到6岁的时候,小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他已具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为他的‘生活模式’,能从这个世界和自己这儿得到什么,他对此已形成深刻持久的概念。此后,他就从一张固定的统览表来看待世界。经验还未被接受就已经得到阐释了,而且这种阐释总是符合小孩赋予生命的最初意义。”

 

方迪和阿德勒从精神分析学的实践中发现了人生3岁、6岁两个关节点,这使人联想到日本民俗中7岁、5岁、3岁孩子的贺岁礼仪。日本民俗认为年逢7岁及5岁的男孩和年逢7岁与3岁的女孩是人生的关卡,幼童同时存在于阴阳两界,一直到7岁才能脱离阴间的灵界完全进入阳世为人,因之要到神社举行参拜仪式。印度的《薄伽梵歌》和佛教都主张生命轮回说,人死后灵魂不灭,可以不断去投胎、转世,这就是没成佛前的“分段生死”。由此可知,佛教“缘起法”的“十二因缘”,实际上描述了灵魂在无明业力的催动下从投胎转世至生老病死的过程。由“无明”(业)缘“行”(投生),再缘“识”(阿赖耶识)缘“名色”(胎儿的精神和形体)、“六处”(生出眼、耳、鼻、舌、身、意),再缘“触”(出生后接触外界事物)、“受”(童年之感受)、“爱(少年之情欲)、“取"(成年之贪得)、“有"(造作新业)、“生”(处世生命)、直到“老死”(生命终结),完成生命的全过程。

 

有趣的是,弗洛伊德还曾把少儿的心理特征分为初始期、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青春期五个阶段,人至衰老之后在心理上又逆向返回这五个阶段。有的分析心理学家还把佛教的“六道轮回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同精神分析对应起来,表达为人类心理的六种实存状态。“天道”对应着婴儿的“初始期”或修道者“高峰体验”的心理状态,“口腔期”则对应着乳哺期“饿鬼道”的贪婪心理状态。断奶后幼儿的“肛门期”对应着“地狱道”的紧张和焦虑心理状态,其中隐含着某种攻击性、报复性和自我观念形成的欲望。3岁左右幼儿进入“生殖器期"(性蕾期),这种以性驱力为核心的心理状态对应着“备生道”。少年时“青春期”的自恋情结以及对生死的觉醒对应着“人道”,而成年时期勾心斗角的社会竞争心理则对应着“阿修罗道”。

 

人生心理成长的关键是胎儿期、婴儿期和少年期,因之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是大学教授,更重要的应是父母、保姆、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我国的教育没有意识到应对怀孕妇女休假、保护和对夫妇双方进行产前教育及照顾,更远远没有意识到提高保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素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重要性,这是很愚昧的。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的过程,外部信息的优劣决定着人的生存质量。婴儿若无声、光、触等信息的刺激,神经系统就不能正常发育。儿童和少年也要靠外部信息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强壮身体。成长中的人体和心灵都需要不断输入和输出信息,以保持机体的信息平衡,而与之交换信息对象的心灵美丑,早已无意中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对这种幼儿教育规律的描述,因而保姆和教师的选择会决定幼儿的一生。父母、保姆、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关怀和教育,其要有三点:

 

一是使幼儿得到父母和社会的爱心,使之融入亲情和社会关系之中。七岁前脱离父母被别人哺养的孩子往往终生对父母缺乏感情,失掉了这个关键期是没法弥补的。

 

二是对幼童和青少年施以社会伦理规范的教育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这种教育本身是一种压抑,可以在压抑下激发其性能量,使性能量被振荡和升华,使其人生的潜能得到开发。相反,幼童和青少年在放纵和被遗弃的条件下成长,就如同降生在饿鬼道、地狱道和畜生道,其性能量得不到激发和升华,则会减弱或走邪路,人生的潜能得不到向正确渠道发挥,只能成为社会渣滓,流向犯罪的道路。

 

三是对幼童和青少年予以人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的诱导,使其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和人生目标,在心灵上以民族英雄为榜样而不是成为青年演员的崇拜者和追随者。

 

最后还要特别说明,对幼童最好的教育是引导他们融入大自然,因而在农村田野里玩耍的农家子弟往往比城市幼儿园里长大的孩子更优秀。一个民族能生而不能养,能养而不能教,不注意提高子孙后代的人口素质,特别是脱离了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心,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不能提高教育普及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水平,没抓住幼儿教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可真要“人多为患”了!

 

人生至3岁,自主意识觉醒,有所谓“人我执”,即产生烦恼,此即“烦恼障”之由起。小乘佛教修炼要破除“烦恼障”,达“人无我”之境,得阿罗汉果,出离“分段生死”。人生至6岁,生死意识觉醒,有了“法我执”,至12岁脱离母体独立,才有了死亡焦虑,也有了“所知障”。人的生死意识和死亡焦虑唤醒了人类童年灵性和理性形成时期的心理积淀,有了知识和智慧,就能认识世界,“法我执”与“所知障”亦由此而起。大乘佛教修炼要破除“所知障”,达到“法无我”之境,才能得菩萨果,出离“变易生死”。人们由此可以看到,佛道的修炼工程也是以人生成长的心灵特征为科学依据的。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③(上)《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②《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①《丹道法诀十二讲》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