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群体免疫」背后,我希望你明白这件事

刘润 刘润 2020-09-11

蓝字关注,回复“1”抽取签名书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 润   整理 /  万 青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757篇原创文章


最近,英国决定实行「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计划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激烈争论。 我看到这样一种观点,非常有趣。 





 1 

群体免疫


有人认为,故意让数千万人感染应该是误读了英国官方的策略。 


英国政府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用心良苦呀。 


要知道,欧洲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死的君主“查理一世”,就是英国的。 


对于一个国王都曾被议会送上断头台和爆发过“光荣革命”的国家而言。 


英国政府可能认为,对于自己国家这些民众:你越想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越是不干。 


如果宣布:


大家都关在家里,不要出去,必须带口罩。


民众肯定又要闹革命,闹抗议,闹罢工,高声宣呼自由、民主,人权。 


如果换种说法:


政府考虑将不采取隔离措施,任由病毒发展。


等到有足够多的人被感染(60%的人口都感染),也就产生了群体免疫力来对抗新型冠状病毒。 


你看,同样一件事,换种说法,后者民众估计心里会想: 


这..政府不是玩我吗?你让我自由出去,我偏不出去! 


我还是乖乖躲在家里,不要出去算了,我才不要成为那感染的60%! 


于是,有人开始推理,认为英国政府决定让 60% 民众感染新冠,为了获得「群体免疫」,其实是一种聪明的宣传策略。 


因为英国毕竟医疗资源有限,无法收治和集中隔离所有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 


于是只能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留给重症患者的方案,以尽可能降低病亡率。 


而之所以宣布“让60% 民众感染新冠”,其实是利用了民众群体心理,“反其道而行之”。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2 

把结果当动机


我们并不能确认,英国不是这么故意计划的。但,结果的正确,其实往往并不能证明“行为动机”的正确。举个例子:在《魔鬼经济学》一书中,提到过这么一个有趣的案例:英国政府想要提前识别恐怖分子,避免恐怖分子袭击。但是,恐怖分子哪有那么容易识别?首先,这群人往往是在中东的一些山里和沙漠里,源头很难找到。其次,如果用现代化工具进行信息和情报监控,对方很多采用人传人,根本不用现代化工具。最后,想要监控资金往来?很多袭击并不是大宗的银钱来往。政府一筹莫展。于是,邀请了一位专家来分析。这位专家想啊想,列出一些有趣的推理:

1)恐怖分子,基本不买保险。 


2)他们会先存入一大笔钱,然后定时领取,却没有固定的进项。 


3)他们的账户没有正常的生活消费,比如房租、水电费等。


4)他们常打出或收到国际汇款,而金额必然低于申报额。......


其中第1条推理,一下子把恐怖分子的怀疑范围缩小了。后来英国警方果然就根据这个识别抓到了一些恐怖分子。为什么呢?因为英国福利特别好,而发福利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买保险。如果是一个20多岁的英国公民,或者是当地的居住者,他不可能不买保险。但是恐怖分子不买。为什么呢?因为保险兑付的时候,就是你死了之后,保险要赔给你家人的时候有一个条件。你不能是恐怖分子,你只要是恐怖分子,那就不赔了,这是保险业惯常以来的一个习惯。那恐怖分子就会觉得,那我就不买啊,万一哪一天我要实行恐怖袭击,然后我交这个钱,将来我家人什么都得不到。恐怖分子基本不买保险,根据这个“条件”,警察执行抓到了恐怖分子,取得了好结果。这看似就是故事的结局了,然而一切还没有结束。



 3 

打哪指哪


还没有结束?为什么?因为根据“某个条件”,成功取得“好结果”,这其实是“把结果当动机”。好比你拿着一把散弹枪,近距离发射了很多子弹,突然成功“击中目标”。这是“打哪指哪”。下一次,你还能“打中目标”吗?再举个例子:你的公司某个部门发展遇见了困难,你带领团队开始“关注”研究这个问题。你通过分析“假设”关键“条件”,坚决“执行”后,“验证”得到了“好结果”。你会不会惊喜若狂,以为抓住了“显而易见的真理”?于是,你按照“结论”,开始迅速推广部门按照这套“成功方法论”执行。最后,公司终于在“正确的执行”中,滑向了更加可怕的失败深渊。你一直以为自己的团队是“指哪打哪”的常胜雄兵,却不知道是“打哪指哪”的蒙眼盲兵。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人因为执行了一件事,获得了成功,就会立刻认为这件事是十分正确的。并且将遇见问题得到的改善,全部归因到“执行的这件事”上面。于是,我们开始在“错误的假设”下,验证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并基于“错误的结论”,执行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最后,当公司死在因果错乱的执行后,才发现,原来当初以为正确的执行路径,前面居然是无底深渊。这时,你会突然发现:那个引以为傲的优点,竟然是公司最致命的弱点。那个引以为豪的优势,竟然是制约公司取得更大成就的原因。一身冷汗。


最后的话


回到今天的案例上,英国政府宣布“群体免疫”,很多网友说“政府故意”的,这个做法真聪明。


这可能就是“打哪儿指哪儿”,把"结果当成动机",自认为得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心态。


虽然,我们并不能确认英国政府就一定不是这么故意计划的。也不能说通过不买保险来辨别恐怖分子就一定是碰巧。


只能说看问题视角存在“打哪儿指哪儿”的风险。


看见一条新闻,你认为自己早就想到了,而且根据碎片化的信息,假设出一个完整的结论。


然后,坚定不移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如果经常这么做,就很容易蒙蔽自己,以为自己“十分明智”。


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一个处理问题的完整流程。


对于曾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优点,我们更愿意关注它带来的正面影响。


却经常不自觉地选择性忽略可能存在的负面问题。


对于过去屡试不爽的方法论,我们会下意识的认为现在仍然管用。


并且坚信不疑的执行。


但往往:


过去屡试不爽的方法现在未必仍然管用;


过去引以为傲的优点未来未必不是阻碍。


祝愿你成为一个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哪打哪”的常胜将军。


而不是成为一个根据碎片化信息确定结论,“打哪指哪”的蒙眼骄兵。


---昨日文章:《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多数人做自由职业者?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长按二维码关注,一起洞察商业本质


▲ 长按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商业咨询 培训合作 | 案例撰写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2010年,全球最有钱的388人,他们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一半贫穷人口拥有的财富总和;2014年,这个数字是85人,2015年,62人。2017年,只有8个人。也就是说,一辆商务车,就能装下全球一半贫穷人口的财富。


商业认知的不对称,带来机会的不平等。你必须培养自己敏锐的商业认知,才有可能在机会到来时一把抓住。每个人,都至少有一次机会。为此,我为所有想要提升商业认知、跟上时代变化的朋友们,建立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社群“进化岛”。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 13000 多位岛民成为人生私董会、商业私董会朋友, 加入qq群,交换资源技术,升级认知,互助解决人生困惑,商业实际问题。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和我一起,抓住趋势,把别人的顿悟,变成你的基本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