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⑥《天台宗纲要》第四章 圆教

静权法师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静权法师,讳宽显,号实庵,籍贯浙江省仙居县工峻黄皮陈坑人,俗姓王,名寿安。一九〇五年师二十四岁丧父,悲恸厌世,投天台山国清寺,从师祖授能和尚座下,剃发为僧,受比丘戒。一九五七年静权法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和上海市政协委员。由于自知年高,应天台国清寺两序大众一再请求而回山安养。静权法师五十余年来,上求下化、教演天台,行归净土,解行并进。一九六〇年十二月二十日(即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安详示寂西逝。春秋八十岁,僧夏五十六岁。造塔于该寺香光茅蓬侧。静权法师的佛教思想主要师从近代著名高僧谛闲法师,以弘扬天台宗教义著称。转载此文,仅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五)六即

 

  六即正意,本属圆教。即而常六,所以有种种位次;六而常即,种种位次,不离一性。现在,先制一表,表明六即的位次,然后再依次叙述:

 

┌一、理即——不思议理性(即中道佛性)
│二、名字即——闻解不思议理性
│            ┌一、随喜
│            │二、读诵
│三、观行即——五品外凡位┤三、讲说
│            │四、兼行六度
 六│            └五、正行六度
┤四、相似即——十信内凡位
 即│            ┌十住
│            │十行
│五、分证即——四十一圣位┤十回向
│            │十地
│            └等觉
└六、究竟即——妙觉

 

  六即位中,观行即有五位,相似即有十位,未破无明,未见不思议理性;分证即有四十一位,位位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理性;究竟即,破尽无明,彻证理性。

 

  《法华经》中明开示悟入佛知见。开佛知见,正对十住;示佛知见,正对十行;悟佛知见,正对十回向;入佛知见,正对十地。《华严经》在初住位,便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从二住以去,无不如此,正是明四十二位,行布圆融,不可思议。《维摩经》:“薝葡林中,不嗅余香,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也正是说明圆教四十二位,位位所证,都是佛的境界。《般若经》:“如来为发最上乘者说。”最上乘,正是圆教一乘。《涅槃经》:“复有一行,是如来行。”如来行,正是圆行。《大经》云:“譬如有人,在大海浴。当知是人,已用一切诸河之水。”喻如圆教行人,凡修一行,即具一切行。《首楞严经》:“捣万种香为丸,若烧一尘,具足众气。”也是譬喻圆教的一行一切行,一修—切修,一成一切成。这些经文,都是说明圆教行位的圆融。

 

  《妙法莲华经玄义》:“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辩浅深;既论悟不悟,何妨辩浅深。”《释签》(湛然《法华玄义释签》):“约理则证法无名,约事则不无诸位。”圆教虽说圆顿,然而证悟亦有浅深,所以应立位次;虽立位次,然而但明一性,纵有浅深,只是一理。所以说:“一悟即佛,无复位次之殊。”而一方面,又须立六即的位次。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释题:“初释佛者,佛是觉义,有六种即”。这是六即佛最初的说法。在《起信论》中,明阿赖耶识有觉不觉二义,接着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这本觉,便是理即佛。又说:“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下面又说:“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这是观行即佛。“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这是相似即佛。“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这是分证即佛。“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这是究竟即佛。若列成表,便是这样:

 

┌本觉——理即佛
│  ┌不 觉——观行即佛(觉灭相)
 觉义┤  │相似觉——相似即佛(觉异相)
└始觉┤随分觉——分证即佛(觉住相)
└究竟觉——究竟即佛(觉生相)

 

  这里就是少了一个名字即佛,然而从本来不觉到始觉,最初必须经过闻名解义的一个阶段。真正到了名字即佛,便起观行,所以名字即位的后心,就是观行即位的初心。因此,我们可以说,智者大师的六即佛位和《起信论》的本觉、始觉义,是完全一致的。

 

一、理即。

 

  即是不思议理性。智者大师说:“《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如贫女舍宝,众物具废;力士额珠,圆明顿在。’《如来藏经》举十喻,弊帛裹黄金,土模内像,暗室瓶盆,井中七宝,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净名》云:‘一切众生皆如也。’《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此是圆智,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为高,失之不为下,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这是解释理即佛义。

 

  不思议理性,便是前文所讲的圆教的道理。一切众生,具有这个道理,然而没有知道。如贫女家中,原有无量宝藏,但是她自己还不知道;力士额中的明珠,自己不见,以为是失去了,不知仍在额中;破布包裹着黄全,外面虽只是破布,里边实有黄金;泥土的模型中,实有佛像;暗室之中,实有瓶盆;井中实有七宝。这是譬喻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是自己不知道,以为是没有。因此,就孤负了本有佛性,枉自流浪生死,受无量苦。佛教的要点,便先要人知道这个理即佛,知道我们虽是凡夫,而却有如来智慧德相。因此,便能依着佛的经教去修持,渐渐从名字即佛,而证到究竟即佛。这样,才可以不孤负如来的悲心,和自己的佛性,这样,才是圆教的修证。不过,假使只知道我们凡夫,都有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肯依教修持,那么,就如贫女家中,虽有无量宝藏,而不肯加以发掘和利用,也还只是一个贫女,而不能得受用的啊!

 

天台宗纲要》第四章 目录

 

第四章、圆教 目录

(一)立名的意义

(二)圆教的根性

(三)圆教的道理

    甲、无作四谛

    乙、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

    丙、称性六度、十度

    丁、不思议二谛

    戊、圆妙三谛

(四)圆教的因果

(五)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1)随喜品

(2)读诵品

(3)说法品

(4)兼行六度品

(5)正行六度品

4、相似即

5、分证即

6、究竟即

(六)十乘观法

    第一、观不思议境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遍

1、从假入空破

(1)见假

(2)思假

2、从空入假破

3、两观为方便,得入中道破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