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8、顺境中的修行-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编者按:释印顺(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印顺导师、印顺长老、印顺法师,俗名张鹿芹,浙江杭州府海宁人(今属嘉兴),为近代著名的佛教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日本大正大学的正式博士学位,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人间佛教,为佛教,为众生。他也是慈济证严法师的依止师。为了纪念印顺法师,台湾省新竹市政府将曲溪里的南松桥,改称为印顺桥。文中的“师”指的印顺法师,“生”指的是法师的弟子(或学员)。转载此文,供大家参考,不代表公众号同意文中观点。

 

                                                                                 

 

生: 我还年轻,而且职业也不错,婚姻也算美满,虽然生活中也有些小烦恼,但并不觉得人生有那么苦。有人说:「富贵学佛难」,不敢说什么富贵,但生活平顺,学佛是不是比较困难?要怎样才学得好?

 

师: 这不是绝对的,给孤独长者、维摩居士等都是富贵的人,他们照样修行证果。良马见鞭影而驰,利根的人,敏锐度高,看到生命的无常、苦,故能精进修行。

 

生: 怎样才能变得利根、敏锐度高?

 

师: 像佛陀世尊那样,在出家前,虽然身处王宫,享受荣华富贵,在他出游时,亲眼见到生老病死的景象,即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周遭的人、事,常到医院、养老院探望病人、老人,就会看到生命的无常、苦!

 

生: 我也知道是无常、苦,但没有切身的感受。见无常、苦的当时也许觉得震惊,回到日常生活,久而久之,又淡忘了!

 

师: 所以静下来的时候,要思惟无常、苦。而且,无常、苦不一定是外在的,自己身心的无常、 苦也要仔细观察。

 

生: 这样会不会太多愁善感?

 

师: 我们多有逃避无常、苦的倾向,以为不去想它就没事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解除。以理性的 态度观察、解除问题是敏锐的智慧,不是多愁善感;偏于感性的敏锐,缺乏理性的敏锐,才是多愁善感。佛法要感性、理性平衡发展,悲智双修才是中道!

 

生: 怎样修、怎样学才能长远、深入?

 

师: 生命中有了无常、苦的体验,就有了修行的动力,就好像车子加了油,才能上路。其次,要有美好的愿景,善巧地学习,就如你知道你要到哪个地方去,而且你的车子维修良好,驾驶熟练,开车就会很顺手。

 

生: 什么是美好的愿景?

 

师: 当你静下来深思生命的无常、苦,发现这些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都是缺陷、不完美,以佛法分析其原因,这是业力所感的果报。那么,业力从何而来? 不外是内心不清净、不觉醒而引生的。内心清净,则未来的苦果不生,生命就不再有各式各样的缺陷。只自心清净、觉醒,就会展现清新、丰富、活力、安祥的圆满生命,如佛菩萨那样! 以此为努力的愿景,常常思惟,就会有明确的方向,这就是菩提愿。

 

生: 善巧地学习又是什么?

 

师: 对于修学佛法,要如法的消化、吸收正法,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生: 在修行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怎么办?

 

师: 什么样的障碍?

 

生: 譬如没有进步、懈怠、遇到烦恼无法克服等等。

 

师: 要有兴趣,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才会有进步。而学习本身就是兴趣的来源,就好像欣赏自己 亲手栽种的花卉那样,透过戒定慧的修习,身口意不断地转化,心灵愈来愈清净、觉醒、清 新、丰富、安祥,法喜充满,自然就不会觉得枯燥而懈怠了!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santmat.cc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